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如果有一对违反种姓制度行为规定而发生逆婚的夫妇,他们以及后代将会被逐出原种姓。据说旆茶罗这一种姓的来源,就是由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人结婚之后所生子女繁衍所成,而且这一种姓的人群,其处境是十分悲惨,因为是杂种种姓,他们被称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杂种”这个词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非常有侮辱性的概念,难道它来源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变迁吗?为什么杂种人群在印度备受歧视呢?由于许多新形成的种姓并不属于原有的四大种姓系列,他们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被称为杂种种姓或不可接触的人,特别是那些因违规而被逐出原有种姓的新种姓,被认为是有罪的、肮脏的,因而具有极大的“污染力”,那些高等种姓是绝对避免与他们接触的,甚至间接的接触也不行。他们干的都是别人不屑的牛马活,境遇十分悲惨。有关杂种人的生活处境,我们可以在印度史籍和许多外国人写的书籍中找到这方面的故事:阿茶迦拉是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可是他已经尝遍了生活的辛酸。他的血管中也有部分刹帝利的血液在流淌,可是由于祖先不严守达摩,被本种姓驱逐,成为不可接触的阿瑜迦跋种姓。阿茶迦拉一出生就只能穿死人穿过的衣服,因为他的外祖母就因这样做而被认为是犯了不可饶恕的恶行,导致后人成为不可接触的人。阿茶迦拉的家住在一个村镇外面的破烂棚子里,家中的全部财产只有几件破衣服和几件简陋的器皿,还有一只狗。阿茶迦拉小时候曾很好奇地问过父亲,为什么家里吃饭用的盘子全是破的,父亲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的不可接触者只能用破盘子装食物,就是别人给他们食物时也只会使用破的器皿,否则就坏了规矩。随着年龄增长,阿茶迦达明白自己生在一个罪恶深重的家族中,他得处处比别人低一等。要工作就只能继承父业,而且在身上有明确的标记,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他从事一种肮脏的职业。要结婚就得在本种姓中找其他家的女儿,否则他连现在的地位也保不住,至于会坠落到什么地步他连想也不敢想。他听说过吠陀圣典,但仅此而已,因为那个神圣的名称是绝不允许从他的口中说出的,当然他的耳朵也不能听到诵读圣典的声音。虽然离村镇不远,但他不能随便去。根据规定,他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进村镇,而且风大的时候,下雨的时候,有雾的时候,节庆的时候??总之有很多时候是不能去的。事实上,不到非去不可的时候,阿茶迦拉也不愿意去,甚至可以说他是怕去。记得他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时,在镇里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个身穿白衣的人走来,父亲忙拉他避到路边,而且把他按在地面上,父亲也直直地趴在地上。当那两个人高昂着头走过的时候,他好奇地斜眼瞟了一下。就为这一眼,他不知挨了父亲多少次训斥。父亲说,像他们这样的人,见到高贵的婆罗门时,不但要避闪,还要脸向下趴在地上,看一眼婆罗门都可能给高贵的种姓带来污染。幸好没被发现,否则真不知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呢!阿茶迦拉知道父亲说得不假,他所属的种姓还不是地位最低的,如果是一个旃茶罗,限制更多。他们只能在早上十点以后下午四点以前到有其他种姓活动的地方去,因为这一时间太阳比较高,旃茶罗影子小一些,不容易映到别人而造成污染。旃茶罹还要在身上挂一个小铃,一走动就发出“丁零”的声音,通知别人早点避开,以免受污染。年轻气盛的阿茶迦拉也曾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可是他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希望,因为从祖辈就是这样,他只好认命了。从这些文字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可接触种姓的出现明显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种姓制只是保证了婆罗门的尊严和特权,而且是以牺牲别的种姓的利益来做到这一点的,地位越低的种姓受的损害越大。而且从社会结构看,印度社会中婆罗门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那些人数众多的低等种姓为什么不反抗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好像还有某种心理安慰: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还不是最糟的,千万不要因违规而落到更让人不可接触的地步啊!对于这个问题,不知有多少学者花费了多少心血,但似乎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结论。从历史上看,由于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印度在这一时期不存在强大的王权,但同时印度又不存在强大的平民阶层,或者说是不存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平民阶层,这样就只有由第三个阶层———既不属于当权阶层,又不属于被统辖阶层的婆罗门,借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众人之上。其实,在印度,阶级的分化很早就出现了,奴隶这个词在吠陀经典中就已得到应用,但是种姓制的血缘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阶级特征。它所严格规定的婚姻规则使血缘纽带得到维系,而关于职业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种姓意识而不是阶级意识。即便是不可接触的杂种人群,由于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原种姓的血液,所以他们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体系,这样,印度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扩展了。种姓制度的扩展造成了各个集团的隔离,从而大大冲淡了隐蔽在隔离后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比如首陀罗在四大种姓划分开时,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奴隶,然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种姓处于比他们还低得多的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罗种姓对自己地位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印度的阶级意识和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也许是次大陆的自然环境条件太优越了,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能使生活得到基本的保证。加上宗教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蔑视,使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婆罗门甚至刹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和谐。平和、宽容、忍耐成为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也使种姓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即便有不满的情绪存在,各种姓成员更习惯从自身修行的角度,从内部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不满的途径,从而更加闭关,更加严于自律。而不像别的一些国家例如中国的奴隶和农民,把对现实的不满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改变。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会触动种姓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婆罗门集团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婆罗门教的神圣地位也会动摇,不过种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进入了低潮。看来,印度人对“杂种”人群的歧视这个观点的由来日久,改变亦难。

二、古印度阶级的详细介绍

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戒日帝国时,种姓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数富有的商贾。首陀罗地位有所上升,与破产的大量的吠舍逐渐构成新型的首陀罗种姓——依附农。这样,名称未变,内容有了变化,前三个等级是封建主,后一个是依附农阶级。

三、请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否分为四大阶层?

印度人口众多,百分之八十二为印度教徒,其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四、古印度商人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属于哪个阶层?

总共是四个阶级 口生婆罗门 手生刹帝利 腿生吠舍 脚生首陀罗

其中 从事商业、农业的是吠舍

五、古代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属于四个等级之外的社会阶层是

A

本题考查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贱民位于社会的最底层,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属于四个等级之外,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