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从旅游的本性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者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饱览自然风光、领略异域文化,对于每一位游客都应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囊中羞涩到出手阔绰的我国游客更多地停留在物质追求、感官满足上,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实际上,旅游的真谛不只是体现在到异地留下了足迹、拍下了多少张照片,而是体现在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升华上。这些年来,旅游企业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往往重商轻情,许多旅游景点商业符号多于文化符号;旅行社的行程安排购物点多于游览点……这些违背旅游本性的行为值得深思。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景区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关于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旅游业会引起物价上涨,破坏经济平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2.破坏生态环境,污染自然环境
3.破坏民族文化,特别使一些少数民族,因为外来民族的到来,使原本的民族文化逐渐同,。
三、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是正面的。如井冈山吧,我们去开发它,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秀丽,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遗址和历史事件。开发文化特色景点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小游客(*包括中外的各种游客)来说,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佳教材。
四、文化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旅游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作为一个综合性,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活动,它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发展旅游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多种旅游资源,而是要确定他们的素质是文化。随着文化内涵和旅游将是无穷的魅力故事细节。中国有句俗话:“山不高,但不朽的名字,水不深,有龙则灵说:”文化是拥抱,自然与文化的升华,以使自然的生机和灵气。从产业的发展,现代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神往的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它决定了文化传承的选择性和可能性。旅游可以推动的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利用不可复制的多样性资源,文化跟着旅游走,旅游开发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文化产品可以转变为商品,打造成为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只有把文化和旅游完全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时期,旅游和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推动力量,以吸引市民旅游,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动力;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越来越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支点;的有机结合,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对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把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度假、休闲、康体类等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用旅游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多方面激发和吸引游客的兴趣,赢得游客的认同感,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五、地方文化对旅游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旅游活动的内涵在于它的文化性。发展旅游业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同时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旅游公路、登山索道、旅游宾馆、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游者,促进旅游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不同程度破坏和影响了风景区的环境。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旅游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以往由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旅游业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集合。因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和旅游地社会文化持续性。
旅游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关系,同样它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尽管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业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扩大,地理屏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对旅游文化影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无不对烙下深刻的烙印,东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与四川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吉林和哈尔滨人为例,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谈到家乡都会说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们童年记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节,他们对异地的朋友介绍的松花江总要比实际美得多,神奇得多,他们会把松花江说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江。这种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导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景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时空差异。是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催生着众多旅游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可以把旅游者带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马俑让旅游者穿越了时间隧道。同样,青藏铁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让更多的旅游者可以走进布达拉宫,走进雪域高原。地理学家把青藏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因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喜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传佛教、藏羚羊、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与布达拉宫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观吸引着无数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巨大的地理差异。它的魅力就在于同一纬度向东3000公里内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乡,它与中国人口密集区的内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所以我们研究或为每个旅游区域旅游文化定位时必须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象中包含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依托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创造的应用性文化与历史科学、地理科学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常被称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东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环境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在人际关系上,好客到了见了陌生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于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们对东方旅游目的地的梦想形象。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一个风靡五洲、让成千上万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处理各教派、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信守“适度”原则,这使得社会祥和安宁,人们相亲相爱,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富裕、长寿和高尚的生活。“这里,是一片决尘净域,美丽得让你一听倾心,一见钟情!这里,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你入梦入幻,如痴如醉!这里,是一座七色乐土,丰灿得让你五体投地,八拜顶礼!”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而这,也正是人们心目中真正向往和留恋的旅游目的地。我们知道无论是桃花源还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于作家的笔下和读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们应当把旅游文化理解为建立在一定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础之上的再创造。
六、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旅游有什么样的影响
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