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具徽派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桂北本土瑶、苗族传统木构房屋的风格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有纯砖瓦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纯木结构三种类型。大户人家多采用纯砖瓦结构,最为华丽精美,普通人家尤其是山区人家多采用纯木结构,最具地方特色。
典型代表:江头村古建筑群
江头村古民居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100余座,分布井然有序,传承脉络明晰。明代建筑一般为单座,土砖卵石墙体,穿斗木构架,悬山顶,房屋面积不大、且较低矮。
而清代民居则多为较高大宽敞的三开间两进院落,多为清代各代科举才子的故居或旧居,基石条纹细密有致,墙体多磨砖对缝,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天井、层楼兼备,山墙和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隔扇门窗充满了精美而寓意深长的吉祥纹样。
桂林有什么好玩的和好玩的地方?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宗仁故居坐落于临桂县两江镇头村马鞍山东麓,桂林至泗顶公路旁。故居系桂北民居风格的庄园式建筑。大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4550平方米。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高957米,厚45厘米,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内分安东第、将军第、学馆及三进客厅等四大院落,均为两层,全木结构,以重重券门相联,通高868米,建筑面积4361平方米。两第建筑是“前扣两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披厦后门香火壁,正中堂屋两侧门,楼井式神龛通屋顶”;学馆是大五开间构架,大开井采光;三进客厅则渠用大式等尺寸的五开间,通廊回环,气势雄伟,均集中了桂北民居的特征。大门楼顶饰龙脊,楼下用花岗岩凿制巨大门框,门两侧边饰竹节,内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对联,“青天白日”横批,反映看“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时代气息。所有建筑,木楹石础,漏花窗格,烙花裙板,朱红方柱,粉绿壁板。庭院深深,有7个院落,12个天井,113间房,还有一个5368平方米的院内鱼塘故居分三次扩建,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1989年起对游人开放。李宗仁官邸位于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16号。东北两面濒临杉湖。
中国南北方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我觉得这个归纳的挺好,再加上的我的感觉,我觉得北方建筑厚实,南方建筑别致,毕竟北方冷
广西的特色民居的名称是什么
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谢鲁山庄。
扩展资料
广西民俗风情—民居指广西少数民主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的特色住房。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河溪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历史上壮族多聚族而居,秦汉之后,随着各民族的迁徒、通婚、逐渐打破“举峒纯一姓”的状况,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至今仍未彻底改变。
在远离城镇的村寨,这种情况更为显著。较大的村寨也有几姓共居的。村寨大的几百户,小村的几户或十几户。习惯于从山脚开始,一栋靠一栋地往山坡上建起木楼,形成梯形木楼群;
或将若干个木楼排为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两端有围墙和大院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在村落边缘,如有那么几家离得稍远一些,或者散居他处山边,一般是从别处另迁来的外族或外姓人。
壮族的木楼,俗称“干栏”,也有称“麻栏”、“高栏”的。以粗长的圆木为立柱,下垫长约一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立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
屋顶作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上。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宝。
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抱厦、偏沙等。挑楼是利用出挑来争取空间,扩大使用面积。抱厦作望楼的扩大部分,突出于干栏的前部。偏沙相当于半个开间,多设在一年之中风来得最多的方向,以增强干栏的侧向抗风力,一般作次要卧房或辅助房间。
此外,在火塘间的近处室外的向阳面,还设有晒排,供洗涤晾晒等用。整座干栏除正门外,上层侧后都开有便门,可通屋后山地。
壮族“干栏”多出现于桂西、桂北山区、桂中、桂南或位在平地的壮族,多建舂墙土房或泥砖房,生活较好之家建烧砖房。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建起了水泥砖混结构房屋了。
壮族村落习惯用石头垒1道围墙,墙外种荆棘,不少村落附近还种有大树或者龙眼树和竹子。旧时,村头巷口都建有门楼,门内设栅栏,有的还筑有炮楼,耸立于村中或寨侧,是一种防卫性设施。村前寨口的溪边,往往设有水碓、水碾或水榨房,为加工粮油之用。
在东兰县等地的壮族还在寨中建凉亭,供人们乘凉、休息、议事和游乐。壮寨中的巷道多用鹅卵石或石块铺设,大的壮寨一般建有祠堂,村头寨尾建有庙宇。
瑶族居住风俗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
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
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
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口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苗族居住风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大的村寨一二百户。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一般与壮、彝、仡佬族杂居,每寨七八户、十几户不等,三四十户以上的大寨较为少见。
苗族的村旁常保留几株或几十株参天大树,俗称“水口林”。过去,还在村寨四周种荆棘为篱,高五六尺,纵横交错,人畜均难通过;在进村的路口建一小木楼作寨门,晚上由守寨人或最后收工者关闭寨门。
寨中一般有公共场所,并建有戏台,平时供人们休息和儿童做游戏,节日时供人们聚会娱乐。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寨,寨中挖有水井,井上建有亭阁,既可保护水源清洁,又可供人乘凉。
苗族居住地区木材多,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又常以杉木皮、茅草或瓦片盖房顶。旧时,多数苗胞住在杉木皮盖的木房、草房或十分简陋的“杈杈房”里。
“杈杈房”以木头交叉搭棚,上盖茅草,用茅草、树枝或竹片编篱为墙,再糊上泥巴,用以挡风。现时已多建楼房。融水、三江、龙胜等地的苗族多住吊脚楼。人们利用山坡的斜度,在山坡的下方竖较长的木柱支撑;
上方则竖较短的木柱支撑,铺板为楼,楼下堆放杂物。木楼的窗户一般开得很小,室内阴暗,但可避风寒。融水、三江等地的苗族村寨,寨内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仓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村寨失火,殃及粮食。
参考资料:广西民俗风情—民居.百度百科
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1、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2、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3、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4、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国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5、潮汕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