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人泸州的风俗作文
泸州民俗节日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 云峰庙会纳溪云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称,册上有云峰禅院及中云峰、老云峰、宝寺等庙宇,统称云峰寺。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沿长江下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来朝山进香,人群从江边直排到云峰寺,逶迤近十里,场面十分壮观。历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宝和诗词。云峰庙会1949年后停办,1982年后恢复,1984年后每年庙会进山人数有2-3万人之多。
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多数人要备香烛、烧袱纸和金银钱、供水饭,敬亡魂。行会、宗祠和宗教、慈病况机构团体,要举办"盂兰会"超度无亲无属的孤魂。至晚,古蔺小孩则用竹竿穿大木柑,柑体遍插燃香签,持杆嘻笔逐戏,称"耍香宝"。乡镇人则将木柑雕空,内塞燃烧纸钱于地上滚玩。解放后自行消失。1979年后,旧习复生,是时民间渐有为已故亲人烧袱纸习俗。
踩山节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1986年,叙永合乐乡宝瓦山踩山参加者上万人。
赶场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
二、泸州纳溪区有什么婚嫁风俗
现在纳溪的风俗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变谈了,如果说你是外地的,那么见面的时候要糖酒各2,水果卖点就行,这是给她家长的,如果还有爷爷奶奶的再买点老人用的或者吃的过去;这是第一次见面。如果是准备结婚了,纳溪那边的说法就是女方要给你生更八字(出生年月)了,那么就要给聘礼,我们那边农村一般8000元,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就好,养女儿也不容易,但不一定送很多。也要送糖酒和二刀肉(就是猪肉,我估计你不懂,当地可购买)。女方人员到男家去的,每个人至少120元的红包。新娘更多。
三、谁能告诉我泸州的特色小吃有什么?
1,合江荔枝
合江荔枝是四川的特产,品种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带绿荔枝、铊提荔枝、妃子笑荔枝、黑叶、糯米糍、大红袍。据历史记载,合江荔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2,纳溪泡糖
纳溪泡糖是四川泸州地区特色传统名点,始创于清朝末年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县(今纳溪区),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纳溪泡糖精选上等白砂糖、麦芽糖和芝麻,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生产,产品定型时横截面有大小孔共两千多个,是泸州市独有的特产。
3,泸州白糕
泸州白糕,是以糕类小吃著称的,始产于1920年代的“三义园”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点闻名巴蜀,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早点佳品。
4,古蔺麻辣鸡
古蔺麻辣鸡古蔺县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一种卤制小吃,以鲜、香、麻、辣、著称,每当逢年过节古蔺的家家户户就准备一只大鸡公以自家自制卤水卤制然后再加以自己所制作出的特制蘸水然后邀请自家的亲戚一起品尝。
5,泸州黄粑
泸州黄粑是四川泸州、自贡 宜宾等地老百姓热爱的传统小吃之一,传统节日食俗,在川西南地区民间流传几百年至今。泸州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
四、四川泸州结婚什么风俗啊?
趁着元旦假期,去了一趟川南泸州。这一带乡饮宴请之风颇为盛行,大凡新房落成、男婚女嫁、老人生日都有宴请的习俗。时逢冬月,乡下外出打工的人陆续返乡过年,正是修房建屋和男婚女嫁的高峰期,短短几天时间,对泸州有别于川内其它地方的乡饮习俗多少做了些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一)建房
这是一组新房落成主人宴请乡亲的热闹场景。新屋内外装饰还没有彻底完工,但楼房已经封顶,大功告成,剩余的活儿可以由自己慢慢完善,此时举办筵请也是情有可言的。也有人在入住新房时才宴请宾客的,自然是乔迁之喜。
这一类的乡饮规模不大,一般前来祝贺的除了至亲好友外,都是同社的乡亲邻居。眼看房屋一天天崛起,有人开始关心主人请不请客,一旦定下日期就对亲戚好友放出话来,同村同社的人则相互转告,届时都会来参加。
酒席都是自家操办,办席并不困难。厨房场地不够,就在屋前空地上搭建临时灶台,热心人自然要来帮忙,同村同社也不乏主厨的好手。筵席象模象样,煎、炒、蒸、炖、红烧、拼盘、腌制腊味儿、大酒大肉摆满一桌,外加地里的新鲜蔬菜,丰盛可口。
建房宴请只一餐,前来恭贺的人也要送礼金,多少不论,主要是图个热闹。同村同社的邻居一般送50元,家里人都去参加宴饮。亲戚朋友则依亲疏不同各自有所表示。建房筵、乔迁筵是是对主人的祝福,也是主人睦邻友好的表示,融洽了邻里亲朋关系,为日后和睦相处开了个好头。
(二)婚宴
与机关单位和城市不同,乡间即便是娶亲嫁女也从不送请柬。家有喜事要办宴席通过亲戚邻居口头相告,相互邀约,到时自己上门参加。但对关系亲密的长辈又不同,事先要送一包水果糖(也可以是冰糖),两张印有“喜”字的毛巾,表示恭敬邀请。
婚宴送礼视关系亲密度不同,有送100元,也有送50元的,至亲好友不受此限,二三百元、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也有。来感礼的人还要另送一包水果糖(也有送冰糖),表示没有空手,人到礼到。
收礼也有讲究:除了当面登记外,对男客还要回送一包香烟,有大方的无论男女一律回赠香烟一包。
