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有哪些风俗
时节-桐庐南乡最重大的节日 桐庐南乡:指富春江以南,时节也只有南乡才有,主要分布在桐庐南乡及富阳。 桐庐南乡地区过“时节”的风俗,大约起自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即使在“文革”期间,对所谓“封资修”批得那样厉害之时,淳朴的南乡人仍是虔诚地过他们的“时节”。有的村庄为掩人耳目,将原来过“时节”的日期改为“国庆”或“元旦”,披上了一件红色外衣,而内容皆未改变。 “祀有功人不祀虚务神”。在旧时,几乎村村都过“时节”祭神。有一村祭祀的,也有几村联合祭祀的。不过老百姓所祭祀的神,不是道家所说的得道升天的神仙,也不是佛家所说的修成正果的活佛,乃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按照封建王朝祀典规定:人庙被祀的有四种人,或以劳定国者,或以死勤事者,或能御大灾者,或能捍大患者。所以,这里讲的“神”,不是释道宣扬的活佛与神仙,是指被祀人的“高尚精神”。 比如农历十月十一,风川的翔岗、石桥头、梅山、松岭头、竹桐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迎大庙(应嘉侯庙)里的神,此神就是唐朝安禄山造反时,与太守许远共守睢阳城的民族英雄张巡。他面对十万叛军围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誓死坚守数月,后城陷被俘,不屈而死。在叛军气焰嚣张时,由于张巡的誓死坚守,对阻止叛军南侵江淮起了重要作用,为国为民立了大功,所以全国各地立庙祀他。在桐庐就建有张巡庙九座。昔日,桐君山上张睢阳庙的东明大王神像,就是张巡;西庄的武陵庙,其神也是张巡。过去,武陵庙还有古人沈捷提的一首七绝诗:“睢阳战垒山中画,桐水悲笳江上音。偶过武陵寻旧迹,独留忠义动人心。” 比如农历十月十五,石阜的徐家山头、五聪、董坞里、钳口、华家诸村;十月廿六,小潘、彰坞、贤茂里、堂梓上、平西、石口头、话庄坞、大坞里诸村,他们旧时过“时节”的日期虽有不同,而祭祀的神同是洛村庙的洛村老太公。洛村庙本名叫天曹府君庙,也叫陈侯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已有1400多年历史,老太公姓陈名恽,是桐庐籍人。东汉末年为征虏将军。他在任余杭县令时,大修水利,助民消除水旱灾害,故死后,老百姓感其为民抗灾除害之恩,不仅在余杭立庙祀之,在桐庐南北乡也各建庙祀之。是桐庐南乡香火最旺盛的一个庙。 比如农历十一月初八,凤鸣片的荷村、小山坞,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陈公庙里的陈老相公。老相公名叫陈杲仁.是隋皇朝的大司徒。他于大业年间(605-617),尝统兵平定扰乱婺、睦两州的山寇八万余人。后因隋朝被李唐灭亡,陈大司徒不得回归,便隐居在桐庐,与芦茨山民烧炭为生。他死后,婺、睦两州人民感其为地方平乱保平安之德,纷纷建庙祀之,仅桐庐县就有十二座。窄溪地区有荷村、板尊、,会山三座。名气最大的还是芦茨乡白云源口的陈老相公庙,此庙在唐代就有了,茆坪、秀峰、旧邑以及桐庐镇的居民百姓竞相供奉,甚是虔诚。据说,原凤呜片的徐石屋头、石泉、板桥、梧村、严坞、蒋坞、枝茂、满林、杜村、邓家等村,农历九月十八过“时节”,所祭祀的庙神,也是陈老相公陈杲仁。 比如农历十月廿一,深澳、获浦、环溪、徐畈、邓家、西坞里、屏源、黄程、江家畈、大牌地、大山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黄程庙里的两位土谷神。这对土谷神是同胞兄弟,为洛付老太公陈恽的后裔,因他俩排行居八、九,故深澳一带人称他们为陈八陈九二大明王。其原名,一个叫瑞、一个叫和。相传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连绵,他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后果下甘霖除旱灾。万民感其兄弟恩德,特造庙祀之。从科学的观点看,瑞、和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之举,既不科学也不理智,下甘霖也可能属巧合。然他俩这样急桐南人所急,想桐南人所想,与桐南受旱百姓心连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桐南百姓立庙以祀,也在于此。兄弟俩生辰是四月初九,因此际正值农忙,故定农历十月廿一为过“时节”祭神日。 比如洋州的天井坞、十亩塘、西坞里、石墙里、鲍戴家诸村旧时在冬至前过“时节”,各村轮流迎父子山庙里的神。庙神乃是卖搪瓶的父子。相传,他父子俩卖搪瓶到西坞里,猛见一只老虎从山涧跳出来伤人,父子俩就不顾个人安危,用搪瓶打老虎,搪瓶打光才将老虎打死。他俩也因打虎伤了元气,不久也死亡了。当地百姓为报其父子“尽搪瓶打老虎”为民除害之恩德,就在这座山上建庙祀之,定庙名谓父子庙,山也改为父子山。也是桐庐南乡香火最盛旺的庙之一。 解放后,这些庙宇有的被捣毁,有的被派作它用,神佛皆不复存在。所以,旧时那种抬神、迎神,届时到庙里陈设猪、羊、鸡、鱼、水果、菜肴等各式供品,张灯结彩、放焰火、锣鼓喧天祭祀神的仪式也没有了。因此,这些被供奉之神的印象,在老年人思想里还有记忆,甚至还有些留恋,在青年中已被淡化,甚至彻底消失光了。但是对过“时节”,不管男女老少,人人皆记得农历某月某日是自己村庄过“时节”的日子。过“时节”的形式与以往也有些不同,而今以传统习俗与现代手法交融着,概括起来有“三交流一活动”。即:利用过“时节”机会,交流感情、交流商品、交流信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利用过“时节”相互交流感情,是南乡人历来的老传统,平时各自忙于生计疏于交流,过“时节”在约定俗成这么一种“息业期”,亲戚朋友进行互访,交流感情,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这种社会感情网。