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城市特色
水是无锡的灵魂,水赋予城市以灵性
能传承古今,又能融汇国际潮流;能凸现人文底蕴,又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自然特性,这样的城市无疑可谓“魅力之城”近百年前,地方先贤荣德生先生在其《无锡之将来》一文中,盛赞五里湖(蠡湖)、太湖之滨为世外桃源。他说,“暇时临湖远眺,能使胸中万斛愁尘,一时化为乌有,而身心之疲劳,恢复于俄顷,于养生之旨甚合。”上溯到无锡城的“婴幼儿”时期,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早已在“依山傍水”的建城选址中得到了体现。时光流逝2000多年,没有冲淡无锡人乐山亲水的情怀,反而奏响了“打造山水名城”的时代强音,点化了“滨湖特色”这个古今传承的城建主题。
无锡城市历来依山傍湖,得的是山清水秀之灵气,求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引领城市向南发展、向水靠近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融合于城市“品牌”和“形象”塑造中,营造最适宜生活居住、最适宜旅游度假的城市特色和环境优势。《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实施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无锡的行动纲要,以太湖水治理为重点,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开辟城市尾水通道,使五里湖、梅梁湖和太湖西岸水质明显改善。以绿水青山、清新宜人的环境,使四面八方的人们为享受宜居、宜游、宜乐的生态家园而来,为感受人与山水亲密和谐而来。
无锡的人文历史有哪些?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勾吴”国,这就是无锡建城的开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以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彪炳史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马山区、新区六个区。人口430万,市区约92万,目前发展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基础,在唐武则天时,无锡就是重要的漕运之地,在明朝,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弘治年间,无锡的手工织布业繁兴,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闻名的布码头,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后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稻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边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为皇室贡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家乡开办了中国首批民族工业,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而载人史册。到三十年代,无锡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无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绽开了“乡镇企业”这一工业新花,无锡又在中国的经济史上添上了“乡镇工业创始地区”的辉煌一笔。
无锡方言属吴方言。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无锡方言随着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无锡的标志:88米的灵山大佛、锡惠的文光塔。
无锡溪水条条,自古城南最美,据说,此河为东汉名士梁鸿所开,故无锡又称“梁溪”。
无锡市,东距上海市128公里,西离南京市183公里,沪宁铁 路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水陆空交通便捷。
无锡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锡境内地势平坦,间有低山残丘,河流湖泊纵横 交织,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无锡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年以前,两名位于中国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为让位于季历,东奔至此,定居于无锡,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尽管有些历史记载说实在今天的苏州)。
二人帮助并带领当地人民种田、开发水利,不久后这里便繁荣了起来。泰伯去世之后,因其无子,周朝君主便将他的后代册封为“吴王”,史称“勾吴”。
在春秋时期,吴国成为了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孙子的一些后代如今仍然住在无锡李子公园附近的孙巷。然而,不久后吴国被越国(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带)所灭,后楚灭越,吴国在战国时期又归属于楚国。
“吴”区域内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间转移到了苏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随后无锡则划分给了苏州。在汉朝时期,武帝设无锡为郡。
无锡的农业和丝绸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在修造了大运河之后。 20世纪初期,无锡已经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国四大粮食产地之一。
在1900年至1940年间,无锡被看作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 1949年以后,无锡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长,建立了很多纺织产业以及轻、重工业。这座城市也被视为江苏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仅仅排在省会南京和苏州之后,随后便被称作是“江苏第二”(南京市“江苏第一”)。
扩展资料
1、传统文化
无锡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 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2、传统戏剧
锡剧又叫做“无锡滩簧”,一直广泛流行于苏南地区,解放以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渐渐流传到长江三角洲等地。锡剧的黄金时代为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举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是江苏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民国时期,锡剧被称“新戏”,抗战时期又叫“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直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统称为“锡剧”。
锡剧发展为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吸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其以簧调为主要曲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除此之外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的民间音乐。
3、传统工艺
江苏无锡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质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以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而享誉海内外。
在无锡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其颜色绛紫,由其所制成的产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简称为“紫砂”。这里所出产的紫砂在明、清时代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而成,这种成型的工艺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锡
无锡的文化和文明?
