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风俗有哪些
1、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
2、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
3、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
4、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二、广州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广州的茶楼(凉茶)、广州的除夕花市、广州的银龙舟、广州的波罗庙会、盘古王庙等等很多。分别说明这些风土人情的特点:
1、广州的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
2、广州的除夕花市:那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任君选购。爱花惜花的广州人,络绎不绝,穿梭其中。还有“卖懒” 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也是非亲临现场所难以品位的。
3、广州的银龙舟:与别的地方赛龙舟不同,别的地方大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广州赛龙舟则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民间的传统节日。
4、广州的波罗庙会:也有别于其他的庙会,它是为了纪念海神的诞日,庙会期间扎制的波罗鸡,更是广州所独有。
5、盘古王庙:盘古王诞是为了纪念神话传说中盘古王,位于花都的盘古王庙更是万年香火不断,远近闻名。
三、广州有什么风俗习惯?
穿着 饮食 人情 排场
穿着
广州人穿着很休闲,不修边幅。男人很少着西装,即使是千万、亿万富翁从你面前走过,你也绝无可能从服饰上看出那怕一丁点儿来。初来广州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老板当成打工仔,而把打工仔当成老板。因为穿着光鲜的往往是打工仔,而不是老板,人们常常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广州的女人穿着就更随便了,经常是穿着拖鞋去袜满街逛,好像是从睡房里跑出来的,怪骇人的。广州的女生好像跟高跟鞋有仇似的,大都喜欢穿平底的运动鞋配牛仔裤,穿戴像广州的气温,一年四季变化都不大
饮食
广州人穿着随意,吃得却很讲究。广州人文化底蕴不咋的,但对孔老夫子“食不厌精,炙不厌细”教诲却体会得至深,贯彻得最彻底。广州人橱艺讲究、出品花哨,菜端出来那雕龙画凤,别致极了;广州人钟意饮汤,一个老火靓常常要煲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广州人喜欢饮早茶,早茶可以从早晨饮到中午,甚至还可以从中午饮到晚上。粤菜菜式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番禺区一家名为“四海一家”的自助餐厅,菜式居然多达800种。
广州人最大的爱好是吃野生动物,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简直除了石头什么都敢吃。穿山甲在广州的桌上叫“地老鼠”,大蜥蜴在广州的餐桌上叫“五瓜金龙”…… 广州人桌上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入席时,必定是自己动手用茶水把碗筷涮遍,既使明知是已消过毒的餐具,仍然会乐此不疲。饭碗、汤碗、茶杯、酒杯、刀、叉、筷,面前常摆一大堆。这茶杯进房时是一种小的,入席时又换成另一种大的,有时上一道菜就换一套餐具,吃完之后马上就有人帮你拆走。
广州人为饮一啖汤,浪费的“汤料”骇死人,什么鸡呀、鱼呀、蛇呀、鳄呀、乌龟王八煲汤,只取其汤而弃其渣。煲一盅汤,弃渣足可以食饱两个人。人们都知道“食在广州”,但有多少人知道,如果中国人都像广州人这样个吃法,有几个地球可以拿来支撑呢?
人情
广州人红白喜事都没有大操大办的习惯,“人情”往来也很贴切,绝不会成为负担。广州的红白喜事是大办大亏,小办小亏,赚钱是绝无可能的。因此,广州人办红白喜事,一般只接亲戚至友,官员也没有办酒的习惯。有钱的商人、明星有时也大办喜事,无非就是个烧钱聚人气。
广州的人情特色是派“利是”,特别是逢年过节时,长辈要给晚辈、上级要给下级、结了婚的要给没有结婚的派“利是”。说上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你就能逗到一个“利是”。“利是”大的上千,小的仅一元,但营造出来的欢乐气氛是一样的。
排场
广州有两多,一是人多,二是车多。但在广州,你看不到很靓的车。杭州、成都出现的那些飙车党,在广州肯定是没有的。广州人不爱讲排场,这里的“富二代”也很实在。广州人在外吃东西,吃不完的还打包,一般酒店都备有打包用的餐具,没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
广州城区每天都有很多年青人结婚,但却很少看到结婚的车队,有的话也是两三辆,简单的很。酒宴排场一般不大,有时你在酒店大厅用餐,屏风的另一个说不定就在办一个结婚酒宴。在郊区则又不同了,效区的居民结婚一般都本姓的祠堂里摆酒,场面也蔚为壮观。可酒席都是村民自已安排的,浪费很少。一般就是新人敬一轮酒,放完鞭炮完事。没有掀天的锣鼓,也没有喧闹的司仪搞气氛。
四、广东的风土人情介绍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掘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侯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昆明也四季鲜花常开),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民逛花市的习俗,全国唯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规模。
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
南汉时,河南一带被称为“素馨斜”,就是专门艺植花木的地方。花农和卖花女就在现在的海珠桥南岸西侧的“花洲方渡头”划艇过河北卖花。形成花市的,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一1630年)。但那时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码头,后陆续扩大到广州九个城门。花的品种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则到19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始形成。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甘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时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 :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殊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 ,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
