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的六大地标建筑有哪些?可以帮介绍下么?
宁夏不仅地名充满魅力,而地标名字更令人向往,那你听说过几个?
宁夏这个地名听起来非常的好听,很多人一听就对这里心生向往,它位于我们国家的西北部,回民大都聚集于此,所以这里的清真文化非常的繁盛。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那么就必须得去本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地标建筑看一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宁夏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吧!
南关清真寺
外地人可能对于它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它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的总面积非常的大,足足有1万平方米,寺内陈列摆放非常的讲究,而且空间面积也很大,可以同时容纳1300人礼拜。
凤凰碑
它在1984年被建成,一度被认为是银川的标志,这是因为碑上的不锈钢凤凰是银川的标志,所以这座碑也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筑。在早些年的时候,凤凰碑附近还是土木结构的旧房子 后来随着时光的变迁,周围都变成了高楼大厦,但是这座碑却依然如往常一样一直屹立在此。
海宝塔寺
宁夏的回民虽然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回民,也并非所有的寺庙都是清真寺,就比如这个海宝塔寺就是本地的一个重点佛教寺庙。这个寺庙从外表上看起来线条流利,整体风格简单粗犷,每年到了重大节日的时候,这里都热闹非凡,许多佛教的信徒会来此拜会。
银川鼓楼
这座建筑总高36米,虽然说并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却非常有特色,它的建筑很有讲究,如果你对这方面有了解的话,必然能够欣赏到建筑的精巧之处。许多人来银川旅游必然会打卡这座建筑。
回乡文化园
这里形象地展示了伊斯兰文化以及回族的饮食风俗习惯等等,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那么就来这里吧,这里必然不会让你失望。这里的建筑看起来也别具特色,很是美观。
银川玉皇阁
这座建筑从建造到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虽然它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却依然非常的坚固,它是一座传统木结构的建筑,结构紧凑,整体很是坚固,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屹立在此,现在的它不仅是本地的一个地标,更是一张旅游名片。宁夏的这几栋建筑都非常的有特色,它们有的是近现代建造的,有的则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建成,到现在依然保存的非常完好,如果你想要了解本地文化,那么就去看看这几座建筑吧!
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形成的房屋建筑有什么特色
一、北方地区建筑特点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筑,如同宫殿、坛庙、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筑一样,属于高度程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宅第族群的总体布局、院落组织、空间调度,还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间架、尺寸、屋顶、装修以致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
二是广布在北方大地的汉族宅第,尽管各地宅院格局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轻展灵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出质朴敦厚的北方风貌。
二、南方建筑特点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把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景,借境等名堂。
三、西北地区建筑特点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屋顶很平,像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当地叫“仓房”.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一带,气候极端干旱,晴日多,雨日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白天骄阳似火,夜晚寒气袭人.民间房屋的顶部都以泥巴抹成1尺多厚的平台,这样既可减少热量透入室内,又可用来暴晒粮食;房屋四周的泥墙厚度,也在1米以上;房屋地基挖进地下一、二尺,以阻止热气传入室内.另外,宅基四周及庭院里大量种植葡萄和白杨.一是遮荫,也可借此挡住热浪入室降低室温.
四、青藏地区建筑特点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子都是什么样子的?
房顶是尖他们那风沙大为了减轻风的阻力,并且房子都不高,为了保暖
四、回族的建筑房屋是什么样的?
回族的房子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宁夏同心县的有些回民盖小高楼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大门两侧有用阿文写的楹联。宁夏吴忠、同心、三营,甘肃临夏、张家川等地的回民,特别是临夏的回民房子的檐头、檩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搞木雕或砖雕。用聪明的智慧刻牡丹、葡萄等各种花卉图案,抽象多变的几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别具风格,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的回民还在大门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装饰,绘上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过去一些回族宗教头面人物的住宅更具伊斯兰特色和民族特色,从房子的结构、类型、造型、工艺、装潢、布局、使用均可看出。如宁夏哲赫忍耶派过去的金积堡洪乐府、西吉滩住宅,规模都比较大。洪乐府住宅分有十五个院落,有教主居住的“爷爷院”,有放经典和热依斯居住的“热依斯院”,有接待远方宾客的“客房院”,有礼拜和干尔埋里的“亭子院”,有洗大小净的“水房院”,还有宰牲的“宰牲院”等等。每一个院的装潢都有其特点。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民,他们的居住习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如居住在云南傣族中的回民,其居住习俗为傣族、回族特色兼而有之。如这里的回民也住傣族人住的竹楼草房,但居住习俗不像傣族那样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楼上一分为二,火塘在外间,里间全家人住,老人、儿子、媳妇以蚊帐相隔。回族的居住习俗像内地的,中间有堂屋,两边有宿舍,老人、妇女以及孩子分别居住,牛圈在外面。
新中国成立前,回族人民住窑洞、箍窑的较多,住房的少,且住房比较简陋,有不少回民住着茅屋。有句俗语说:“回回的房没有梁。”新中国成立后,回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回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有不少人住上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昔日的窑洞、箍窑、茅屋有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被发展中的回族人民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新房屋逐步取代。
回民在住家上历来爱美,素以清洁、文明著称。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村,你只要到回民家,就会感到回民在住宅的设计、陈设、布局、装饰以及生活的点缀等方面,富有独特的回回民族特点。特别是回族人喜欢种花弄草,庭院里喜栽各种树木和花草,不少地方的回民还有养盆花的传统习惯,窗台上、院子里到处摆放着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盆花。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院子里种花、养花,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盛夏、初冬,更是万紫干红,阵阵馨香,令人陶醉。
回民除了种养玫瑰、月季、石榴、丁香等花外,北方回民特别喜欢养凤仙花(阿拉伯语谓之:“海葫”),俗称指甲花;不只为了观赏和美化环境,青年妇女还常常用它来染指甲。
回民的室内装饰也别具特色。一般回民家庭西墙上都悬挂阿文中堂和具有伊斯兰艺术特色的工艺制镜以及克尔白挂图等。挂历一般都是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图案多为著名清真寺或天房、花草等,既便于查阅回族传统节日和伊斯兰教宗教节日,又能够欣赏。
由于受阿拉伯地区风俗的影响,回族还喜爱熏香,一般家庭都备有香案和香炉,每当打扫完室内卫生后,都要燃上几柱香,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给人以清爽舒适之感
五、宁夏房子特点的作文。房子是怎么做的?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 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 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 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 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 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