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地域恐怖片也各有特色,香港恐怖片和日本恐怖片,哪个更吓人?

就我个人而言,确实是每个地域的恐怖片都有着不同的特色,香港的恐怖片和日本的恐怖片我都看过蛮多的,这两者我觉得日本的恐怖片更吓人一点

香港的恐怖片其实还要属九十年代那会儿,九十年代那还会儿拍出来的港式恐怖片其实还蛮经典的,非常的有特色,而且每一部恐怖片都有着浓烈的港味气息,那会儿产出的恐怖片其实也都非常熟知了,例如《山村老尸》《阴阳路》以及猛鬼一系列的电影,当你看多这类型的港式恐怖片的时候,你会觉得香港的恐怖片音效这块还是整的挺到位的,有时候画面不怎么恐怖,音效反而给你吓得一哆嗦,让你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而且我觉得香港的恐怖片其实恐怖元素也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以至于香港那几部非常经典的恐怖片,其实很多人都被吓到过。

但香港的恐怖片跟日本的恐怖片比起来的话,其实日本的恐怖片更加的逼真,日本的恐怖片在于一种很重的口味,甚至有些非常难堪的画面,让你看完之后感觉有点细思极恐,甚至汗毛都竖了起来,日本的恐怖片视觉冲击力还是蛮强的,不仅仅音效整的到位,画面的那种冲击力和震慑力特别足,而《午夜凶铃》跟《咒怨》系列可以说经典代表作了,我当时看的时候确实有被吓到,日本的恐怖片的节奏感非常强,也是比较挑战你的心理素质的,所以看日本恐怖心理素质要好一点,不然你承受不来日本恐怖片的一些恐怖情节和画面,毕竟你看着看着有时候心里会揪一下,最主要的日本的恐怖片其实后劲也非常大,你看完之后会联想到电影情节中的很多画面,想想就细思极恐。

二、电影青木瓜之味的优秀观后感

《青木瓜之味》是由陈英雄执导,阮如琼、陈女燕溪等人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93年6月8日在法国上映。电影青木瓜之味的优秀观后感,我们来看看。

电影青木瓜之味的优秀观后感1

《青木瓜之味》是我在所看的影片中觉得最有地域特色的影片。前面所观看的日本电影《罗生门》以及《东京物语》其实关于传统日本的民族特色描述和民族气氛的渲染不是特别多,更多的是向人性深处解读,或者说他们想说的是“人”而不是“日本人”。后来观看的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也有同样的问题,这样的爱情故事移植到中国,移植到日本,有没有问题?没有。但是像《地球上的星星》这样的片子拿到中国就有点困难,因为它是有民族标记的,这个标记就是它的歌舞片段。其他国家的影片中大量应用歌舞片段的,似乎只有美国的歌舞片,但它与印度的歌舞片旨趣又大相径庭了。《樱桃的滋味》这部片子地域特色也不够强,要说特色可能导演的特色更加明显。其他中国影片也都是导演的印迹风格比较突出,而非民族特性。

《青木瓜之味》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展现了越南女子的美好形象。影片虽然是在法国拍摄,但取景相当优美,很有东南亚草木茂盛,“阴满中庭”的感觉。越南这个国家气候湿热,于是影片里角色多半赤着脚,穿着单布衣服,天天开着电风扇,还要挂蚊帐以防蚊虫。这种近似于还原的描摹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绝佳的观感体验。看着影片中那些绿意森然的镜头,仿佛已经闻到了热带植物那些清新的香味,也感受到了热带那种湿热难耐,看到了东南亚小姑娘瞳孔里的天真烂漫与纯净。

