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产业政策主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们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提出了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第一条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实施国境卫生检疫,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以及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口岸(以下简称国境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本法规定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是指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
检疫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
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
第四条入境、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都应当接受检疫,经国境卫生检疫机关许可,方准入境或者出境。具体办法由本法实施细则规定。
第五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除采取必要措施外,必须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用最快的方法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邮电部门对疫情报告应当优先传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之间的传染病疫情通报,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第六条在国外或者国内有检疫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国务院可以下令封锁有关的国境或者采取其他紧急措施
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形神兼备
日前,2021年联合国世界 旅游 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2021年首批联合国世界 旅游 组织“最佳 旅游 乡村”名单,中国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它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让世界通过中国乡村,深入了解 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同时,在国内,乡村 旅游 也日渐广受游客青睐并成为消费热点,有力带动了各地村民致富增收,也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产业。一方面,乡村游客量和 旅游 收入快速增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吸引力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各类乡村 旅游 品牌不断涌现,一幅幅火热生动的乡村 旅游 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乡村 旅游 发展进入“法制化”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壮大乡村 旅游 、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乡村 旅游 等服务品质。此外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等,为新形势下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乡村 旅游 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目前,我国乡村 旅游 初具规模、发展迅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由于出行便捷、亲近自然、人员密度低等优势,乡村 旅游 率先复苏并持续稳步增长,恢复态势好于国内 旅游 总体情况。乡村 旅游 正成为满足人民群众 旅游 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龙门山 高婷拍摄
近年来,文化和 旅游 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 旅游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 旅游 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乡村 旅游 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形成了包括引导发展方向、解决瓶颈问题、推动脱贫攻坚等多个维度的政策体系;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国乡村 旅游 和 旅游 扶贫工作现场会,邀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政策解读和贯彻落实。
2020年疫情发生后,文化和 旅游 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乡村 旅游 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促进乡村 旅游 复工复产复市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2021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和 旅游 部积极联络全国人大法工委,推动将支持乡村 旅游 发展、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挥立法对乡村 旅游 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将支持乡村 旅游 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农村客运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中,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协调推进乡村 旅游 发展的工作局面。
“高度重视规划在乡村 旅游 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文化和 旅游 部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乡村 旅游 规划编制工作。”文化和 旅游 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 旅游 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组织规划单位编制完成了765个 旅游 规划,其中包括“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40个。据初步统计,各地文化和 旅游 部门组织编制了2000多个乡村 旅游 规划,指导乡村地区科学推进 旅游 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
提质升级 形神兼备 凸显文化品位
文化是 旅游 的灵魂, 旅游 是文化的载体。在业界专家看来,乡村 旅游 的落脚点是乡村,乡村性和本土性才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应本着立足乡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打好“当地牌”,调出“本土味”,准确把握当地特色元素,充分挖掘以居住地、服饰、饮食、礼仪、游艺等为主的民俗文化,基于此推陈出新,增加伴生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地域特色浓郁的 旅游 品牌,确保乡村 旅游 “形”“神”兼备。
陕西省渭南市天留村 高婷拍摄
