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化元素有哪些
中山文化元素包括:民间舞蹈醉龙舞、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传统手工工艺凉茶等
1、民间舞蹈:醉龙舞
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2、民间习俗:崖口飘色
崖口飘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一起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3、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传统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汉族民歌,也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4、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清代嘉庆甲戌年,由“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起来的赏花盛会,在盛会上各家族会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会期几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有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后发展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
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5、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凉茶是汉族特色茶饮,是中草药植物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中山的风俗
包括生产、生活、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上的风俗习惯,具体如下:
1、生产风俗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2、生活习俗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小榄菊花肉、神湾菠萝、荼薇花食品、石硖龙眼、中山粉果金吒、杏仁饼等特产也小负盛名。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一般称作白话,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
3、传统节日风俗
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民俗民风浓郁,极富岭南地方特色。中山于2007年推出“中山市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举办“和谐乡村”摄影展、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乡村美食风情街、动物演艺秀、水乡运动会、水乡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请赛等丰富多彩活动。
慈善万人行: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名录,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
4、民间艺术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小调儿歌等,中山舞龙分为木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
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扩展资料: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为地级市。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中山
参考资料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 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