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独有的风俗(青岛有什么风俗有哪些)

1、青岛独特的风俗是哪些

2、青岛特有的风俗。

3、青岛有没有独特的风俗。

4、青岛的风俗有哪些。

1.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

2.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的啤酒盛会。

3.啤酒节已经成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优势和魅力的盛大节日,以啤酒为媒介,展现了青岛啤酒公司和城市。

4.海云庵糖球会是山东青岛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

5.出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目的,1990年起政府定名“海云庵糖球会”,会期延长为三天。

6.近20年来,海云庵糖球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民俗庙会,赶会的摊贩许多来自外地外省,因而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

7.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20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的赏樱活动已有盛名,"东海花海"被列为青岛市十景之一。

8.青岛萝卜会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也叫清溪庵庙会,清溪庵俗称下村庙,原来位于现今的山东青岛台东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原称玉皇庙。

9.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圣君神像,归崂山太清宫管辖。

二、青岛独有特色

青岛的历史悠久并有其独有的特色,上溯自4000年前的三里河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较高地位。尤其是秦汉之际,琅琊作为中国惟一的海港郡城,在政治、经济、文化、航海等方面都居重要地位,和即墨同为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海外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其文化遗址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和旅游资源。唐、宋时期,胶州湾成为重要港口,著名的密州市舶司即设在胶州湾内的板桥镇(今胶州市),是我国北方惟一的对外开放港口和沟通中国与日本、新罗(朝鲜)的主要口岸。宋金对立时期,胶州湾又成为两国“互市”贸易的口岸,同时也以著名的宋金海战而闻名于世。元明两代,开凿了中国惟一的海运河--胶菜运河,一度产生过重要作用。明代,在胶州湾两岸设立了鳌山卫、灵山卫及浮山所、雄崖所、胶州所、夏河寨所等军事行政设施,并开放了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等海口,青岛成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渔镇港口,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1891年,清廷批准在胶澳驻军设防。第二年,调清军四营入驻青岛海口,是为青岛建置之始。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实为殖民地),德国当局先后两次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经17年发展,奠定了青岛老城区的建设布局,青岛一跃而成为中国新兴的欧洲风格的滨海名城。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城市建设在德国原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青岛城市充填了东洋风格。1922年青岛收回后,先后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在建国前的58年中,青岛经历了从清末到解放战争的七个历史时期,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入侵,其历史之曲折、内涵之丰富,城市建设之多元化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从而使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

(一)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十分短暂,但在建置之前的胶州湾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得以保留,如琅琊台、即墨古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岭山道观等均保存较完好,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分遗址已开发为旅游文化景观。这些宝贵的文物遗迹,虽然大部分不在青岛市区,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较响的知名度,对于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开发青岛人文旅游资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我们规划、文物、旅游部门的重要任务。

(二)青岛城市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历史发展沿革却曲折复杂。如前所述,短短58年,竟历经了七个不同历史时期几度沦入帝国主义的殖民占领,其曲折复杂的历史遭遇,欧、亚文化的交汇融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等,使得青岛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建、外事诸领域中均充溢着特有的多元文化,从而使青岛历史文化更具有独特传奇色彩。因此,对青岛近代这种欧亚文化交汇和多元化的历史特色,应该予以认真研究和保护、开发。

(三)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很少有哪一个城市能像青岛那样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从发生德占青岛的“胶州湾事件”以来,青岛本身或者因青岛而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胶州湾事件”直接刺激了中国的政治界和知识界,促发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发动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21条”,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促进了国民的觉醒。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视为近、现代分界线。在这场运动中,青岛主权问题既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又是全国人民誓死力争的核心目标。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租借地中最早收回的一处租借地,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23年后,中国***在青岛开展革命工作,先后组织了胶济铁路大罢工、日商纱厂大罢工等斗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纱厂罢工和“青岛惨案”,使青岛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五卅”运动的中心之一。其后,青岛市再度遭到日军的侵占和美军的进驻,从而爆发了遍及全市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反对美军驻扎青岛的斗争,这些事件和有关遗迹都对青岛的历史增添了重要的内涵。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它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正是青岛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应予全面、深入研究的主题。