故而大多南乡人往往把过“时节”当作过春节一样隆重。亲戚朋友近地的不用说,远地的也都要千方百计赶来相聚。在南乡有这样一种说法:过“时节”,亲朋年年聚,走拢热乎乎,情感细交流,相爱永存留;要是“时节”不过,两年不相聚,亲朋变陌路,断了情和义,缺了人情味。因此,各家各户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过“时节”期间,都要设法办几桌好的饭菜招待客人,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和体面。期间,有些户还要办小孩满月酒、拜周酒、老中青年逢十寿诞酒,那更是热闹了。这种过“时节”亲朋相聚交流感情,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交通日益方便,人们生活改善,越来越广泛了。 利用过“时节”组织商品交流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内容。旧时过“时节”,只有凤岗、深澳、石阜几个大村庄,偶有自发的小型农具交易,卖一些犁、耖、耙、镰刀、锄头之类铁木器具。现在过“时节”,好些地方由政府牵头开商品交流会,规模大大超过以往。这是活跃城乡经济的一种好形式。 利用过“时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现代要比旧时丰富多彩得多了。旧时过“时节”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很重视,舞龙灯、耍狮子、跳竹马、踏高跷、行路台、举灯会、演大戏,热闹非凡。而下半年过“时节”,只有迎神、祭神,个别村庄演社戏,至于龙灯狮子等当地传统文化,因农事较多忙不过来,故基本不开展。但过“时节”这种载体,是富有感召力充满诱惑力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现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比以往更大更多更强了,而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引导过好“时节”,竭力加浓“时节”的意味。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层出不穷。除演戏、放电影、看电视外,各乡村还举行各种社会性的文艺体育比赛。诸如球类比赛、棋类比赛、拔河比赛、歌舞比赛、摄影展览、书画展览等。
时节时
正月十八 东图富阳(最早)
二月十五 桐洲俞家村-富阳
八月初一 石阜
八月初十 柴埠
八月十五 梅蓉、珠山村俞家
八月十六 雷坞
九月初六 王家弄
九月初九 古城、肖岭、下轮村、珠山村吴家
九月十三 上畈村(富阳新浦)
九月十五 舒湾、下杭、珠山村奚家
九月十六 胡家边
九月十八 大园里
九月十九 沈家
九月二十 板桥村、杜村、邓家村
九月廿二 莲塘、旺家弄
九月廿四 严坞村
九月廿五 张家溪口
九月三十 石珠里
十月一日 窄溪、李庄坞、新合、桐庐镇、滩头(公历)
十月初一 枝茂村(荻浦凤鸣)、九岭村(方埠)
十月初三 岩桥
十月初四 黄家
十月初八 石泉、蒋
十月初九:孙家、大田(富阳)
十月初十 上莲塘、潘家、吴家、上喻
十月十一 竹桐坞、凤岗、凤川镇、石桥头
十月十四 雅泉
十月十五 前村、五联、唐家、乳全村(徐家山头)、棠川、孝门、溪南、珠山村乳泉、大脉里、红儒村、钟山、新佳庄(富阳)
十月十八 珠山王家村、梧村、庄头
十月十九 陈庄、青
十月廿一:深澳、荻浦、环溪、徐畈、华丰、邓家(合联)、西坞村
十月廿六 彰坞村、新庄村、小潘村、窄溪赵家村、五联胡家坞村、西庄坞
十月廿八 七里泷
十一月初 :石阜水碓里
十一月初 :中杭、大庄里、毛家、金牛村
十一月初 :石墙里
十一月初 :鲍家、戴家
十一月十 :上杭埠、西坞里
十一月十 :江家
十一月十 :上村(富阳东图乡)、凉棚下
十一月十 :会山
十一月二 :杨家村、横山埠、姚家
十二月三 一:下洋洲、桑园里(阳历)
十二月十 :西庄
一月一日 上洋洲
桐庐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
桐庐自然特点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以县城桐君街道为中心,东20公里(径距,下同)至牛峰岭界富阳,南19公里至羊峤顶界建德,西39公里至太阳山界淳安,北13公里至陈家山界富阳;东南27公里至火烧湾顶界浦江,西南12公里至大岩山界建德,东北16公里至横山埠界富阳,西北41公里至高塘界临安。
全县地势:西北和东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龙门山主峰牛背脊之观音尖,海拔1246.5米,为境内最高峰。
桐庐人文特点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1960年5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复置富阳县,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自古以来富春江、新安江的山水风物名及天下。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一段的富春江两岸洞奇石美,山清水秀,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3000余首盛赞桐庐的佳作。宋朝诗人范仲淹赞桐庐为“潇洒桐庐”。目前,桐庐已形成了以山、水、林、洞为特色的五大旅游景区,有瑶琳仙境的溶洞奇观,有“天下独绝”的天目溪漂流,有红灯笼乡村家园的乡村公园风情,有中药鼻祖圣地桐君山,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大奇山,既可寻胜访古,纵情山水,又可体验乡村风情、田园乐趣。
