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弦戏有什么特点?
根据平弦艺人陈厚斋、王善青介绍,过去平弦的小点类在演唱时经常打八角鼓,至今还将小点前、后的岔曲称作“京岔”它的主要曲目《醉打山门》中的唯一的一两句念白“我说卖酒的”,有的艺人在演唱时也用京白来念。
兰州鼓子清末曾与北京的八角鼓在艺术上进行交流,也受到一些影响。而平弦中沿用岔曲的形式,和清代北京的岔曲的兴盛和流传不无关联。
岔曲是清代曲艺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是可以单独演唱的短小曲艺形式,岔曲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青海平弦戏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之分,但在唱腔上并无明显的区别。表演上重文不重武,唱重于做,适于演出抒情题材的剧目,传统剧目表演程式多吸收京剧、秦腔程式,现代戏则在传统表演程式基础上,从生活中提炼出接近现实的表现动作。
青海平弦戏的舞台语言以西宁方言为基础,语调较为柔和,音乐旋律也较婉转、流畅、抒情。通常在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中,花旦、丑角、彩旦等的道白均用西宁方言,生行、青衣、花脸等的道白则在西宁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秦腔韵白的特点,并正在尝试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韵白。
青海平弦戏的在音乐方面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创建了紧拉慢唱、垛板等板式,对其他板式的唱腔和杂腔也做了进一步吸收。
优秀的演员如徐帼强是闺门旦兼演青衣,扮相秀丽,表演真切,塑造了陈妙常、白娘子、杜丽娘等形象。演员张月芳擅长扮演花旦及现代戏角色,生活气息浓郁,一生致力传神。演员李义安工小生,表演潇洒,唱腔优美,成功地塑造了柳梦梅、潘必正、陈琳等角色。
青海平弦唱腔以平调定弦,平调就是小工调,以平调本嗓歌唱。发展成戏曲后,男女同台演出,因在唱腔上还无行当分腔,所以只能采用转调的方式。
又因男声唱小工感到吃力,有时降到尺字调,而女声则提高到六字调,或正宫调来演唱,一般假嗓和本嗓混合使用。
唱腔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是其伴唱,称为拉梢子。如莲花落、剪点花、太平年、凤阳歌、银钮丝、佛号、偈子、大字等均有伴唱,有些与高腔的伴唱类似。
地方戏的音乐唱腔是剧种与剧种之间区分的主要标志。平弦音乐虽有18杂腔曲调作为基础音乐,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程式和人物性格,创作出适合自己剧种的演唱、表演等一整套音乐唱腔体系。这并不是照搬照学老平弦,而是要使平弦坐唱曲艺舞台化。
按照戏剧舞台上的要求以及发展平弦戏音乐唱腔的需要,把18杂腔、24曲调发展成适合平弦戏表演、演唱的连曲体或板腔体及将二者相结合的几大类板头、唱腔。如倒板、凤尖头、滚白、慢板、原板、快板、紧打慢唱、散板、花音等。平弦戏在音乐唱腔上已经有了一套基本套路。
青海平弦戏是由联曲坐唱曲艺平弦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搬上舞台由叙述体转化为代言体,由单一的坐唱转化为表演艺术,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青海民俗节日有哪些
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举办时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举办地点:云溪庵主要活动:开幕式,萝卜艺术雕刻大赛,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元宵制作展评,闭幕式等。背景介绍:云溪庵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因出产的萝卜脆而大著名。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因而萝卜成了庙会上的主要商品,渐渐庙会也就被人们称之为“萝卜会”。现在的萝卜会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已成为岛城春节后第一个有影响的民间节日盛会。海云庵糖球会举办时间:正月十六至正月十八举办地点:海云庵主要活动: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还有大型广场文艺表演、地方戏专场演出、摄影抓拍比赛、书画现场表演、武术表演等。背景介绍:海云庵始建于明代。旧时农历正月十六是该庵庙会,由于庙会上卖山楂糖球的特别多,便称之为“海云庵糖球会”。1986年青岛恢复了这一民俗节日,为期3天。青岛樱花会举办时间:4月初~5月上旬举办地点:中山公园主要活动:樱花节主要有三大品牌活动:一是4月1日至4月10日的游园踏春。二是4月10日至4月25日,传统的赏樱盛会登场。上千株樱花、20万株郁金香及紫荆、海棠等相继进入盛花期,呈现出“东园花海”盛况。三是4月26日至5月7日的欢庆五一活动。背景简介:青岛举办樱花会始于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东园花海”的中山公园樱花,已被列入青岛十大胜景。青岛海洋节举办时间:6月下旬—7月中旬举办地点:中山公园(主会场)主要活动:《欢乐中国行—魅力青岛》大型演唱会、航运活动、海钓大赛、海洋知识图片展、海上浪漫婚典、“海之情”等专题系列活动。背景介绍:青岛海洋节于1999年开始举行,每次节日的主题都不同。节日期间举办的中国海洋科技博览会暨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以其参会人员层次和论文学术价值水平高,成为近年来本市举办的最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议。青岛国际啤酒节举办时间:8月的第二个周六开幕,为期16天举办地点:青岛国际啤酒城主要活动:开幕式、啤酒品饮、文艺晚会、艺术巡游、文体娱乐、饮酒大赛、旅游休闲、经贸展览、闭幕式等。背景介绍:青岛国际啤酒节于1991年6月23日首次举行,具有青岛的地方特色。与会期间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啤酒厂、啤酒代理商参加展销和交流,使青岛这座美丽浪漫的“东方瑞士”更富有魅力。青岛国际时装周举办时间:9月举办地点: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要活动:发布会、品牌展示会、美容美发大赛、时装设计邀请赛、时装周模特大赛等。