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简介 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简介介绍

1、盱眙,别称“都梁”,源于境内都梁山生长都梁香草,隋炀帝在盱建都梁行宫而得名

2、盱眙,亦史称“嫔城”,源于淮畔山城物华天宝,境内淮河盛产蚌珠,秦汉以来,有“淮上明珠”之美誉。

3、盱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以“秦汉古邑,吴楚故地,唐宋名城,帝王故里”而著称。

4、纵观盱眙历史,名人名篇,传奇经典,不胜枚举,并以此产生多种交融的文化。以出生盱眙的大明帝王朱元璋所代表的“大明”文化与“龙”文化;境内古徐国徐偃王所代表的“徐夷”文化与“虎”文化;楚怀王建都盱眙和项羽、刘邦所孕育的”楚汉”文化,水漫泗州所派生的佛教文化与“西游”文化等等。尤其是奔腾的淮河自桐柏发源,在盱眙这块灵秀的土地上与洪泽湖交汇,合流于”天下四读”之一的“淮渎”,从而使盱眙成就了历史与地理的天然组合,人文与自然的有机交融,构成了一幅独步江淮的秀色美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更使这块毓秀的土地充满神奇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5、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历代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展示,让人们走进盱眙厚重的历史,领略盱眙灿烂的文化,展望盱眙:隆丽的未来!

盱眙县的文化

历史上盱眙籍杰出的人物有:古代,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陈婴,起兵反秦,后与项梁、项羽会合,拥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怀王并受任上柱国、封五县;西汉时,追随项羽征战的武涉,受项羽指派劝韩信弃汉投楚,虽未果,但深得项羽赞赏;三国时,官至司徒、受封东阳侯的政治家陈矫,佐魏文帝登基,稳定政局;唐朝时,以骁勇而驰名的军事家刘金,破秦彦,败孙儒,屡立战功;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率兵推翻元朝,当了明朝开国皇帝。近代,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盱眙县委书记李桂五,组织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成立盱眙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中,爱国绅士王养吾,组织千名民练抗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同时,历代不少名人在盱眙也曾留下足迹。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入仕前在盱眙经商时,留下了管鲍分金的传说;秦末,刘邦、项羽率反秦起义军曾在盱眙休整,官滩镇境内有汉王城、项王城遗址;隋末,炀帝南巡扬州时在盱眙建离宫,名曰“都梁宫”;“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盱眙写下了《早发淮口望盱眙》的诗篇,著名诗人常建大历中任盱眙尉时留有《晚泊盱眙》诗,韦应物、李绅、韩愈、白居易、温庭筠等名家也在盱眙留有诗文;北宋时,苏轼、黄庭坚、米芾曾到过盱眙留下墨宝,第一山至今尚有苏轼、米芾的摩崖;南宋时,爱国诗人陆游曾到盱眙写有《盱眙军翠屏堂记》,杰出诗人杨万里在盱眙也留有多篇诗作;明代,燕王(后为明成祖)朱棣曾率“靖难师”到过盱眙;清代,著名词人陈维崧也在盱眙留有诗篇。

盱眙是江苏省古文化遗址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60多处。位于维桥乡南约5公里处的范家岗,系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出土陶器鼎足看,与大汶口文化相似,少数有地方特色。位于桂五镇西北约1公里的大墩头,文化层厚3米,地表有鼎足鬲足堆纹陶片、绳文陶片及红烧土等,还发现长条形石斧,系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新中国成立后,盱眙陆续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铜器有:西周铜鼎,春秋吴国铜匜,战国圆壶,秦始皇诏铜权,汉代博山炉,东汉神兽镜和铜灯等;木漆器有:西汉木刻星象图,汉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汉茶黄釉双耳铺首瓿,西晋墓砖,唐代越窑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窑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于东阳故城的西汉木刻星象图,据南京博物院考证,该图与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颗彗星记录大致吻合,从而断定其为彗星运行图。以前公认公元66年的耶鲁撒冷彗星图为世界最早,而盱眙东阳故城出土之图比它还早110年。该图被定名为“盱眙星象图”,属国家一级文物。还有,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穆店乡南窑的错金银重络铜壶(称为陈璋圆壶),铭文标明它的序数是第25个,其铭文和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陈璋方壶仅有一字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