从桐庐的芦茨埠往西一直到建德的梅城镇,就是闻名中外的七里泷峡谷了,七十里群山夹峙,峭壁陡立,江水好似一匹白练,缭绕在层峦迭嶂之间,滩多水险,江流湍急。素有“小三峡”之称。
桐庐民风民俗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
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5.纳西婚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语叫“日蚌”,意为“送俩”。男孩长至五。六岁时,父母便注意给他物色媳妇,请算命先生或祭司东巴排八字,对生辰,或者到寺庙烧香求签。若是相中的女孩与儿子的生辰属相相合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去女家为儿子说来。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岁左右即择日举行讨婚礼。订婚时,男家须向女方送礼物,第一次称为“小酒”,男方送给女家白米二升(约20斤》、酒一坛(约5斤)、红糖二至四盒、茶叶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礼物,其余礼物的多少.视男方的富裕程度决定。小酒之后,任何一方觉得婚事不合适时,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须把所收礼物如数退还男家:茗男家想毁约,把决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载,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礼,叫做过"大酒"。除备有过小酒的礼物外,还要赠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两件、玉或银手镯一对、猪肉三十斤、现金若干等,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家亲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着男家送来的酒,称赞酒好、酒甜,并向结亲的两家祝贺。酒席后,女方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或一些糙把给男家口礼。男家再将女方回赠的酒敬献祖宗,宴请亲友。“大酒”之后,双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后的第二天,男家的至亲去女家会亲,从此,两家人开始互访。自可婚到结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日,都要请媒人给女家送去大米一盘(约5斤)。茶叶二包、红糖二盒,有些地方,在丰收农忙时,男方请未婚媳妇帮助割麦一天,选送一、二驮优质小麦馈赠女方,作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节,未婚男女各自找个伴友,陪同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任何一方家里有事,对方便前往帮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谈话和接触,必须严格遵守传统伦理。
男女二十岁左右,方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语叫“楚美如、意为“娶媳妇"。婚礼由新郎家族中能干的长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办。迎亲的前几天,新郎家的院子内要搭大篷,在大门和院中扎迎亲牌坊。富有人家还挂宫灯、字画,到处张灯结彩。在洞房的门框上方,挂一个用红纸徒糊的筛子,上插三支用柳树或桃时作的箭,井在红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驱邪得福。
正式迎亲的头天,媒人带领男家亲友及吹鼓手,抬着迎亲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饼和饵炔(米或糯米蒸熟后,再在木模内压成讲),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开(过去的价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女家将男家彩礼放在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简单的点收仪式。送礼的人在女家吃过茶点或便饭即返回。当晚,男家在院中摆上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邻村的青年。男女青年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猜拳欢笑,以示庆贺。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们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欢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双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称"压床".