乡间办席都是自己动手,厨师和帮忙的人头一天就要到,主人对所有前来帮忙的人每天发一包烟,管一日三餐,虽说不像正式宴席那样,但也要有几个荤菜,素菜很少,动辄十几桌,几十桌。
现在的乡饮卫业也开始朝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出现“一条龙”服务队。宴请的食物材料主人自备,厨师及勤杂人员、桌椅板凳、厨房餐具炊具都由服务队自己带来,服务队只是按桌数收取劳务费。举办宴席的前一日到场,用砖头临街搭建起简易灶台,支起案板,按照既定分工,各自负责,有条不紊。婚宴菜肴丰盛,传统菜加上时代创新,往往令人眼前一亮。熟能生巧,几十桌菜饭按时端上桌来,色香俱全,“一条龙”服务令人满意、佩服。
乡场以街为市。宴席就摆在街市上,多的几十桌要一列三桌,长达数十米。不在乡场的就摆在自己屋前院坝上,戏称“当天当地”。前来参加宴席的男女老少都很自觉,不用人催客,不要清点人数,都按时到来,入席就坐,秩序井然。宴请一般是用散装白酒,不像城里人讲究,瓶装酒好看,一桌发一个酒碗,用开水壶装酒,逐一斟酌,桌上人再用一汤勺舀入自己碗内。
好酒之人似乎不多,数十桌客人没有见人因酒失态,即使到最后也就只剩两桌人在喝酒,而决非醉酒,更无滋事生非,体现出乡人的朴质与善良。
(三)寿酒
乡饮之风约定俗成,只要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泸州乡间办寿酒尤其如此。
俗话说,人逢七十古来稀。年逾六十就意味着进入老年期,凡满五十九或整六十岁可以办寿酒。越是高寿的老者过生日,前来祝寿的人越多,煞是热闹。
寿酒都是儿孙辈为寿星老人举办的,主人家收礼时要回赠送寿碗,一户人一个。寿碗是主办人专门去瓷厂订做的,上面烧有寿星老人和福寿图案,有直系晚辈姓名或祝寿贺词、寿碗也分各种规格,大小不一,吉祥喜庆。
年满五十在民间算是大生了,也有请客之习俗,但不属寿酒之列。只有六十岁以上且逢十才办寿酒,可以提前到逢九之年。第当办这种喜事,前来热心帮忙的亲友邻居很多,男男女女每人腰前都是一条围裙,两只袖套不离身,见啥做啥。特别是妇女们更是主力军,手脚麻利,谈笑风生。
这方百姓性格开朗直率,待人真诚纯朴,心无忧虑以致健康长寿居多。逢场天,很多老人来赶场子,一个人照样来往穿行人群中间,丝毫不见有让人怜悯的情状。笔者所见一户人家的碗柜内,常用的十多二十个碗几乎都是寿碗,仅此亦可见寿酒之风盛行。
泸州乡饮之风淳朴,只图热闹,人到心到,没有人更多考虑经济收入问题。例如,城里人办喜事是要赚钱的,为什么?请客时发一张请柬,两支香烟,一包喜糖,有的甚至只是发请柬,酒店餐馆办喜宴也只请吃一餐。而这里办喜事,送礼不论多少都要回赠一包烟。对亲朋好友和邻居帮忙,几乎要招待两天,每顿都是十多桌甚至几十桌,办酒主人并不计较,这也是风俗独特之处。
五、四川的民风民俗
四川民俗风情简介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免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
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元宵灯会: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举办一夜,以后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门文化公园(青羊宫)举办,场面非常热闹,展出的灯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过去
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太阳灯、碘钨灯以及激光,微波传输,光电转化,使灯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缤纷。还配有文艺节目,与吃食等。因时间长,观众多达七、八十万
人次。
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
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说是公无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顷襄王不听,反听谗言,被放逐,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
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辞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
后成俗。吃粽子,雄黄酒、划龙船等活动。现在乐山市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
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也是热闹非
凡。
中秋团园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特别重视
家人团聚,这一天把家人或亲属邀聚一起吃饼、赏月。分散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团聚的
也长话联络祝家人平安。
重阳登高节: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约友登高,或游园、赏菊、喝菊花酒,吃重
阳糕等活动。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
,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
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
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
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
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
,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
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
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