(四)由于青岛独有的城市发展历史,使得青岛成为中西文化(欧亚文化)的交汇之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青岛城市文化。而其典型代表则是城市文化中的主要载体--城市建筑文化。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史,实际上就是青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作为一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城市建筑带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格。早期的建筑除了天后宫和几处村庄外,较大的建筑物就是清军在青岛驻防期间修筑的一座总兵衙门、两座前海栈桥(码头)、三座炮台、四处兵营、以及电报局、军火库等,从而构成了早期军事设施和港口城镇的主体。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基于这一点,德国当局于1900年和1910年两次制订城市发展规划,以海泊河一线作为市区、郊区的分界线,拆除了市区大部分村庄,改建了原清军的炮台和兵营,原有的建筑物仅留下天后宫、总兵衙门(1959年拆除)、栈桥和青岛炮台(衙门炮台)。1900年德国当局制订城市规划时,将火车站以东今保定路、德县路、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以南划为德人区,按德国建筑标准予以建设,分别形成了以中山路、广西路为中心的商业区,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和东部住宅区,遂形成今市南区的欧洲城市风貌区。同时,在大鲍岛(今四方路、胶州路一带)规划建设了华人商业区,随后又规划了小鲍岛(益都路一带)、保定路、小港北等住宅区,而被强迁之青岛原住村民则被安置在台西、台东。这几个小区,各具不同建筑特色,但其质量、风貌远逊于德人居住区。

1914年至1922年,日本根据德国制订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填充了今市北区的大部分城区和市南区部分地段,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日本风格的商业住宅区,并将城区扩展到了四方、沧口一带,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热河路住宅群;胶州路、李村路、市场三路和聊城路一带日本商业区;馆陶路一带的金融商业区以及四方、沧口一带日本纺织工业区等。

二三十年代中,一方面日本建筑仍不断增筑,另一方面,市政当局也做了许多新规划建设,突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又注重兼收西方建筑材料的运用及风格特点,从而使中山路成为主要金融商业中心;建成了莱阳路住宅区,八大关、太平角别墅区,并在沿海一带建成了栈桥回澜阁、兰山路礼堂、水族馆、东海饭店、汇泉体育场等优秀建筑,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了青岛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成为青岛独有的风貌特色。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制订了《大青岛发展计划》,将即墨、胶州划入青岛,扩大市区规模,并修建了日本海军司令部、军官俱乐部、青岛剧院、日本商工会议厅等建筑,并在黄台路、莱阳路、金口路、热河路、合江路、嫩江路等修建了一批单体小楼和公寓式建筑。而中国居民则集中于仲家洼等贫民窟中,其建筑质量和生活条件极为低下。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忙于内战,无暇顾及城市建设。大量“难民”涌入青岛市区后,搭建了大批临时建筑,树木砍伐毁坏严重,实为青岛城建最阴暗的时期。

正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使得青岛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既有较明晰的文化主脉,又有中外多国不同文化交汇而呈现出的多彩文化,从而构成了以“洋”味为主的城市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总体风貌特色。长期以来,青岛一直是以中国最“洋气”(欧化)的城市而名闻于世,而这种“洋气”至今仍具有十足的魅力。认清青岛历史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的特色,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极为重要。目前,青岛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青岛城市发展史的成果甚少,且比较浅薄,缺乏资料依据和文化品位。这一状况如不改变,对提高青岛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名城保护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青岛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什么?