文化,形成不同地区的特色。无锡倚山临湖、通江达海,“水性使人活”、“山性使人实”,太湖山水润而不媚、秀中见雄,形成了“包容、通达、务实、诚信”的无锡文化。九龙山上开掘十三泉,可以消除“王气”,却灭不了无锡的灵气,无锡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何止“三斗六升”。处“江湖之远”,无锡涌现了一大批忧国忧民之士,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无锡文化特色。 无锡文化之源 长江、黄河文化结合。无锡建城的历史三千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八千年前。无锡彭祖墩、江阴祁头山、宜兴骆驼墩考古成果表明,早在河姆渡——马家浜文化时期,无锡已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江阴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琮,一毫米内刻有数条纹线,软玉硬似金属,刻功令人惊奇。长江史前文化特色在民生方面,稻作文明、蚕丝起源、苎麻织品、生漆利用,长江流域皆早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王族、皇室文化,多年占主流地位。但争王争霸,连年战乱,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随着住民的南迁避乱,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周朝泰伯奔吴、南北朝北方战乱、唐朝安史之乱、宋朝南渡四次人口大规模南迁,把黄河文化带到了江南。泰伯在无锡兴修水利,带来了社会化生产技术。无锡是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结合,无锡文化早于吴文化。“三让王位”之说值得研究,“尔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泰伯奔吴后近百年,其后人方得周武王封吴君,是“避”是“让”还值得考证。 无锡文化之脉 文脉。文学界有“三学”——“选学”、“钱学”和“红学”,都与无锡相关。“选学”研究昭明太子编文选。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在江阴顾山香山寺选编,南梁太子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把文学与“经、史、子”区分开来,收集先秦至南梁文学作品七百余篇。昭明文选成为唐朝及以后科举教育的教科书——“文选烂、秀才半”。萧统还在顾山红豆院留下一段凄婉缠绵的恋爱故事,历代文人传唱至今。“钱学”,专门研究钱钟书。国学大师钱钟书,博学多才、博闻强记,精通多国语言,毕生“横扫清华(图书馆)”。他以强烈的现代意识统领文学研究,不仅使“西学东渐”,而且也使中国学“西渐”,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其65岁完稿的《管锥篇》引用了四千余位著作者上万种著作的数万条书证,旁征博引,纵横开阖,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海峡另一岸国学大师钱穆也是无锡人,创办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一生有关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诸子研究等著作一千七百余万言,毕生“以史证经”、“以史证子”,学术思想主张“和合与同化”、“天人合一”。 画脉。“山水有清音”,受太湖山水薰陶,无锡画家多师法自然,讲究“神韵生气”。东晋顾恺之被画坛尊为“画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擅画人物,注重“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尤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传说他画维摩诘像,一点睛画像就好象活了。作《洛神赋图》,洛水女神的神韵气质得到充分发挥,“肩若削成,腰似素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顾恺之还开绘画理论先河,集画画、论画、评画于一人。元代倪云林的画,格高思逸,乾隆评说:“元明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世称逸品”。其画多平山远水疏树瘦石,“一石一木,自有千岩万壑之趣”,意境清远、简洁、超逸,惜墨如金的简约画风一扫绮靡尘俗之气。 乐脉。“以乐传辞”、“以文化乐”,吴地早有音乐传统。《三国志周瑜传》:“曲有误,周郎顾”,说明周瑜精通音律。《晋书乐志》:“吴声杂曲,并出江南”。江南丝竹,以“小、轻、细、雅”著称,“三丝一竹”就可组成一个乐队,“今夜闻君丝竹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江南丝竹有三个来源:昆曲曲牌、道教音乐、吴声歌曲。首先是昆曲,“无锡曲道之盛,自明季已然”。昆山魏良辅改革南曲,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文中有记载:“转喉押调,度为新声”,后称为“水磨腔”。参与昆曲改革的,有“善吹箫管”的无锡人陈梦莹、顾渭滨、吕超涓等。 无锡文化的极品 惠山泥人——国家级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闻名世界,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送给总统卡特的礼品是惠山泥人厂的“京剧脸谱”。迄今已有23位外国元首级人物访问过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已走向世界,曾到多伦多、法国等多个国家展出,出口欧洲、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王南仙的手捏戏文去年年底在台湾展出,引起轰动。 紫砂陶艺——红火国际艺术品市场。近日报载,“重庆惊现明朝供春壶,标价1800万元”,古玩市场又一次掀起了宜兴紫砂热。