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皇岛市有哪些民俗文化

一)秦皇岛的民俗分类

1、秦皇岛“饮食类”民俗

(1)过年扎油炸糕、炸千子、炸春卷

(2)日常生活中喜欢吃海鲜、鱼、海带等海产品

(3)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为辅

(4)肉类以吃猪肉为主,鸡鸭鱼肉为辅,偶尔也吃牛羊肉

(5)海鲜、杨肠子、饽椤饼、昌黎葡萄酒、卢龙粉丝和红薯是秦皇岛的特色招牌产品

(6)秦皇岛青龙县满族自治区的满族风味小吃

2、秦皇岛“节庆类”民俗

(1)大年三十早起天亮前要到墓地为死去的先人烧纸钱祭祀

(2)每年腊月二十三会吃猪头过小年

(3)每年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要举行水云寺庙会

(4)生小孩时要庆十天,俗称“奏十儿”,但是男孩出生后第九天办酒席,女孩出生后第十三天办酒席,一百天后小孩的姥姥要到亲家家里为小孩庆百岁。

(5)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煮饺子,饺子中要包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在来年就会有福气,还会发大财;大年初一中午要吃蒸饺子,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通常还会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正月初五中午要吃煮饺子,寓意为“招财进宝”;正月十五晚上要吃汤圆和煮饺子,取名“星星赶着月亮走,越走越有好年头”。

(6)每年打春的那一天,大家要吃春饼,还要吃萝卜肯春,此外,出嫁的女儿在打春的那天不得在娘家。

(7)从90年代以来,在正月十五晚上都会在西沙滩举办大型的焰火晚会,在海边放烟火,烟火点亮夜晚的海面,委实漂亮,时到今日,这已经成为一项新的民俗。

(8)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之间有舅舅的人不得剪头发,习俗上讲会“死舅舅”,这是不吉利的,二月二龙抬头才可以剪。

(9)阴历五月初五有“望海大会”,它又被俗称为“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

(10)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在秦皇岛这一天也是这里的“老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参加者以老年人为主)一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爬山,爬长城,环城长跑等等。

3、秦皇岛“婚嫁类”民俗

(1)结婚前一般要经过相亲、订婚【1】、伐脚【2】三个环节

(2)结婚以女方嫁到男方为主,也有男方“倒插门”现象

(3)结婚当天女方父母不得参加婚礼

(4)同村人结婚时结婚当天中午男方要送一桌酒席到女方家里

(5)结婚当天女方要有一个小男孩押婚车,男方给小男孩1001元喜钱

(6)结婚前男方要用红包包好20枚硬币,分成两包,一包九枚,一包十一枚,结婚当天由新郎带到新娘家里,由新娘选一包再带回娘家【3】

(7)结婚当天新娘要在中午吃饭前到新郎家,中午吃米饭酒菜,晚上吃饺子

(8)结婚后的前四天新郎新娘要住在男方家里,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回女方家里住八天,我们叫“回门”,然后再回男方家里【4】,结婚那年的正月十六女方要有一对童男童女到男方家吃喜)

(9)结婚当天晚上要由男方家出一对童男童女为新郎新娘铺被子,要将新婚所有的被褥全都铺平

(10)结婚后普遍生一到两个小孩

4、秦皇岛“死丧类”民俗

(1)老人死后要儿子女儿要披麻戴孝,张九连灯,吹丧歌

(2)守灵时要在死者前摆一个猪头,一盘水果和一盘点心

(3)出殡时儿子要在棺材前打“领头环”,父亲去世由长子打,母亲去世由次子打,只有一个儿子的父母双亲他都要打

(4)死后不准直接土葬,要先炼尸,然后放入骨灰盒埋葬

(5)死者死后要烧“七纸”【5】和“周年纸”

(6)大年三十死人一般都在当天埋葬,否则要等到初三或初四再埋;大年初一死人不可以在当年埋葬,要等到初三或初四再埋;特别是在大年初一不得将过世的人入土安葬

5、秦皇岛“习俗类”民俗

(1)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早六晚十

(2)服装以棉质和纤维类为主,不喜欢穿动物毛皮类服装

(3)男女地位较为平等,但仍以男方赚钱为主,女方收入为辅

(4)倡导自由婚姻和恋爱,离婚率颇高

(5)民风相对较为淳朴,但仍有较大的商业气息

(6)大年初一不得洗衣干活,不得到别人家要债务或是借钱

6、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

(1)民间音乐: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宁吹歌(抚宁县:中国吹歌之乡)

2昌黎民歌

3昌黎吹歌

(2)民间舞蹈: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6】(昌黎县:中国地秧歌之乡)

2青龙猴打棒、青龙满族寸子秧歌

3抚宁太平鼓

(3)传统手工艺: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昌黎县)

二、秦皇岛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你说的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这是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

第一批

2

石家庄

耿村民间故事

第一批

3

井陉拉花

第一批

4

石家庄丝弦

第一批

5

常山战鼓

第二批

6

坠子戏(深泽)

第二批

7

中幡 (正定高照)

第二批

8

焰火炮竹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

第二批

9

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

第二批

10

晋剧(井陉县)