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干多年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的,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对,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浆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出回村里分了吃。很可惜,广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挤拥,已有好几年没能在这里举办赛龙舟了。92年曾有建议在白云山脚的麓湖上举行赛龙舟的,也未能实现。好在广州番禹的市桥,近年每年都举办龙舟节,盛况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前往观看。
五、请问广州有那些特别的风俗
广州古为岭南蛮荒之地,其风俗的根基在中原,千百年来又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而最终于本地获得了认同。古今风情荟萃,中西文化交融,产生了许多特异的风俗。特别是广州作为广府民系的中心,其人文素质和语言风习都有许多特异之处,构成了广州风俗的特殊氛围,使它有别于其他民系和民族。 从人文素质方面看,广州的风俗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广州先民在古代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从中原千里迢迢来到南海之滨。坎坷的道路,使他们历尽了艰辛;官场的失意,使他们对中原故土无可依恋。没有历史的重负,加上地处南疆,统治者鞭长莫及;心理的隔膜和地缘的偏离,使得广州人正统观念较为淡漠。广州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外贸港口,对外经济交往频繁,受外来思想影响较大,因而在政治上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经济上的通融性和实效性,思维上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广州人精明实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兼容灵变,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善于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的因素,使整个社会焕发出强劲的活力,因此在近代的历次社会变革中,都处于前列的地位。这些人文基因,在广府民俗中处处闪烁着光彩。 历史上曾有过四次中原人大举南迁的记载:“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永嘉属西晋年号,黄《志》记述有误。)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明嘉靖黄佐修《广东通志》)岭南一带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及习俗,大多与封建王朝的祭祀活动相关,如春日迎土牛,元日礼神贺岁,二月作社,三月行青至冬日祭祖等,都由王室、宗族祀礼发展而来;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也都承袭中州例俗。所不同的,只是由于地域、环境、民情的变异,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春节迎神祭祖、守岁、吃团年饭、贴春联、舞龙舞狮、“卖懒”(即中州所谓“卖痴呆”)、人日吃七样菜(即中原古风“吃春盘”)等,都和中原地区大同小异。由于岭南春色常在,一年四季百花盛开,所以广州除夕十里花街上那热闹的场景,是岭北他处所罕见的。岭南的醒狮,也有别于北方的狮子。北方狮讲究形似,由两人扮演,四脚着地,活像真狮一般;广州的醒狮讲究神似,重在狮头,风格与造型都迥然不同。更有一些特异的节日,如正月二十四的“生菜会”,二月十三的“波罗诞”,四月十七的金花诞,七月二十四的郑仙诞等,都是广州所独有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生菜会原与送子观音诞有关,人们取其“生子发财”之意,正巧“生菜”与“生财”音近,便借此为会,近年更涂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借此招商引进外资。波罗诞则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波罗庙中供奉的波罗国使者,说明了广州人对西方文明传播者的敬重,对四方豪贤的崇尚。在近年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广州群众性的文化生活蓬勃发展,除一般的歌舞厅、卡拉OK之外,高档次的文艺沙龙、音乐沙龙、学术沙龙也在涌现或恢复。交响乐和芭蕾舞也能在广州找到知音。在商场上努力拼搏的广州人,善于抓紧一切机会,陶冶性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迈向更高的阶梯。这些都是历代风俗文化熏陶的结果。 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饮早茶的风俗。其趋时变奏的格调,可以说是广州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各种各样的茶楼里,不但能领略到广州饮食文化的品味,还可以看到广州社会的人生百态。人们在那里交朋结友,洽谈生意,迎来送往,果腹消遣;还有江湖聚首、相面卖唱、文人雅集等,无奇不有。那“生猛海鲜”的粤菜风味, 狗、 雀、烩蛇羹的拿手绝招,还有“星期美点”、象生拼盘、明炉乳猪、无笃石螺;总之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几乎都可以在广州茶楼的餐桌上品尝到。要体味“食在广州”之真情,最好上广州茶楼。它的诞生,是商业世界的产物;它的发展,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它的风格,融中西于一炉,集食艺于一堂。这是体察广州风俗的一个橱窗。 广州民俗丰富多彩、古老而又年轻,这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南北文化的融会、中西文化的交流,是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这里边有历史的缘由,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包括温和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占尽八面来风的地利。