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的旅游
东晋的郦道元、高僧法显、唐代的玄奘、宋代赵汝适、元代周达观、汪大渊、明代的郑和、马欢、费信、巩珍、徐霞客 乌古孙仲端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旅行家。
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双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游记》作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由他的好友季梦良整理而成。书中对我国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详尽系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本关于岩溶地貌的论著。
徐霞客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书中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地下定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毕竟出身于当时中国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几代为官,到了他的父辈虽然“不喜冠带交”,隐迹田园。但是,当时皓首穷经,走达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尚和历史潮流。徐霞客无力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的羁绊,然而仕途的大门并没有向徐霞客打开。当他应举失败之后,就下定决心挣脱科举的枷锁,重新埋头于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之中,并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这一年,他肩负背囊,手持油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碧波万顷的湖面,银光粼粼。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真可谓山清水秀,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一鼓作气,游览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东山,然后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至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6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过程中,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怀着自己的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邀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徐霞客在应举成风的时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可算得上我国亘古第一人也。
中国古代商人旅游的代表人物是
旅游的杰出人物有徐霞客,李时珍(编本草必须到处去了解药性和制药方法,中药不是想象中那样草根树皮乱煮就行;很多药材需要制作加工才成为药),玄奘法师
古代旅游名人的典型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旅游名人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宏祖。
徐宏祖(1587.01.05-1641.03.08):姓徐,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省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历经30年旅行考察最终完成了60万字的地理旅游学名著《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旅行足迹遍及今中国大地的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他探幽寻秘,并记下游记,记录途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是05月19日,2011年0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自2011年起,每年的0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历史上最牛的驴友有哪些,有的人旅游完后,成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数不胜数,让人神往。中国古代因此出现了非常多著名的驴友,他们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阅壮丽山河,人文风俗。这些人里面以周游列国的孔子、寻访史实的司马迁,游山玩水的徐霞客、西天取经的唐三藏、七下西洋的郑和最为牛逼。这五人里面,周游列国的孔子,成就最大,周游一番,成就了自己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身份。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旅游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旅游的时候,可以放飞身心,享受自由,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非常肆意。只不过,旅游对于当年的孔子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享受的事情。交通不发达,没有五星级酒店,这些都是小事情。孔子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很有可能死于非命——因为孔子所处的年代,战乱不断,人命如草。某种意义上,孔子是在拿命旅游。
孔子没有办法不拿命去旅游。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后世,让人推崇备至,拜服不矣。但在当时,孔子的儒家学说,根本无人问津,不屑一顾。孔子看着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不断的发展壮大,心里面那是一个急啊。于是孔子决定,带上自己最得力最出色的弟子,亲自去到各个国家推销他的学说和政治理念。孔子苦逼的长达十三年的周游列国之旅,由此正式开始。
十三年间,孔子及其弟子南下北上,东奔西跑,浪迹天下,游荡海角。期间,他们被风吹,给雨打,让日晒,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朝不保夕,还要面对废人歹徒,蛇鼠虫蚁。为了推,销学生,这一切孔子都可以忍受。最让孔子无法接受的是,他的学说不但不被世人所重视,还让世人轻慢和鄙视。这让孔子心灰意冷,回到家乡,安静的著书立说。
不过,孔子的这十三年,并没有白费。十三年的冷眼与嘲笑,是孔子以后名扬天下的积累。这十三年的奔波劳碌,让孔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受尽了悲苦,勘透了人性。这一切,对于孔子完善儒家学习,有莫大的帮助。这一切,助力孔子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古代人物,享誉世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