据了解,2019年文化和 旅游 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了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工作。在此前工作基础上,2021年两部委修订印发了《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工作方案》,首次将乡镇纳入遴选对象,引导各地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衔接功能和要素优势,带动乡村 旅游 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今,第一批100个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镇(乡)和第三批199个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名单已公布。目前,两部委已先后推出了1199个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和100个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镇(乡)。
“这些重点村镇也成为各地引领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发展方向的主力军。在重点村镇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各地先后推出了一批乡村 旅游 品牌路线、精品景点、节庆活动,丰富完善了乡村 旅游 品牌体系。”文化和 旅游 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村落、 历史 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资源。各地依托重点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优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乡村产业融合,成为引领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发展的典型示范。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堡寨村,兼具观光游览及休闲度假功能的农业公园如今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该村通过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再现“诗酒花茶”的乡村休闲文化生活,实现农、文、旅有机融合。如今,缓步走进古村,即看到整个村落中老旧的土坯房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整个村落分为古寨区、文创区、艺术区、梅园、二十四节气园等区域。据介绍,该村曾经的落后却在新一轮乡村发展中成为逆袭的优势:闲置的土地容易大面积流转,废弃的老旧土屋变成了高档名宿、咖啡馆、茶室……旧时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之景逐步重现。面对南堡古寨村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匮乏、空心化严重、缺水以及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经过多方面 探索 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该村分别从文化复兴、生态修复提升、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古寨打造终南山下的中国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最 健康 、最具中华文化特色、最具中国味和中国情结的乡村生活。
诸如此类的实例在全国还有很多,诸如,浙江省丽水市茶排村先后实施了古民居修缮、村庄环境整治、古驿道修复、文化礼堂修缮等项目,引进上海民宿品牌,实现闲置古民居的活化利用, 探索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乡村 旅游 的有效模式;山西省晋城市司徒村打造集 娱乐 休闲、民俗体验、 美食 购物为一体的“司徒夜市”,将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戏剧作为 旅游 吸引物,再现晋商文化、煤铁文化等风俗人情,为乡村夜间经济注入文化内涵。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用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近年来,乡村 旅游 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能力、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
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双龙营镇,一个名为仙人洞村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从曾经极度贫困落后的村落,摇身一变为当地的首富村。如今,步入村庄,可以看见石峰或矗于湖泊之中,或兀立于草坪之上,整个村寨山连山、水绕水,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山山有奇洞,洞洞藏秀水。
谁曾想,这里曾经一到夏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不得不背着口袋去隔壁村借粮食,仙人洞村被外界称为“口袋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有粮180公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党员干部团结全村群众,用20多年时间,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乡村致富路。目前,这里常住村民共196户981人, 旅游 从业者81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余元,民宿客栈200余家,家家户户开门迎客,吃上了“ 旅游 饭”。几乎所有在外地上学工作的年轻人,都回到村里,还有不少外地乃至外省的年轻人携资金和技术纷纷前来。
眼下,我国也正为世界乡村 旅游 发展提供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余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十余年来,余村关闭矿山,修复生态,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余村案例,也带动了中国广大乡村的积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 社会 共识。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递村开始发展乡村 旅游 ,以徽派传统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西递村通过 探索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一个欠发达的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 旅游 目的地。
余村和西递村是中国乡村 旅游 蓬勃发展的缩影。通过多年实践,乡村 旅游 “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 旅游 将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贡献力量。
三、双节假期游客规模或达到5.5亿人次,出行前哪些事一定要考虑?
看到央视新闻说这次的国庆节和中秋节8天假期,或将迎来5.5亿人次的游客,大约占到去年同期的70%,但我们都知道这次的假期和以往并不一样,不仅仅需要考虑旅行目的地的拥挤程度,还要考虑健康安全问题。但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只要做好适当的准备工作,在假期来一次旅行风险并不大。
一、出游前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疫情防控情况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旅行基本上是安全的,偶尔出现的确诊也都是境外输入,是处在可防可控的状态。主要还是提醒大家注意出国旅游,一定要充分了解目的地的疫情状况,充分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感染,滞留国外,出现问题被隔离等情况。
当然,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出国旅游,现在除了我们国家非常安全外,其余的地方并不乐观。当然,如果你执意要出国旅游,那还是要提前充分评估风险和做好应急预案。
二、做好门票预约工作
有人说此次黄金周是属于报复性旅游消费,大家都是忍耐了很久,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进行预约购票,现在的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有网上预约电子售票等服务,一方面提供了便利,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了大量人群排队聚集,降低潜在的风险。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景点的通行效率会大大提高,旅游体验也会好很多。
