一、祝桥镇的历史沿革
宋乾道八年(1172年),祝桥地区隶属嘉兴府华亭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廷划松江府华亭县东北境长人乡等五乡建上海县,祝桥地区隶属松江府上海县。
明隆庆二年(1568年),松江府佥事郑元韶清丈土地,分团编甲,造业户鱼鳞册,今祝桥地区始有五团之名。是时,南汇地区属松江府上海县长人乡。当时的祝桥境域位于长人乡东外侧,辟作盐场,隶于下沙盐场。仅有团灶机构而无行政建置。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出上海县长人乡和下沙盐场9个团建立南汇县,五团(祝桥地区)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清宣统年间,清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清宣统三年(1911年),五团乡自治公所正式成立,隶属于南汇县。
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南汇县实行闾、邻制。原五团乡划分为1个镇、15个乡。乡、镇以下设闾,闾以下为邻。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汇县合并区治,划各乡、镇为8个区,同时,废闾邻制,设保甲制。原五团乡境域隶属于南汇县第二区。
抗日战争时期,祝桥地区先后隶属伪上海市南汇县、伪上海特别市南汇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南汇县重新划并乡镇,祝桥镇属江苏省南汇县第二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南汇县裁区并乡,恢复五团乡建制。
1949年5月14日,五团乡(祝桥地区)解放。6月,划全县为1个市、1个区、6个乡镇联合办事处。五团乡(祝桥地区)隶属南汇县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11月,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下属各乡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建立区、乡人民政府,五团乡分拆为祝桥镇、祝西乡、祝东乡、凉亭乡、潘泓乡、新泓乡,隶属于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南汇县。
1957年7月,南汇县撤区并乡,建立祝桥乡(大乡)。
1958年9月,建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1月,南汇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东方红人民公社隶属上海市南汇县。
1959年6月,祝桥地区自东方红人民公社析出,建立祝桥人民公社。
1968年2月,祝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12月,恢复建立祝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4月,政社分设,建立祝桥乡。1994年9月,撤乡建镇,改名祝桥镇,实现镇管村体制。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祝桥镇隶属上海市南汇区。
2003年5月8日,原祝桥镇、盐仓镇、东海镇建制撤销,建立新的祝桥镇。
二、祝桥镇的历史文化
解放前,祝桥地区无文化管理机构,文化活动皆在民间开展。茶馆、书场是主要文化场所。地方人士筹办庙会、灯会、节庆活动时,才有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
解放初,革命歌曲在祝桥地区广为传唱;秧歌、腰鼓、打莲湘、跳集体舞等盛行一时;沪剧“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反封建剧目在祝桥地区相继排练演出。
1986年,祝桥乡举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1991年,第五届艺术节举办大型灯会,各单位都扎灯参展,展出各种彩灯200多盏。1998年,祝桥镇举办广场文化。至2002年,祝桥镇(乡)举办过16届文化艺术节。祝桥镇各村、居民委员会都设有文化室、老年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多种多样。
1988年,祝桥乡被上海市文化局命名为“沪剧之乡”。
祝桥镇的民间歌谣,反映了祝桥镇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物质文化生活。民间歌谣一般都可配各种曲调进行歌唱,即谓唱山歌。其曲调有“无锡景调”、“杨柳青调”、“四季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