供春,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艺人,与时大彬、陈鸣远并称为紫砂壶三妙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宝级艺术珍品。宜兴紫砂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出口名家作品,八十年代起港台形成收藏狂热,紫砂陶艺这一艺术奇葩也逐渐被人再认识。明清二代记载紫砂陶艺的著述凡16种,记载明代金沙寺僧以来,紫砂有名的工艺大师计140多人。徐秀棠《中国紫砂》记载有考的明清大家8人,民国8人,上世纪五十年代7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人,省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工艺美术名人10人。1915年起,在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大赛、芝加哥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上获奖多人。紫砂工艺人才车载斗量,无法胜数,紫砂陶艺,前途无量。 寄畅园——山水园林之极品。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随于诗,因心造境”,园林艺术代表艺术的极高境界。园林集诗文画意于一体,筑园名家集诗人画匠于一身,赏园之人,也须有“林泉之心”,方能领略古典园林清逸高尚的意境。
如何打造无锡特色文化走无锡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打造无锡特色文化走无锡特色文化发展之路是需要创造现时契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依托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创造现时契机。作为省文物保护、发展部门的负责人,龚良为建设文化无锡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契机,在保护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造,珍惜环境价值,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基础条件发展成必要的充分条件,把无锡的精华资源挖掘出来,利用起来,凸现无锡文化底蕴,形成城市特色和个性。
无锡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无锡的文化特色是:
1、无锡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南濒烟波浩水的太湖,并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湖,穿越市区的京杭古运河,称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象征无锡古老历史的锡山。这里,山水结合,以水见长,被称为“水云之乡”,“绿野平川”之地,古往今来,人所向往。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2、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自号勾吴,筑吴城。至二十四世的阖闾迁都姑苏为止,长达600余年,使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逐渐结合,成为吴地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3、东晋、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崇安寺、惠山寺、保安寺、南禅寺等寺院先后建成,散布在城区内外。唐宋年间,建有唐宋石经幢、金莲桥、二泉亭、听松石床、学宫、李绅读书台、锡麓书院和万卷楼、梅梁小隐、张巡祠等一批人文景观。
4、明清时代,无锡名人增多,兴建园林、祠堂、书院之风盛行。著名的寄畅园、愚公谷等古典园林及东林书院、碧山吟社、湖山草堂、忍草庵、高子水居、明高忠宪公濯足处、五中丞祠、黄埠墩等一批古典建筑群和人文景观均建于明代。入清后,宫保第、钦赐第、既翕堂、章庆堂等一批著名的私人宅第先后建成。太平天国时,太平军和清军两度在锡交战,名胜古迹毁损过半。至同治、光绪年间,才逐步恢复。清末又新建锡金公园(今城中公园)。
5、民国时期,无锡工商业发达,荣宗敬、荣德生、王禹卿、陆培之、陈梅芳等工商界人士,选择太湖之滨,惠山之麓,先后建造梅园、东大池、锦园、横云山庄、太湖别墅、蠡园、渔庄等园林,与优美的湖山风光融为一体,形成江南著名的名胜旅游之区。 无锡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大力开发风景资源。1950-1965年,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古园,得到保护和修复,对锡惠公园、梅园东部、三山等园林名胜进行扩建、重建、新建或修葺。“文化大革命”中,无锡很多名胜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78年后,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大力整修,并新建杜鹃园、吟苑、充山隐秀、鹿顶迎晖、蠡园东部新园。1983年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后,列入无锡市的园林、名胜古迹更加丰富。江阴县北枕长江,素有“锁江要塞”之称,有黄山炮台遗址、徐霞客故居、兴国寺塔、顾山红豆树院等,是以要塞、林海、名胜、野趣为特色的风景名胜游览区。无锡县是古吴国的故地,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以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经过多年整修,展现了新姿。宜兴县是著名的陶的故乡、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至1985年,无锡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30个。无锡以其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