三、做好必要的自我防护
虽然说现在口罩基本上不用了,但是随时还是要携带上口罩,如果真的遇到了非常拥挤的情况,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戴上口罩会安心,尤其是带孩子的家长更是如此,孩子假期结束还是要上课的,可不能因此而耽搁学习。
另外,还可以携带一些便携的消毒纸巾之类的,随时能保证个人卫生,避免孩子们长时间不洗手。
总的来说,国内旅游的风险并不大,但一定要提前规划好线路,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时间很自由的话,还可以错峰出行,避免全部集中在国庆前三天出门,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排队与时间消耗中。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四、上海旅游业“新12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委托旅行社安排事项
上海再次推出支持旅游行业发展政策。
6月17日,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海旅游业提质增能的若干措施》( 下称“新12条”),提出加强惠企融资支持,支持旅游企业通过私募基金投资、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开发旅游保险产品,助力旅游市场加快复苏等。
其中,新12条的第八条“鼓励企业拓展旅游消费客源市场”明确,鼓励旅游企业为相关单位建党百年主题活动、党建主题研修活动、党史学习等活动服务,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会春秋游活动、公务活动提供服务,鼓励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某总部在北京的旅行社上海分社管理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该条释放出来的信息与此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通知相辅相成。
今年6月1日,文旅部发布《关于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支持旅行社发展的通知》,明确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的党建活动和公务活动,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上述旅行社管理人员表示,此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有关人员基本出游都受到限制,此次发文鼓励出行,一方面,今年上海的出游人数会增加;另一方面,对旅行社而言,学校、政府、疗休养等特色团会增多,一改旅行社目前大多为“老人团”的局面,利于旅行社发展。
总体而言,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向澎湃新闻表示,新冠疫情对于旅游业的打击持久而严重,旅游业尤其是旅行社业的复苏依然十分艰难,新12条的发布对企业的信心是一个非常好的稳定器,政策落地实施后也一定将惠及更多的旅游企业。
周卫红指出,新12条中提出的加大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提升上海的文旅吸引力和流量,对于本地旅游企业做好上海旅游产品和服务,是一个长期的支持,尤其对始终深挖上海本地旅游资源、积极组织产品的企业,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五、国庆黄金周迎客流高峰,上海商户多重优惠炒火旅游消费,上海旅游消费如何?
国庆黄金周落下帷幕。根据市旅游局统计,国庆七天,本市共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实现旅游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11.4%。本市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59%,同比基本持平;旅馆招待所客房出租率59.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十一假日期间,全市纳入国庆假日监测统计的135家旅游景区(点)纍计接待游客7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纍计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纍计接待游客3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8%;
本届上海旅游节推出了“上海人游上海”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推荐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开展乡村民宅体验周、百名旅游达人游上海活动等,为市民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庆假期,全市各区推出了“文化民俗”、“都市观光”、“亲近自然”、“乐游农家”四大类60余项假日主题旅游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从统计中看到,今年上海出境旅游人数跌幅明显,入沪旅游人数呈现微增,而黄浦江滨江、沪郊乡村、各类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游客增幅较大。
“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成为假日本市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许多游客慕名参与了黄浦江外滩建筑游览,徐汇衡复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发现之旅”等活动。除了感受二维码“一码进入,多种体验”的建筑旅游导览以外,黄浦江游船上还实现了手机“即拍建筑,即可识别”的智慧旅游。
对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紧跟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上海“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国庆长假期间,文化旅游、购物旅游、主题乐园旅游、邮轮旅游等均实现新增长,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文化旅游来看,红色旅游是国庆假日旅游的热门项目。中共一大会址纍计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2%;龙华烈士陵园纍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1%。
在主题乐园游方面,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野生动物园、欢乐谷等亲子游项目已经成为上海旅游的热门选择。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纍计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欢乐谷纍计接待游客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
六、双节期间哪个省份的旅游收入最高?
据报道,近日有媒体对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全国各省区市旅游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在已经公布数字的22个省区市中,山东省以559.6亿元列旅游总收入排行榜第一名。
报道称,在已经公布数字的22个省区市中,山东省以559.6亿元列旅游总收入排行榜第一名,四川省成为接待游客总数最多的省份,达7145.79万人次,9省旅游总收入均超过300亿元,分别为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和贵州省。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假日期间,大众旅游需求旺盛,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各地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
专家表示,国庆、中秋假日叠加,构成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公众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热情高涨,品质游、深度游和休闲游成为了游客出游的共同趋势,各类主题游产品逐渐成为黄金周旅游消费“主角”,丰富多样的休闲度假需求占比大幅攀升,成为游客周边游的新消费趋势。
希望每个人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