更能烘托出影片味道的是影片的中的声音与配乐。这部影片里的人物很少说话,对白很少,于是出现大量配乐和自然界的声音、人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青蛙的叫声、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蛐蛐的叫声……这些自然界的声音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自然的美妙和一种身处自然的清新与舒心。除了声音之外,自然元素还包括无处不在的昆虫形象(被梅捉来养的蛐蛐、被二少爷碾死的蚂蚁)以及三少爷捉弄梅时所捉的蜥蜴等等。动物的出现为这部影片添加了一种自然的风味和活泼的童趣,也从侧面表现了梅的生活是如此纯真美好。我想,只有生活在这样纯美的自然里,才能生养出那么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吧?人为的声音其实在片中也不太多,包括炒菜的声音,敲木鱼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老爷一家里出现的古典音乐和阿泉弹奏的钢琴)、电风扇的声音等。很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出现得越多,越感到这个家庭里的静谧和寂寞。因为没有人说话,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颇类似于古诗里“以声衬静”的写法。配乐是我认为这部影片最奇特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奇怪了。不过分的说,导演的配乐给我造成的第一印象是“诡异”和“奇怪”,因为它的旋律不优美,甚至有点冲突,再加上影片中有很多难以揣摩的人物的心情,比如说二少爷碾死蚂蚁,三少爷整日捉弄阿梅等等,都给了我很奇怪的感受。但或许这正是“越南式”的表达方法。对东南亚影片几乎没什么接触,所以也不好谈太多。

影片题为“青木瓜之味”,全片一共三次出现青木瓜。一次是老佣人去摘青木瓜被阿梅看到,她似乎那时就对青木瓜被割下时那乳白的液体起了好奇心,之后还去观察了。第二次是老爷卷钱跑了,佣人只好拿青木瓜烧菜,阿梅第一次剖开青木瓜,用手指去碰触那些白白胖胖,晶莹的子,这个镜头是个特写镜头,光给得特别够,总让人觉得青木瓜很美味似的`。第三次出现青木瓜,是在阿泉少爷的家里,阿梅正在用青木瓜做菜,那时她已经收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青木瓜之味似乎成为一种甜美。那种饱满的生命形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讨论的是这部片子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豆瓣上不少影评都认为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在表现一种童年的美好回忆或对女性的赞美,不如说是在表现男权社会下女人的生活状况。片中出现几个女人,一是阿梅,二是老佣人,三是夫人,四是老夫人,五是阿泉的未婚妻。这几个人似乎是不同的类型。对于阿梅来讲,她的未来要么变成老佣人,要么变成“夫人”。那么夫人又会如何变呢?夫人会变成“老夫人”。当老夫人去世后,夫人搬上楼去住,也像老夫人一样,天天跪在佛像前祈福。不过十年,她已经变得过分衰老。这并不是一个豪门太太所该有的容貌,起码我是这么认为。但夫人最终还是变成了“老夫人”,这更像是一种女人的宿命,更像是越南社会中女人的一个缩影。前半生操劳丈夫和孩子,后半生就在祈福中度过。这种生活模式我很反对的,因为她限制了女性的自由。老夫人有一个爱她的情人,但她选择闭门谢客,在家里念经。夫人对于家庭无私付出,但钱款总被丈夫卷走跑路。就算如此,夫人还不能抱怨,只能接受老夫人的批评,她说“是你不懂得爱你的丈夫,他才会跟别人跑了。”在影片所表现的这个社会体系中,男性犯错是不受责罚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这一点。三少爷有事没事就去捉弄阿梅,但阿梅从来没有理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二少爷总跟蚂蚁过不去,在我看来是个性情阴郁看不懂猜不透的人,他甚至不去学堂,但照样没受到任何责难;老爷在家只管玩玩乐器,吟风弄月,对着家庭事务半分不关心,还时常离家出走,携款潜逃,但有人责怪他吗?没有,甚至有人为他开脱,为他找一个“替罪羔羊”。离开了这户人家的梅的境遇又怎样呢?阿泉是个有未婚妻的人,在明知有婚约的情况下还是跟梅发生了关系,甚至让梅去给未婚妻送信,导致梅被打,但这样做有人说他过分了吗?被拒绝的未婚妻也只是砸了东西,扇了阿梅一巴掌,但也并没有去找阿泉理论。不论从哪个家庭看,男性,特别是成年男性,都是被整个社会宠坏了的群体。他们犯了错自然有人帮他们顶,他们受到批评、责难的机会远远低于女性,但这仅仅因为他们是男的。这是很明显的男权社会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式。

