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质类型会对旅游者的行为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1 气质及其相关理论
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人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主要由人的先天素质决定,与生理解剖特点相关,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特性制约气质不因活动的内容、目的、动机而改变,气质使人全部活动涂上其个人独特的色彩,表现出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然特征,与“脾气”、“秉性”、“性情”相似。
气质是个古老的概念,也是较有争议的心理学概念之一。
早期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体液说,认为人体内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的配合比率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巴甫洛夫依据神经活动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气质的神经类型说。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气质类型,传统气质理论认为气质是一种核心本质,表现为行为和生理层面,凯根认为生命早期呈现的形象并不是气质类型,而是气质类型后期发展的基础,气质类型是环境作用于这一基础的产物。
气质的可变与稳定、神经化学过程、环境对个体气质发展等逐渐受到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气质调节理论、行为—基因理论、发展理论、情绪理论、认知 - 情绪相互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现代气质理论多重环境对气质的作用。本研究不深究遗传和环境的对气质的影响,而立足于体液说的心理行为特征探讨其旅游心理意义。
2、 不同气质类型旅游者的特征及服务对策
2 胆汁质 - 急躁型。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外向直率、情绪易激动、性情暴躁、积极主动、好冲动。旅游中喜欢新奇、热闹且富于刺激性的项目,对人热情、好争辩、不喜欢等待,较粗心,购物冲动;一旦被激怒就很容易冲动,言语和行为偏激。为其服务注意不要主动刺激,不要与其争强好胜,不要计较其一时不顾后果的冲动言语,万一出现矛盾应当避其锋芒,为其办事应尽可能迅速,在适当时候提醒其不要遗留物品。
2.多血质 - 活泼型。神经活动强而平衡、灵活。活泼好动、善交际、思维敏捷、适应性强、情绪不稳,兴趣多变、喜形于色。旅游中喜欢变化大、花样多的项目;容易成为中心人物;购物决策快且易改变。为其服务不仅要热情大方、办事迅速、说话简捷、而且应尽可能主动交往,善于发挥中心人物优势,主动介绍项目新意,其购物后要求退货尽量做好解释工作。
3、粘液质 - 稳重型:神经活动弱而平衡,不灵活。反应慢、平和内向、循规蹈矩、情绪稳定、耐心踏实、交际适度。到新的环境感到有些不自在,语言和行动较迟缓,再精彩场面也不易激动,喜欢熟悉环境和食物,购物决策慢,喜欢自选购物,对新产品不放心。为其服务时,说话语速要适当放慢,重点之处要重复一下,不宜过多交谈和过于主动。住宿与就餐尽量安排在僻静的环境和满足他们“怀旧”的需求,购物时切勿催促。
4.抑郁质 - 忧郁型。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多疑多虑、体验深刻、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认真细仔、动作迟缓、优柔寡断。不喜欢热闹竞争性强的旅游活动,喜欢能表现深刻情感手法细腻的内容。喜欢独行,为人低调。易疲劳,动作缓慢;购物决策极慢。为其提供服要耐心、多关照,尽量提供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细腻的旅游产品。不宜与其说无关的话,更不要开玩笑。食宿尽量安排在清静环境,购物应让其自由挑选,不可催促。
3、 气质类型说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1.实现“人—岗”匹配,提高团队士气
不论是帕森斯还是霍兰德的职业发展理论,都认为个别差异、能力特征、人格模式与某些特定职业岗位存在着相关。旅游企业应关注旅游从业者气质特征和岗位要求,使人得其岗、岗得其人,提高人职匹配程度。如胆汁质、多血质易兴奋、热情大方、动作反应迅速、思维机敏灵活的工作,更适合销售、前台、导游、司机等工作,而粘液质和抑郁质耐心细致、沉着冷静、周密严谨,更适合从事持久且细致的工作,如财务、记账、售后服务、客户资料归档等工作。旅游企业员工的差异可以相互取长短互补,有助于增强团队士气、改善工作氛围、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成员间过于同质,则会出现极端的现象。
2.管理方式因气质而异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性情不同,管理者应做到因人而异,实现管得住人、留得下人。如胆汁质应多肯定其工作精神、干劲和效率,使用冷处理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管理教育;多鼓励多血质的精干、乐观、友善,对其不够稳重、边界不清等,要依靠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多赞赏粘液质员工细密周到、踏实忠诚的态度,因其性格内向,管理者平时应多关心其工作和生活,主动交流,多给机会;抑郁质员工敏感谨慎、易受挫折,要特别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注意态度平和、言语措辞注意对事不对人,让其感受尊重、平等、关心。
旅游是一种体验经济形式,其活动满意度取决于其情感价值,因个体气质差异,满足个体情感需要的服务也各有不同,因此旅游企业管理者在旅游服务、企业管理以及旅游产品设计中应考虑个体气质差异,扬长避短,有效地激发个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潜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同一度假地有不同的旅游偏好?
消费者偏好指旅游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有的旅游者兴趣广泛,音乐、美术、体育,样样都有兴趣,登山、赏雪、观水、划船,件件都想参加。而有的旅游者兴趣狭隘,除了一二种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信息来源广,容易诱发旅游动机,而兴趣狭隘的人,容易自我封闭,信息来源少,旅游动机不易激发。因此,应该努力培养旅游者旅游兴趣的广泛性。
扩展资料
旅游者的旅游兴趣,有的持久而稳定,有的易变而短暂。而总的来说,持久而稳定的旅游兴趣,由于认识上的深刻,研究上的科学,因此具有相对系统性。
相反,短暂而易变的旅游兴趣,虽然具有一定的爆发性,但是朝令夕改,见异思迁,往往停留于旅游活动的表面,因而较难获得旅游的理性认识。旅游兴趣这种持久与易变的差异,普遍存在于旅游中,而且易变的兴趣还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兴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市场需求
什么是旅游消费偏好?旅游消费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的?
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
1、旅游者个人收入水平。购买力是旅游购物需求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物过程的购买决策。旅游消费者经济基础越高,产生购买行为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2、旅游者性别差异因素。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男女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等因素不同,表现出价值观和购买偏好不同。
3、旅游者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精力旺盛,性格也比较活泼,对于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有刺激性的产品兴趣浓厚;中老年人则对产品质量、舒适度、档次及实用度要求较高,消费频率和概率相对较低。
4、旅游者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教育层次,在产生购买行为时的需求表现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在于旅游消费者文化教育水平越高,选择旅游产品时所体现的欣赏品味也越高。
促进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对策:
1、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提供多样化产品。具体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研发多样性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2、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提供高性价产品。具体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研究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加强行政监督,优化旅游市场。
3、完善旅游企业环境,提供高品质服务。具体为完善旅游企业硬件设施,提供舒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企业软件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