背景介绍:青岛国际时装周自2001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自2006年起,青岛国际时装周更名为“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与会期间有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时装设计师。国际服装周已成为展示时代服装特色的一个窗口,吸引着中外各地游客旅游参观。天后宫民俗庙会举办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举办地点:天后宫主要活动:除夕夜撞钟仪式、向本命年朋友赠送红腰带、小礼物、民俗风情摄影大赛、征集“迎新春”对联、灯谜大赛、中外名鸡擂台赛、飞镖有奖大赛、“百姓乐”民间艺术杂耍表演赛、“祭海”民俗表演、民间剪纸大赛、元宵灯会、民俗信仰祭拜等。背景介绍: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每年在此举办民俗庙会。大泽山葡萄节举办时间:9月1日—9月30日举办地点:大泽山镇主要活动:狮舞、龙灯、旱船、高跷、秧歌、鉴评葡萄、葡萄知识竞赛、吃葡萄比赛、喝葡萄酒大赛、登山赛等。背景介绍: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朝初年,1987年将其演变为“葡萄节”。1991年改名为“平度葡萄节”,定于每年公历九月一日举行开幕式。近些年为方便游客参加,一般选在周六开幕,举办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横跨了不同品种葡萄的盛果期,游客可品尝到各种葡萄的美味。青岛酒吧文化节举办时间:12月举办地点:青岛市内参加文化节的酒吧主要活动:名人鸡尾酒会、摄影大赛、调酒大赛等背景介绍:自1998年以来,青岛酒吧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为挖掘中西酒吧文化内涵,繁荣岛城冬季旅游文化生活,培育酒吧文化市场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酒吧文化节已成为拉动岛城冬季旅游,促进青岛旅游特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青海黄南藏戏有哪些特色?
藏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据说青海省的黄南等地区,早在明未清初时期就有了藏戏。
青海黄南地区的藏族人民,在欢度夏日雪顿节时,就是庆贺丰收的节日,寺庙及各民间业余的藏戏团体即举行隆重的演出。
青海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由于历史长短不同、地区环境各异、语言特点差别,青海藏戏在其发展及形成上虽源于西藏,但与西藏的藏戏又不尽相同。
长时期以来,由于民间艺人的加工,把当地一些民歌曲调运用到藏戏之中,这样就较大的丰富了青海藏戏的唱腔。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年至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年至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年至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
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势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是黄南地区唯一一个专业性的表演团体,在对外宣传黄南、推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这个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上演了《音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纳桑贡玛的悲歌》等6部大型藏戏。
《藏王的使者》是以吐蕃大相禄东赞,入使长安请婚的历史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互为经纬编织而成,旨在表现藏、汉人民在共建祖国民族大家庭历史过程中的血肉渊源。
该剧在保持传统藏戏固有特色的前提下,着力塑造聪明、机智、善良、勇毅的禄东赞及具有政治远见的唐太宗的艺术形象,力图从浅层次的破谜解题升华,到唐太宗与松赞干布两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共同建构藏汉之间和睦的民族关系的高度。
黄南藏戏的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20世纪40年代,青海黄南隆务寺喇嘛觉让玛、木结荷大力开展藏戏活动,致力于青海藏戏的改革,为了创造各种人物的造型,相传他们借着月光下的身影提炼人物的舞蹈动作。青海藏戏保持了原有的传统,而且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藏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民间业余藏戏团在伴奏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加上简单的乐器伴奏,专业的艺术团体也开始了对藏戏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
黄南藏戏演出剧目除8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
《公保多吉听法》故事讲述藏传佛教祖师米拉日巴在深山修行时,见到猎人公保多吉追赶猎物,用道歌劝说猎人莫要伤害生灵。公保多吉听法后,幡然悔悟。
《公保多吉听法》借米拉日巴对猎人公保多吉说法的故事,宣传佛祖教理。此戏的编演完全以宣传佛旨教义为目的,且与现实寺院教规戒律上的颓风直接联系起来,为弘扬藏传佛教服务.
它与每年的寺院跳神驱鬼活动结合在一起,作为宗教祭祀的仪式来进行演出;表演形式既采用了寺院跳神的艺术因素,又吸收了民间世俗艺术比较自由生动的表演手法,收到了宗教和戏剧的双重效果。
20世纪80年代,黄南地区又掀起了藏戏演出的高潮。青海藏戏团组织了大批的艺术骨干力量,深入到黄南地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并将藏戏搬上了青海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