这部影片最令我不舒服的地方,是导演似乎真的在赞美东方女子的这种温顺和勤勉。但是他要知道,女人之所以付出这么大的牺牲,完全是因为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呀!所以陈英雄这部片子我认为立意并不高,说它是童年的回忆,带着童话色彩,这倒罢了;但说它是赞美东方女性的隐忍和温顺,我就很有意见。影片描写的这个梅,与其说是童年里的美好记忆,不如说是越南男性脑海中最典型最满意的女性形象。她手脚勤快,四肢颀长,身材玲珑,面容姣好。她小时候天真,长大后烂漫。她既有少女的情怀,又有成熟女人的身体。关键是她是仆人,她从小学会的是顺从。多么理想化的设定!如果让一个女性导演来拍,她会把梅设计成什么样?反正如果是我,这片子不会这样拍,或许会设定一些改变她自己命运的情节而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影片是男性视角,但梅的纯真可爱还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体验。我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梅那水灵灵的眼睛,娇俏灵动,很符合小女孩儿那种白纸一张的形象。长大后的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水冲洗脸部、头发的特写镜头以及穿戴整齐,对着镜子涂抹口红的那个镜头。

电影青木瓜之味的优秀观后感2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视上一些关于电影的节目,所以很多电影我没看过,但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青木瓜之味》不止一次出现在各种有关电影的节目里。作为资深颜控的我,实在无法欣赏越南人的审美。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于是就下载了,打算完整的看一看。

女主角小时候那个演员,还是真心漂亮的。她的戏份也不少,一半多的时间其实是女主小时候。电影里的确透露着浓浓的越南风情。

但是我应该是没看懂。我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女主角的感情?小时候情窦初开一见钟情,可是为毛我觉得女主长大后到了男主家做仆人,那么猥琐呢?

这部电影里的男人全部都很猥琐。男主人经常拿光家里的积蓄出去鬼混,钱花完了再回家来,完全不管家里人的死活;暗恋老太太的阿双伯,起初我也觉得他很痴情。但是细想,老太太深爱自己的丈夫,即使守寡也不另嫁,拒绝阿双伯,搬了几次家,阿双伯也跟着搬,经常去她楼下张望,还让女主角帮忙想办法,偷偷爬上老太太的楼,凝望了背影一番,心满意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多么的恐怖。于阿双伯,这叫痴情。但是我想对老太太来说,这是很恶心的事情。

女主角喜欢的人,就算是男主角吧,也很猥琐。本来有个门当户对的女朋友,俩人在一起也算开心,很和谐。在见过了女主角的“美貌”后,就冷落了女朋友。很恶心。情不自禁,我能理解。但是不爱了,为什么不明说?就那么冷暴力,那么不理人,最后女朋友终于忍受不了发了通脾气砸了东西,分手。对这样的男人这样的感情,我没法祝福。

这是部老片子了,当年应该没什么小三,绿茶婊的概念。现在看来,真是觉得恶心。成年后的女主真的很恶心很猥琐。

我没发现什么爱情什么勇敢。男主角推门进入女主房间,我只有一种想法:导演莫不是要呼吁性解放吧?

除了美美的越南风情,和女主小时候的美貌,其它全给差评。

青木瓜之味,没品出什么味道。

三、有没有跟 新地心之旅(新地心游记)类似的电影

呵呵,楼主的问题让我想到《荒岛求生》,讲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的呵呵,曾经有人评价说,只有汤姆汉克斯可以让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面看他只有一个人的电影。

之后,我又想到了《楚门的世界》,生活在一个为人类构建出来的“假世界”,却又有一个“真实人trueman”的名字的人的故事。

不过,感觉这两个都不是游记历险类的。

历险类的喜欢《勇敢者的游戏》,有1和2,1比较好看,2的话比较像楼主喜欢的风格。

貌似《纳尼亚传奇》楼主可能喜欢,《史前一万年》,《300》,《海底两万里》,《飞碟导航员》,《E.T.》,《瓦力》等等科幻历险类的楼主也可以看看。。。

四、热播剧《第一炉香》,到底是在哪里拍的?当地有哪些特色?