第三批

11

评剧

第三批

12

新乐伏羲祭典

第三批

13

邯郸

磁州窑烧制技艺

第一批

14

冀南皮影戏

第一批

15

女娲祭典

第一批

16

武安傩戏

第一批

17

武安平调落子

第一批

18

永年鼓吹乐

第一批

19

杨氏太极拳

第一批

20

龙舞(曲周龙灯)

第二批

21

豫剧

第二批

22

冀南四股弦(馆陶县)

第二批

23

冀南四股弦(魏县)

第二批

24

冀南四股弦(肥乡县)

第二批

25

邯郸赛戏(邯郸市)

第二批

26

邯郸赛戏(武安市)

第二批

27

邯郸赛戏(涉县)

第二批

28

永年西调

第二批

29

山东大鼓(鸡泽梨花大鼓)

第二批

30

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第二批

31

草编(大名草编)

第二批

32

彩布拧台

第二批

33

传统棉纺织技艺(魏县)

第二批

34

传统棉纺织技艺(肥乡)

第二批

35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第二批

36

灯会(苇子灯阵)

第二批

37

河南坠子(临漳)

第三批

38

邢台

隆尧秧歌戏

第一批

39

沙河藤牌阵

第一批

40

邢台梅花拳

第一批

41

道教音乐(广宗太平道乐)

第二批

42

鼓舞(隆尧招子鼓)

第二批

43

冀南四股弦(巨鹿县)

第二批

44

乱弹(威县乱弹)

第二批

45

山东大鼓(威县梨花大鼓)

第二批

46

柳编(广宗柳编)

第二批

47

抬阁(隆尧县泽畔抬阁)

第二批

48

梅花拳(威县)

第三批

49

廊坊

霸州高桥音乐会

第一批

50

霸州胜芳音乐会

第一批

51

屈家营音乐会

第一批

52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第二批

53

冀中笙管乐(张庄音乐会)

第二批

54

冀中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第二批

55

冀中笙管乐(东张务音乐会)

第二批

56

冀中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第二批

57

冀中笙管乐(里东庄音乐老会)

第二批

58

京东大鼓

第二批

59

西河大鼓

第二批

60

八卦掌

第二批

61

中幡(安头屯中幡)

第二批

62

左各庄杆会

第二批

63

苏桥飞叉会

第二批

64

秸秆扎刻

第二批

65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第二批

66

灯会(胜芳灯会)

第二批

67

抬阁(葛渔城重阁会)

第二批

68

固安柳编

第三批

69

八卦掌(固安)

第三批

70

保定

安国药市

第一批

71

定州秧歌戏

第一批

72

涞水高洛古乐

第一批

73

清苑哈哈腔

第一批

74

曲阳石雕

第一批

75

徐水狮舞

第一批

76

冀中笙管乐(雄县古乐)

第二批

77

冀中笙管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第二批

78

冀中笙管乐(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

第二批

79

唢呐艺术(子位吹歌)

第二批

80

龙舞(易县清西陵摆字龙灯)

第二批

81

保定老调

第二批

82

鹰爪翻子拳

第二批

83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

第二批

84

易水砚制作技艺

第二批

85

安国老调

第三批

86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

第三批

87

沧州

沧州武术

第一批

88

河间歌诗

第一批

89

木板大鼓

第一批

90

青县哈哈腔

第一批

91

吴桥杂技

第一批

92

西河大鼓

第一批

93

冀中笙管乐(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第二批

94

鼓舞(沧州落子)

第二批

95

麒麟舞(黄骅)

第二批

96

狮舞(沧县狮舞)

第二批

97

皮影戏(河间皮影戏)

第二批

98

八极拳(孟村八极拳)

第二批

99

劈挂拳

第二批

100

燕青拳

第二批

101

生铁冶铸技艺(干模铸造技艺)

第二批

102

千童信子节

第二批

103

西路梆子

第三批

104

六合拳(泊头市)

第三批

105

唐山

乐亭大鼓

第一批

106

评剧

第一批

107

唐山皮影戏

第一批

108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第二批

109

泥塑(玉田泥塑)

第二批

110

乐亭地秧歌

第三批

111

衡水

衡水内画

第一批

112

武强木板年画

第一批

113

形意拳(深州)

第二批

114

蒸馏酒酿制技艺(衡水老白干)

第二批

115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第三批

116

秦皇岛

昌黎地秧歌

第一批

117

抚宁鼓吹乐

第一批

118

孟姜女故事传说

第二批

119

昌黎民歌

第二批

120

昌黎皮影戏

第三批

121

张家口

康保二人台

第一批

122

蔚县剪纸

第一批

123

晋剧

第二批

124

秧歌(蔚县秧歌)

第二批

125

灯会(蔚县拜灯山)

第二批

126

契丹始祖传说

第三批

127

承德

丰宁满族剪纸

第一批

128

唢呐艺术(丰宁满族吵子会)

第二批

129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

第二批

130

山庄老酒酿造技艺

第二批

131

板城烧锅酒酿造技艺

第二批

132

抬阁(宽城背杆)

第二批

中国共有25个项目入选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河北省申报的“中国剪纸”入选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共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共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该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个国家加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谈判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的全部过程,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并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履约内容。

河北省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内容由蔚县剪纸和丰宁剪纸合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