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大利特色表演节目有哪些?

1、威尼斯贡多拉游船

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船,是长约12米,宽约1.7米的黑色平底船。装饰华美,两头高翘呈现月牙形,由一位船夫站在船尾划动。几世纪以来,贡多拉都是威尼斯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威尼斯旅游业的一大特色,穿行于市内的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岛。在威尼斯主要景点都有贡多拉渡口:火车站、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美术学院等等。

2、观看玻璃制作过程

威尼斯以玻璃制作而闻名。穆拉诺岛(Murano)的玻璃尤其有名。去穆拉诺岛上的穆拉诺玻璃博物馆观看玻璃的制作历史和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威尼斯岛上销售的玻璃制品,比较便宜的话,很有可能是从中国进口的。当地生产的玻璃制品会非常的贵。

3、五渔村沿海步道

五渔村由沿海步道(蓝色步道)相连,全长约10公里,一天可以走完。而关于徒步五渔村,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从南Riomaggiore往北Monterosso,步道小径逐渐陡峭,难度与挑战性将逐渐增大。Riomaggiore到Manarola(1公里,45分钟)的步道更像一条步行街,昵称“爱之路”。

4、威尼斯狂欢节

威尼斯狂欢节是威尼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狂欢节期间,不仅会有非常多街头的活剧院的演出,还有在圣马可广场的化妆游行。其中最有名的是带着面具的化妆的人群。

5、地下那不勒斯

地下那不勒斯是那不勒斯的心脏,也是那不勒斯城诞生的地方,存在了2400年,在地底40米处。地下那不勒斯曾经被遗弃,成为垃圾场,而后又被重新保护起来。地下那不勒斯游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希腊罗马时期地下水管道游览、罗马剧院游览,以及Summa Cavea游览,游览时间大约2小时。

二、节目表演有哪些 创意?

具有创意的节目表演有:汉服表演、国潮走秀、创意模仿影视剧经典桥段、镜面舞、激光舞等。

1、汉服表演:不得不说,随着喜欢汉服文化的95后步入职场,他们渴望在年会上来一场汉服表演节目,身穿汉唐服装,可以进行走秀、唱歌、跳舞等演出。

2、国潮走秀:顾名思义,“国潮”就是国风+潮流,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物质消费品或者流行文化中加入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国元素。

3、创意模仿影视剧经典桥段:首先将多个电影、电视剧的经典桥段经过后期剪辑,制作成视频。在员工们的客串配音下来达到恶搞的效果。甚至可以在穿着服装也可以经典重现,使节目效果更加逼真。

4、镜面舞:镜面舞,由员工身穿上全身会放光的小镜片做的演出服,可以做人体雕塑静态展示,也可以配合炫酷的舞台灯光做舞蹈表演,镜面材质的服饰搭配机械舞的舞蹈动作效果极佳,炫酷的舞台灯光,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精彩体验。

5、激光舞:激光舞结合了激光表演的震撼性和魔术的趣味性,演员在激光配合音乐可以做出:抓光、打光、折光、转光等具有新奇性的动作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激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

时而光随影动,时而人舞交融,无时无刻不跃动观赏者的心跳。激光舞风格多,种类繁多,亦可多人同台和多个设备同时使用。

三、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全国各地秧歌的表演特点各有不同。东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抚顺、海城、金县、扶余等地。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一般为男女二至五人,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开场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乐高亢、泼辣。演唱的小调有50余种,其中以《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最为常用。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锔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与猪八戒》等。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大类。前两种属于高跷。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表演者扮成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另有二胡、笛子、竹板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常表现为泼辣、风趣、热情、爽朗。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河北地区的秧歌,以冀中秧歌最有特点。冀中秧歌以定县最为闻名,它以演唱秧歌剧为主,在棚内台上演唱,已从歌曲形式发展为戏曲表演。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旋子等。曲目有50余种。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其中以冀东秧歌的淳朴、抒情最为典型。

如今,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中国有56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来由

秧歌,源于农事活动。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流行地区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风格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在黄土高原,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闹秧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城乡群众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一般前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等,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正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