近日,《第一炉香》的剧情虽然在网络上被网友们非议,但是《第一炉香》的取景地却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据悉,《第一炉香》是在我国著名的景区鼓浪屿拍摄的,鼓浪屿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环境好,不仅有海洋、沙滩和明媚的阳光,还有很多鲜艳的植物,所以《第一炉香》不需要加滤镜都是色彩鲜丽的。另外,《第一炉香》所有的室内取景基本上都是在鼓浪屿上的容谷别墅,这也体现了许鞍华导演对于拍摄环境的高要求。

首先来说说室内取景,鼓浪屿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别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容谷别墅,这是一名菲律宾华侨斥巨资打造的,距今已经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容谷别墅保存完好,大部分门窗都是非常精致的,所以剧组只需要稍微修缮,就能够使用了。

除了《第一炉香》之外,还有电影《小城春秋》、《万水千山风雨情》等,都是在容谷别墅室内取景的。

其次,《第一炉香》的大部分室外取景,都是在鼓浪屿完成的,其中马思纯和彭于晏的多场对手戏,其实都是在容谷别墅附近的小花园里面拍摄的,从画面中能够看到很多花朵,例如三角梅、凤凰花等,这些色彩鲜艳的花基本上都是在气温高、水资源丰富的地方生长,而鼓浪屿就是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鼓浪屿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环境好,岛上的所有色彩都很饱和。

最后,鼓浪屿本身就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那一圈超长的海岸线,游客们去鼓浪屿的必备打卡点,也就是海岸线,张钧甯在拍摄《第一炉香》期间,也是每天在鼓浪屿的海岸线上跑步、放松的。

五、不同地区的恐怖片各自有哪些特色?

一、中国:自己吓自己,或者有人背后搞鬼

中国的恐怖片大多都是属于那种人类自己折腾自己,很多电影里看到最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妖魔鬼怪,一系列看似恐怖的事件背后其实都有人类的身影,都是一些人在故意吓唬或者迫害另外一些人。所以中国的恐怖片一般都是教育意义比较多,告诫人们世上没有怪力乱神,所有的一切不合理的事情都是有人在背后搞鬼。当然也也一部分掺和了妖魔鬼怪的电影,不过大部分都是看到最后发现,原来妖魔鬼怪才是正派!也是在教育人们:人心难测。

所以中国的恐怖片,基本上都是属于教导人心向善的心灵治疗片,很少有真正的让人害怕到颤抖、战栗的电影。

二、欧美:血腥、暴力

大概是由于文化差异,欧美的恐怖片往往都是一些直接又暴力的片子,例如电锯杀人、丧尸吃人等等充满了刺激人们眼球的血肉模糊的画面。说实话,这种刺激性画面更加直接,更加刺激,更加能够令人紧张然后放松。所以近年来欧美的恐怖片在我国就更加的受欢迎。而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是因为西方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沉淀太低了,他们崛起的速度过快,例如美国不过建立两百年。

所以在这种没有什么沉淀积累的情况下,他们的追求往往就更加的简单直接,但也往往更加的有效,少了很多弯子,更加能够被普通人所接受。不过这种感官上的恐怖片,一旦人们习惯了那些刺激性的画面,就很难再凑效了,想要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从心理上给人们制造恐怖的感受。

三、东南亚:神秘力量

东南亚的恐怖片则充满了神秘力量,也就是封建迷信的那一套。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东南亚,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迷信的,他们的文化并没有完全的摒弃封建迷信那一套,所以在影视上就有了一席之地。不过更多的人,看东南亚的恐怖片大多是追求着猎奇感而去的,很少有人真的会去害怕那些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