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

二、地域文化如何转变成餐饮品牌

2017年,餐饮业整体年营收达到了近4万亿,数据年年递增之下,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山头都有优秀的品牌在市场中先行。

虽然市场的消费认知已被定型,在老品牌垄断市场目光并带领品类前进的路上,新品牌在市场的开拓之路该如何为自己亮一盏聚光灯?新品牌如何打败老品牌?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

实际上,商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因素的交易场所,新品牌打败老品牌的案例从市场角度来看也并不少。比如说船歌鱼水饺,它近些年就在水饺领域完成了数次品类逆袭,2017年双十一,船歌在天猫夺得了水饺品类的销售冠军。即使不说线上,光从线下看,在餐饮业水饺的红海竞争中,船歌也成功用鱼水饺突了围。

再比如,局气用北京味以新消费者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同样被定型的北方餐饮中后来居上,局气成功获得北京小年轻儿的追捧。

这便是商业的有趣之处,在老品牌领跑的地方,新品牌找好位置,悄悄小步快跑也能赶超老品牌,新品牌用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品牌力硬生生在一个已定型的红海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

筷玩思维认为,新品牌要取得此般成绩,除了产品要够硬外,还有一个可以被其他餐饮品牌模仿的亮点:品牌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景点式餐饮,让品牌成为品类的新代表,贴上地域的标签,用线下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打通线上传播和线下获客的双赢局面。由此看来,景点式餐饮思维成了餐饮品牌新的红海突围方式。

长效而畅销的产品定位是景点式餐饮的必备项目

景点式餐饮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案例解读。

1)、透过案例看景点式餐饮的定义:沉没成本+地域认知标签

A打算带家人去北京旅游,出发前A在对饮食的前期调查中,发现了北京餐饮有一个很有趣的划分:外国游客吃大董、外地游客吃全聚德、老北京人吃金百万、北京小年轻儿吃局气,A觉得挺有意思就记了下来。

到了北京后,A和家人建议上午去吃大董下午再去吃全聚德,这时小A提出抗议,“我的同学是美食家,他们去过全聚德了,都说不好吃。”

A想了想回答,“真的不好吃吗?美食家说的应该不会错,不过呢,既然来都来了,就去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好吃吧。”

行为经济学有一个效应称为沉没成本,指的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以单一餐饮品牌举例,A在来北京之前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些是不可逆的消费成本,在大众消费心理中,A的思考是这样的:既然都来到当地了,去吃全聚德不过是临门一脚的小事。

这时候,A对全聚德的消费思考就不是在好吃与不好吃这个层面,他的消费需求就变成了解决沉没成本的心理效应,所以,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去吃了再说。但沉没成本的思考不仅存在于后期的消费,消费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才是影响后期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一心理反应过程,我们用一个新的案例来解说:

情景1: 有一个白领,我们将之称为C,在他家门口500米外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演唱会的门票仅需300元,假设C对这场演唱会有一定的好感,那么,C购买门票的几率有多高?

情景2: D是白领C的朋友,有天D坐了1个小时的动车去找C,在路上他发现C家门口500米外明日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而且D正好会在C家里呆几天,两人都是喜爱看演唱会的主,那么D和C相比,两人谁购买门票的几率更高?

情景1中,C有绝大可能不会购买门票,对他来说没有沉没成本,喜欢看演唱会是一个因素,但可看也可不看。但是对D来说,他不仅有绝大可能会购买门票,而且还有一定的可能会连同C的门票一起买了,对D来说,错过这一次,下次要再过来,就很难得了。

将旅游者A和白领C、D的案例结合起来,可以总结出景点式餐饮的定义:一个带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消费场所,它在消费者心中存在一定的定位认知,且它还是一个附带着一定的沉没成本效应的品牌。

2)、顾客心理认知作祟才是景点式餐饮的存在之理

明白了景点式餐饮的定义后,再对景点式餐饮进一步细分,也可以说它的特点是这样的:

景点式餐饮的根源在A地,而B地区很难获得;景点式餐饮必须带着消费者的沉没成本进行捆绑消费;景点式餐饮有一定的传播效应和顾客认知属性。

但是景点式餐饮和景点的不同之处在于餐饮品牌有着很强大的可复制属性,例如,全聚德是北京烤鸭的代表品牌之一,但它在国内甚至国外各地都有一些分店。而实际上,我们假设顾客曾经在自己本地吃过全聚德,但如果他路过北京,顾客依然会去北京的全聚德再次消费。

比如说,烟台苹果是国内苹果的一个细分品牌,对本地人来说,它常见且价格相对便宜,而一旦销往外地因物流和产品等原因,价格会略贵。在实际中,只要游客经过烟台,他们基本都会再去购买烟台苹果,即使顾客在异地也能轻易买到。

又比如说,去内蒙古必吃羊肉和喝牛奶、去山西必然会买醋,广东人吃惯了海鲜去青岛依然会点一份大虾,青岛啤酒随处可得,也依然挡不住游客的热情,在北京等地吃过船歌鱼水饺的顾客,他去青岛旅游也会去船歌店里打卡,即使产品和体验实际上是一样的,即使顾客已经消费过,但这些问题都不成为阻止顾客消费的潜在因素。

从餐饮、景点、消费和顾客的心理活动全程结合起来看,景点式餐饮并非是只存在于本地的一种消费行为,它更是一种带着地域强烈认知的品牌效应。

船歌鱼水饺的海鲜出自于本地,但也只有船歌将鱼水饺做成了招牌并做出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又如全聚德,它也有烤鸭品牌的根基存在。由此可见,景点式餐饮品牌的产品,都是一种有着长效而畅销的产品定位和强烈的地域认知存在。地域的根基认知,是景点式餐饮的主要条件。

从本地认同、地域产品定位、品牌效应、消费沉没成本等多方因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景点式餐饮的顾客认知,这个认知对品牌来说有着很强大的作用:

1)、本地品牌不仅辐射地方消费者,更能提前辐射外地游客(潜在消费者)。

2)、景点式餐饮在外地开分店的时候更容易获得顾客的认可。

3)、景点式餐饮是一个地方的旅游名片,顾客对品牌的认知不仅只有吃的需求,更是对地方和品牌饮食文化的认可。

再回到景点式餐饮的品牌细分中,去北京要吃全聚德、去青岛要吃船歌、去郑州要吃巴奴、去杭州吃外婆家等等。实际上,景点式餐饮不仅存在于大品牌中,有很多单一门店的街头小馆都被顾客扒了出来,更包括辣庄火锅用景点文化主题在火锅红海中突围。从顾客的消费需求和认知看出,景点式餐饮是可以被商家和顾客打造出来的。

与其在红海竞争中挣扎,何不把景点式餐饮当作一种新的突围方式?

要理清打造景点式餐饮的思考和它的作用,还得从餐饮品牌的竞争说起。

兵法有一句话,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提前分析市场行为,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品牌要做的是避开主战场的争斗,节省品牌大部分的力气,才能更好保留品牌生命力,这是商业竞争的一个基层认知。

1)、不想在竞争红海中沉没,景点式餐饮的优势是突围之道

先以一个水饺品类的商业竞争去说如何打造景点式餐饮和为什么要打造景点式餐饮。

水饺在国人眼里是一种很常见而有一定意义的家常食品,在过去时,家庭主妇通常都是自己和面、剁馅、再现包直到食用,这一期间通常会消耗费很长的时间,于是三全、思念等速冻水饺应运而生。

随着商业时间线的延长和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不再满足于速冻水饺的低廉消费,于是,各类现包水饺门店的消费需求由此上涨。在家庭消费中,三全、思念也慢慢推出了新高端水饺的选择,但由于它们之前的定位过于低端,消费者对品牌后期新的高端玩法并不买账。