象征新郎今后如伴友家一样,儿孙满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亲,大宴宾朋,又叫“办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亲友,带着新娘婚礼时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换上男家送来的新衣服,外罩红大褂,头插首字和鲜花,再蒙上红布头帕,一边拜祭祖先、拜别父母亲友,一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他们。新娘坐轿或是步行,全凭男家的经济条件与路程远近而定。但她必须在同族长辈、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妆,一般有大木柜子两个,箱子一对,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数套套,绣花鞋一、二十双,火具、铜锅、铜盆,铜壶、铜盘,铜勺,铜锁和铜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妆用品,随同新娘送至男家:送亲队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开路、意为清除秽气,驱逐邪恶,大吉大利,途中,“少年们争先恐后抢夺新娘盖脸的红头帕,抢到手后,由新娘用喜糖换回。
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意思是跨过“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员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厨届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后进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换上新娘送的栓有红丝线的新鞋,表示今后永不分离,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内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过一会,伴友们簇拥着新郎,新娘至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即依长幼亲疏拜谢新郎方面的长辈,最后敬拜来宾。
仪式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男女宾客分别入席就座•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为上宾,坐于首席,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和伴女最受尊重:其余来宾,依长幼亲疏入座。喜宴至少摆六盘六碗,新郎向男宾席敬酒,新娘到女宾席劝饮.亲朋们开怀帧饮,祝新夫妇永结同心。夜晚,青年们围着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欢乐调,有的通宵达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点盛请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来敬酒。来宾兴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荣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后,有些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
第三天新人回门,由女家宴客。早餐后,妆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亲属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亲,并带去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快到娘家时,新娘放声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见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后,新夫妇先拜祖先,继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新郎行三礼九叩,新娘行四礼八拜。客人们畅饮祝福,并送新娘一些礼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专席上去敬酒,同时戏弄刁难他们,如在端给他们的大碗卫放根长粉丝;用马尾毛或头发把肉一块块串在一起,把米饭堆得又满又尖等等,当晚,夫妻俩必须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应回赠些酒、糖之类的礼物给女儿、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与新娘如离丽江古城近,就同游丽江古城街,给路遇的亲友散发喜糖。第五天,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同母亲。姐妹、女伴谈话。父母则再次教育她待人处事、生活等方面的规矩和礼节。但新娘当晚必须返回夫家。