青岛美食酒水: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即墨老酒、青岛葡萄酒、崂山绿茶。 十大地方特色小吃:小红楼牛肉灌汤包 (新兴饭店)、 三鲜蒸饺(春和楼饭店)、大虾烧麦 (四方大酒店)、 天府元霄 (天府酒家)、 长城海鲜水饺(长城饭店) 、谷香村排骨面 (谷香村面馆)、 青岛大包 (青岛饭店)、 青岛锅贴(四流中路锅贴铺)、 海鲜馄饨 (馄饨王)、排骨砂锅米饭(万和春饭店)。 十大“青岛代表菜”:肉末海参、原壳鲍鱼、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崂山菇炖鸡、黄鱼炖豆腐、酸辣鱼丸、炸蛎黄、香酥鸡、家常烧牙片鱼。 青岛市香港中路夜景三大老字号酒楼:中山路的春和楼、台东的聚福楼、沧口的三盛楼。 春和楼,1897年创建,是鲁菜著名餐馆,全国鲁菜研究中心。菜品曾被康有为、梁实秋等名人称赞。多次参加全国厨艺大赛获奖,多种菜品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青岛特色食品:高粱饴、石花菜凉粉、万香斋熟食、海滨食品店干海货、流亭猪蹄、美达尔烤肉、郑庄海鲜脂渣。 主要美食街:云霄路美食街(山东各地美食)、劈材院老字号餐馆街(青岛传统老字号餐馆及传统曲艺表演)、登州路啤酒文化街(毗邻啤酒厂,可以喝到生产的新鲜啤酒)、燕儿岛路酒吧街(各国特色酒吧)、海云庵民俗小吃街、麦岛海鲜美食街、武夷山路餐饮休闲街、泰山路烧烤美食街。

四、青岛特色是什么?

特色食品:

1、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国际上都有名气的,是饭桌上通俗啤酒的代称,如果你不想喝当地产啤酒,那一定会上“青岛啤酒”。原麦汁浓度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黄色,泡沫清白、细腻而持久。

2、高粱怡

青岛高粱饴是传统的名牌软糖,一向以“弹、韧、柔”三性兼备而著称。高粱饴采用优质高粱淀粉调乳,用精制砂糖化浆,再以适量的有机酸长时间和熬,产生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糖类和酶类物质。

3、灵山岛海参

灵山岛海参生长过程与野生海参相差无几,纯自然生长、自然放养,完全食用海底自然饵料。灵山岛海参平均体长25.3厘米,体形肥满,肉质厚实、弹性强,口感润滑筋道,比大棚养殖和养殖池养殖海参的品质更好。

4、烤鱼片

青岛的烤鱼片都是用面包鱼(马面鲀)作为原料,经过烘烤后,口感独特,老少皆宜,常吃可使皮肤润泽,头发健康,有利于保持身材。

5、崂山金钩海米

金钩海米由产于崂山海域的鲜鹰爪虾(就是立虾)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颗颗饱满,色泽金黄,形状像一把钩子,故得名“金钩海米”。其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极高,是崂山特有的海产品。

特色景点:

1、栈桥

全球闻名的青岛啤酒标签上,印刻着与青岛同龄的栈桥的身影。长长的线条,直伸向深海里,仿佛是到了海的中心,遂停下,化作一亭,取名回澜阁,八角型的亭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并不少见,只是这海中的风景,算是稀罕的吧。大雾升腾的光景,眺望海中央,那里,仿佛海市蜃楼。

地址:青岛市中山路南端。

2、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位,始建于1900年,是中国监狱近代史上是惟一的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如今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运用光电合成等比较先进的展览手段,展示德军、日军、国民党反动派使用这座监狱时所发生的历史故事。

地址:青岛市常州路25号

3、崂山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黄海之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山,被誉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崂顶)高1132.7米,为山东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国务院设为中国名胜景区之一。其上道教宫观太清宫1983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地址:崂山区海尔路178号。

五、青岛风俗

岛民俗概述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

编辑本段青岛居住民俗

居住(又称“住所)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 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莱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崂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箕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榛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而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门”或“街门口”。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离,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楼,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 民间多住平房。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土墙草顶,木棂窗户(间有石墙瓦顶)。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叫“套间”。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梁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不住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通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俗谚。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不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上梁时间一块红布,叫做“挂红”。梁檩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坡,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饽饽,逗引孩子们哄抢。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坚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宇,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楸木、槐木,因“楸”、“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风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魅,宅室不字。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魅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编辑本段青岛服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