广州风俗中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也有外来民俗习尚的痕迹。在广州,可以看到人们热热闹闹地过春节,行花街,亦可看到不少人在过圣诞节,过情人节。他们一面食蛇、烹狗、 禾花雀,又一面吃汉堡包、日本寿司、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出“飘色”,又一面跳迪斯科、探戈、唱卡拉OK;一面复兴旗袍、香云纱,又一面穿牛仔裤、超短裙;一面烧香拜佛供财神,又一面操着电脑预测股市风云……这些强烈的反差,正是古今民俗交融、中西文化撞击的结果。 广州民俗活泼明快,充满南国水乡的浪漫情调,这是其另一特点,也是由广州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条件所决定的。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清丽活泼的性格;桃红柳绿的缤纷花园,本身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图;濒临大海的浩淼景象,激发人们的联想遐思,鼓舞着人们开拓、创业的精神。你看赛龙夺锦那奋勇拼搏的场面,舞醒狮时催人振奋的鼓点,出“水色”时那浪漫的情怀,舞醉龙、舞鳌鱼时那投入的神情,都会使你沉浸在一种轻快热烈的氛围之中。在饮食风俗方面,清新淡雅的粤菜,讲究意头的菜谱,生猛肥美的海鲜,奇特多样的食品,给人一种食艺相彰的享受。年晚花街上那融融的春光,那甜美轻快的广东音乐,七夕乞巧节展出的纤巧的工艺精品,不但令人感到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进取,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广州民俗的主旋律。 广州风俗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兼容、温馨,这和广州的人文气质密切相关。广州人一般不大善于表露感情,不比北方人那种热情豪爽的性格;但他们比较温存,且极重情义,崇尚豪贤,一旦相知,便可披肝沥胆。在广州故事的人物画廊中,有许多可敬可爱的形象,不少并非广州人,如神仙太守鲍靓,是山西上党人。他为政清廉,任用贤才,深受广州人的爱戴;他的女儿鲍姑,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神医,至今还被供奉在三元宫中;他的女婿葛洪,江苏句容人,原是他手下的一位贤才,精通炼丹术,广州人称之为葛仙翁,至今罗浮山还有他的食庙。方士安期生,山东琅琊人,在白云山下行医济世,广州的郑仙诞就是为纪念他的,至今白云山蒲涧还有郑仙祠。还有清官吴隐之、名将林则徐、大作家韩愈、苏东坡等,都不是广州人,但他们为南北文化交流,为拓展岭南的基业作过贡献,为广州人民做过好事,广州人民怀念他们,特地设置一些诞会、寺庵,以寄托感念的情怀。直到近年来改革开放中,广州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亦处处可见。广州人生活中的人情氛围亦相当浓重,“人情”开支比重不小;婚丧寿诞不用说,平常探亲访友,也得带点“手信”。广州的茶楼酒家,也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但亦不能忽视封建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广州民俗的负面影响。不少粤人笃信鬼神,“其风俗事佛尤谨”。“俗尚巫,凡有病或使妪持衣燎火,而招于门;或延道家逐鬼,甬声呜呜,自宵达旦。谚云:‘禾黄鬼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广东章、广州目)民间信奉杂神特多,能列出名目的就有600多位,随之而来的驱邪赶鬼、避邪、镇符、禁忌等习俗也相当复杂,语言的忌讳也相当多,如“干杯”叫“饮胜”,“猪肝”叫“猪润”,“猪舌”叫“猪利”。甚至一些消失已久的陋俗,近几年又沉渣泛起,如七月施孤撒水饭,打小人,问米、占卦、起犯、看风水等,一些人经不起商海的浮沉而盲目礼拜,商店请进了武财神关公;也有的人铤而走险去赌博。古代哲人尚知道观风俗以正教化,司马迁说:“礼从宜,事从俗。”东汉学者应劭提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为其上也。”(《风俗通义》校译序)。诸如此述,庶几为《风俗志》之编撰要义。
六、广州人的风俗习惯
1.春节期间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节,端午节, 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
2.还有每年元旦均举行的广州风情贺年缤纷大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会演等,为广州市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3.春节风俗,插桃花、摆年橘、团年饭、煮汤圆、逗利是(领红包)、行花街、开年、人日、闹元宵、游花地等;
4.其它岁时风俗,拜山(即扫墓),龙船景与斗龙船,七夕乞巧,中秋节吃月饼,重阳登高等;
5.审美风俗,舞狮子,鳌鱼舞,飘色,花市与迎春花会,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灯饰等;
6.信仰风俗,南海神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上元诞、中元诞和下元诞(合为"三元"),何仙姑诞,土地诞,观音诞,盘古王诞,华光诞,生菜会和打华光等;
7.生活风俗,饮早茶、宵夜、饮糖水、喝凉茶、喝老火靓汤、打边炉(火锅)、冬令吃狗肉等,这是广州特有的饮食文化。
扩展资料
1.不可用筷子敲打碗盆,广州人很忌讳吃饭时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一种经常的说法是,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
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代“蛊毒”传说有关。相传蛊是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将百虫放进坛里,经过多年后打开看时,必定有一个虫子把其他的虫子都吃光,这个胜利者就叫“蛊”。
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以便使蛊起作用。所以,用筷子敲打碗盆就犯忌讳。
2.上整条鱼时,应将鱼腹朝向主宾,以示尊重。一般而论,把鱼腹对着主客主要是因为鱼腹刺少,腴嫩味美。不过,这其实也有个典故。
春秋时,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但专诸平时无机会接近吴王僚。得悉僚爱吃炙鱼,专诸就去拜太和公为师。
炙鱼手艺学成后,专诸乘公子光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之机,做好一条整鱼,藏匕首于鱼腹,在上菜时,取出匕首,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自此,凡宴宾客,都需把鱼腹对着主客,以示善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