在婚姻关系中,丽江坝区纳西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贝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依照传统风俗,舅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无权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残或八字与儿子不合时,才允许她嫁给外人。
给我50分
浙江桐庐 有什么特色文化 关于写作文的
其实桐庐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特色的,比如人文自然风景的保护,富春江边严子陵钓台,大奇山旅游区,都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破坏,很原汁原味的大自然风貌,很少有其它地方可以比拟。还有瑶琳仙境周边的地理地貌也有它的特殊性。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适当加一些人文传统,写个作文应该是有素材的。
桐庐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秀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有地方特色的桐庐文化。桐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标识,是中华文明早期显现的标志。
桐庐玉器文化
去年,桐庐在潘家村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器时代的玉器制作工场,出土了大批玉器成品,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的文明品位。这项考古成就表明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有了玉器文化的体现形式。桐庐玉器文化有着三层内涵:
其一、桐庐玉器文化是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中可以细分出玉器时代。这一玉器时代产生了玉器文化。桐庐玉器文化作为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证明了桐庐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千多年前的《越绝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有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越绝卷第十一》中提到“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时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以铁为兵……。”这种关于时代的划分法是中国古籍中对社会发展形态划分的最早记载,是《越绝书》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这是我对《越绝书》研究的最新发现,我的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在贵报首次发布。关于桐庐玉器制作工场的发现证实了《越绝书》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越绝书》关于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时代划分论断要比西方要早二千多年。其中将玉器时代从石器时代细分出来的提法,至今还无人报导过古籍中的这一信息。
其二、桐庐在玉器时代已显露原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萌芽。桐庐在远古时代能生产如此多的玉器成品,绝对不是自给自足的产品,它是用于交换的商品。这一属性的发现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物质文明是将物质文明的产品转化为商品,通过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凡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商品的生产基地,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桐庐是古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发达的地区,因而是一个对古代社会有过重大贡献的地区。
其三、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是依托便利交通进行传播的。玉器工场地处水运交通便利的天目溪畔,玉器商品可以通过水运顺畅地进入钱塘江水系的广大地区。桐庐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文化是桐庐文化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推断,远古时代的木筏、竹筏和船舶已在富春江畅行。
桐庐远古玉器工场的考古发现引伸出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商品文化、交通文化的三大内容。彰显桐庐玉器文化的历史文化品位,它将提高桐庐的知名度,为桐庐的经济发展服务。
桐庐和谐文化