在高消费水饺领域,湾仔码头成了一个新的消费选择,在此时,水饺依然处于一个冻品、猪肉、蔬菜等消费认知中,上到零售水饺、下到餐饮品牌,无不在其中徜徉挣扎。

2009年,船歌在青岛诞生了,在此时,水饺品牌无论是门店还是超市零售渠道都是一片滚烫的红海,船歌出于青岛,在本地,海鲜是一张好的地域名片,海鲜易于获得,当地水产种类丰富而鲜美,本地人也经常会用海鲜去制作水饺来食用。船歌发现,鱼水饺对食材有着很高的要求,且难以搭配和保存,而且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好的海鲜水饺品牌。对市场进行分析后,船歌在品牌的打造中,它做到了几点:

避开水饺已有的主战场,不做冻品,不走猪肉蔬菜水饺的寻常路;从地域名片和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出发,找到了一个有认知但商业领域相对空白的鱼水饺品类;将地域优势放大,推出一定的时令产品,并做好自己的创新,比如其现在门店的墨鱼水饺、黄花鱼水饺、蛎虾水饺、鲅鱼水饺、活海参水饺、活鲍鱼水饺等。

所以说,对市场的现状分析决定了一个品牌落地的定位,避开主战场开辟出自己的领地是对应商业竞争的一种较为省力的方式。同时,品牌从地域属性的角度挑选产品,将地域属性优势扩大,基于地域习惯出发可避免后期过多去培养市场认知,再与一定的品牌创新能力结合,这就是一个景点式餐饮的打造方式。

为什么我们强调地域的属性是景点式餐饮的必备条件,这个问题就和为什么只有青岛能出船歌鱼水饺的意义差不多。

广东也有海鲜,为什么没有鱼水饺的品牌?因为山东人比广东人更爱并更习惯吃水饺。

北方很多地方都爱吃水饺,为什么鱼水饺出自于青岛?因为青岛获取海鲜更容易,同时鱼水饺是一种当地的美食。

青岛很多人知道鱼水饺,但为什么是船歌先做出来了?这就是品牌对商业的敏感程度。

地域产品属性、地域消费习惯和品牌对商业的敏感性是一个景点式餐饮的先决条件,但是从全局来看,船歌的打造方式太过于厚重,那么对于小餐饮,它们又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并做成景点式餐饮呢?

2)、细分景点式餐饮的的打造方式:方法论过后,口碑不能忘

实际上,景点式餐饮不仅是大品牌的吸金利器,它也是小餐饮的获客之手,在杭州曾经有一家上了舌尖的菊英面馆,不仅为老杭州人和游客所爱,就连店主决定关门歇业的时候,都迎来了媒体报道,也有不少光顾过的游客特意坐高铁回来吃这最后的一碗面。

菊英的成功,经营了24年面馆的店主将这个秘诀归为八个字:“诚实、认真、勤劳、坚持”,而食客认为,喜爱的道理无非是好吃和放心,同时对于本地人来说更是记忆深处的好味道。但是好吃和放心的品牌那么多,为什么菊英这个小店成了代表?这就是景点式餐饮的魅力所在。

记者和一些餐饮老板沟通得知,游客一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会提前查一些美食点评攻略,他们会特意去看有没有本地人很喜欢的小馆子。

不少游客表示,去旅游当然是从本地美食开始挑选,交通便捷是一方面,所以好的小店最好是在离景区不要太远的地方。但大品牌有着一定的地域优势,处于商业中心的它们即使是景点式餐饮,但它们却和景点脱离了关系,这就是大品牌和小店两种景点式餐饮的区别之处。

有游客认为,景点餐饮和景点式餐饮的区别就在于:景点餐饮一般租金较高,虽然也有一些特色本地美食,交通也更为便捷,但一般没什么美食属性,多为商业化之下而生的味道,这些景点美食,一般本地人是不会去光顾的。

而景点式餐饮,就将本地特色和美食都体现出来了,而且脱离了过于商业化的氛围,更受本地人喜爱,同时这些小的景点式餐饮一般更靠近居民区,且离旅游地也不太远,结合起来它们才是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爱的景点式餐饮。

筷玩思维认为,无论大小餐饮品牌或者是苍蝇小馆要将自己打造成景点式餐饮美食,一般有几点要求:

1)、景点式餐饮的产品应做到结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如青岛人爱吃海鲜和水饺,于是就出了船歌鱼水饺。

2)、景点式餐饮要脱离景点区域但又不能过于脱离景点,交通还得便利,否则游客找不到就失去了景点式餐饮的意义(处于商业中心的大品牌即使脱离景点,但交通一样便利)。

3)、要有文化传承,如乐山钵钵鸡、自贡鲜锅兔、云南汽锅鸡、广东肠粉、潮汕砂锅粥等。

4)、景点式餐饮有一部分的收入来自于慕名的游客,他们多从线上渠道获取信息,一定的线上传播也是景点式餐饮的必备条件。

结合起来,食材的便利获取、地域居民喜爱同时又有一定文化传承的消费习惯,再加上一定的知名度就是景点式餐饮的打造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从菊英面馆看出,良好的品牌口碑也决定了一个品牌的存活率。

结语

从传统餐饮到景点式餐饮的转变,可以说是基于商业竞争和顾客需求的变革衍生出来的新消费需求。从传统餐饮的角度说,餐饮品牌辐射顾客的半径一般情况下并不广,如果以饱腹的层面去打入顾客的心智,品牌就会陷入更凶猛的红海竞争中。

当今的商业环境早已是一片红海围城,所以才要像船歌、全聚德、局气、菊英面馆这类品牌用景点式餐饮的属性去打赢这场顾客争夺战。

唯有以单一品类的破局方式去反抗,将地域文化的优势加到品牌中,商业前行的道路才有一线细分定位之地,这便是景点式餐饮的存在之理。

(以上内容来自餐饮界)

�U�]V

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三步走”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基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较高的文化、娱乐、休闲等需求层面更加注重品质和内涵,这也就为各类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影视文化衍生品、艺术创意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首先就在于设计环节,以创新科技和创意思维为基础的设计连接着文化与产品,沟通着传统与现代,维系着外观和内涵。那特色文创产品设计怎么做呢?

简单来说,特色文创意产品设计可分为“三步走”策略:一是在特色文化上提炼符号价值,二是在创意能力上下功夫,三是在市场产品上找需求。

特色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具有无穷多的分类,如区域特色文化、行业特色文化、历史特色文化等等。首先,就要对细分化的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包括文化内涵及其载体的大搜集、大盘点和大整理。再者,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特色文化进行筛选,并不是所有文化内容都适合成为设计的来源,如违反当代法律道德的文化作品就不适合以正面形式利用。此外,要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找到外形载体和内容的内涵思想所在,抓住其灵魂本质,而不是浅浅地感官认知。最终,就要通过以上的过程,提炼出特色文化符号,找到文化品牌形象,可以是既存特色文化的新诠释,也可以是新玩法的老风气,当然重要的是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延伸力。

创意作为实现文化价值和产品价值的主导力量,要将创意的观念、思维、方法、手段和技术等应用到整个设计过程之中。根据创意转化的程度,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较低层的组合法、贴合法,或者直接为原有文化物质载体的功能转化;二是符号能指的转化和延展,或将特色文化内涵外化,在此重视创意外在表现;三是意境融合法,将特色文化的意蕴、思想、观念等以无形方式融入到产品载体之内,实现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效果,在此重视创意内在精神。

产品主要指用于生活性消费的功能产品或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多方面,究其呈现形式差异可分为物质实体产品和数字虚拟概念产品。这就是创意所最终作用的对象,通过创意想法,将文化与产品融合开发出特色文创产品。其中,需要考虑市场因素、消费心理、需求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保证特色文创产品能够获得满足它的细分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过,这三个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分离的,总是有机融合在一起,而且只有将文化、创意、产品等不同领域的经验话语和趋势前沿相互交叉,才能开发出更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文创产品。

四、如何打造文化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很难

深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是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要深入挖掘西安历史、革命、民俗、宗教和山水文化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是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民俗顾问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全市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今后作为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性资料。二是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战略,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对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要寻求其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对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临潼孙家皮影、周至哑柏刺绣、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推动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