桐庐文化中有一种可贵的和谐文化现象。它表现在桐庐居民构成的包容性、和诣性,桐庐人对外来人口的宽容性、融合性。许多地方在居民的构成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域排它性,而桐庐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居民构成包容性、和诣性品格。这种包容性、和诣性表达了古代的君子风格,即桐君风格。以我的家乡横村镇为例:在镇上,世世代代都有横村的原住民和有来自绍兴、萧山、宁波、诸暨、东阳、永康、义乌、丽水、建德、新登、金华、兰溪、温州、安徽、江西几十个地方的商人、工匠和逃难落户的人群。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各执特色行业,形成一个多彩商埠。解放以后还增加了大批新安江移民,同样和谐相处。桐庐在历史上,以能容纳灾民而闻名。这为和谐民风增添了荣誉。听我母亲说:四县联中(桐庐中学的前身)在抗战中,曾在杜预村办学。早上,各家各户都自愿免费为学生备好洗脸水、开水。学生都住在农户家里,有的还结为亲戚。乡亲们用当地的一句“后山要比前山高”的民谣祝愿学生奋发向上。(前山与后山是杜预村后的二座山)和谐的民风让四县联中的学生深受感动。正是这种和谐的文化造就了四县联中的杰出人才。
桐庐山水文化
桐庐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历史名画《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绘桐庐山水。因为有了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才有历代艺术家创造的桐庐诗画。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各方游客,历代名人。于是就有了世代繁荣的桐庐旅游文化和名士文化;好山好水才有好药材,于是有了桐庐医药文化;桐庐山水文化今天得以传承,得益于桐庐山水文化根植于百姓对一方山水的热爱和保护。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在世界生态环境被大规模破坏的大背景下,桐庐能保全的这一片特级山水风光,十分难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桐庐县提出建设“中国最美的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规划。
清净的桐庐山水培育了桐庐人的开朗、直爽、通达、包容的品质。所以桐庐山水文化与桐庐文化的其它门类是相互关联的。
桐庐医药文化
桐庐是中国中医鼻祖桐君的故乡。作为桐庐地域标志的桐君山就是桐君的出处。桐庐自古以来,盛产中药,代出名医。桐庐的医药文化、桐庐的桐君中医始祖地位,在国内外得到公认。中草药重要产地争先打出“桐君”的的牌子。我在四川,问四川桐君医药集团公司的朋友:“桐君”是桐庐的,四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们说“桐君是中华的医祖,桐庐不用,我们就先用了。”他们以取桐君之名为荣。所以“桐君”二字是含金量极高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桐庐医药文化是桐庐的一项文化富矿,有待深入开发。桐庐应该成为中国的中药集散中心,中医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文化标志区域,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区域。桐庐应该追报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项遗产名录的扩展地。
桐庐地名文化
古老的桐庐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古老的信息。桐庐地名文化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内涵。桐庐的“桐”,通常都理解为油桐树的“桐”。本人以为桐庐的“桐”,即是油桐树的“桐”,又是梧桐树的“桐”。油桐之乡,梧桐之庐,桐君之庐,梧桐引凤,应该是桐庐地名的多层含义。油桐是古代造船的重要原料,是古代桐庐重要出口商品,是让桐庐扬名的商品,所以桐庐是古商之乡。山水如画,梧桐引凤,所以桐庐是凤凰之乡,旅游之乡。桐君之庐,医祖圣地,所以桐庐是中医之乡。桐庐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听说有人想把“桐庐县”改名为“富春县”,我认为是万万不可的。
再如窄溪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越绝书》上提到秦始皇到绍兴是从“窄中渡”。当时秦始皇想在现在的杭州过江,但不可能。只得沿江寻找江窄处过江。沿江有“窄”字的地名只有“窄溪”。秦始皇渡江后,“道度诸暨、大越。”即经诸暨到达绍兴(当时称大越)。《水经注》一书中称“浙江”为“渐江”,古音“渐”的发音与“窄溪”方言的 “窄”字相仿。山东人念浙江的“浙”,发音也与方言的 “窄”字相仿。这是因为越王句践称霸山东时,将“浙江”二字的发音带到了山东,世代相传到如今。所以,我认为将“窄溪”这个值得研究的地名改掉是很可惜的。
桐庐地名文化值得研究开发的内容很多。如杜预村名是否是三国的名将杜预在此留名。等等课题有待我们去发掘。
桐庐文化中还有交通文化、语言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不想更多地展开,就举一个例子,我从家乡的方言中得到了学术研究中的营养。《越绝书》记载“越人谓盐曰‘余’”。在普通话里,这二字发音相差很远。我从家乡土话“盐”的发音与余姚、余杭的方言发音对照,发现是同一个相近的发音。于是我提出古越语“盐”的发音就是桐庐方言“盐”的发音。余姚、余杭实际上就是“盐姚”、“盐杭”。这些地名都与盐有关。发音也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