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宗仁故居在哪里?

李宗仁故居

李宗仁故居 李宗仁(1891--1969)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风云人物李宗仁故居座落在古老而灵秀的临桂两江镇浪头村的天马山脚下,是二十年代随李宗仁由排长升为司令扩建而成,布局独特,构思巧妙,气势雄伟,既具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富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

李宗仁故居位于临桂县两江镇(xian3)头村。建于1921--1928年,占地456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后院组成,共有大小厅房113间。富有浓厚桂北民居建筑特色。曾任国民政府代总统的李宗仁数度来此居住。官邪位于市文明路16号。建干1943—1948年,占地4321平方米。为民国年间大式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建筑。以主楼为中心,四周配建有家眷楼、附楼、副官楼、门楼、门房、茶园等。1948年下半年1949年11月李宗仁曾居此办公。已辟为陈列馆。

陈宏谋宗祠 座落在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有屋三栋。一进大门翘首望去,陈宏谋“进土”匾当先映入目中,匾左方刻着“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会试中试第一百八名殿试第三甲九名”。 第二进匾额为陈首壑“解元匾”,匾左方刻有“嘉庆癸酉广西乡试中试第一名举人”。陈继昌“状元”匾赫然居于正中,状元匾左端镌着“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此外,尚有陈钟深、陈钟璐、陈兰生、陈兰策、陈兆熙、陈泰熙等人的翰林、进上、举人、拔贡等匾额多幅。

从陈氏家谱记载和宗词所悬挂的匾额来看,自陈宏谋起到陈数功止的190年间,中科举者计有状元一名、翰林二名、会元一名、进土四名、解元二名、举人二十六名、贡生九名,总共三十五人,官至巡抚总督以上者四人,可谓盛极一时。

二、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具徽派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桂北本土瑶、苗族传统木构房屋的风格。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有纯砖瓦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纯木结构三种类型。大户人家多采用纯砖瓦结构,最为华丽精美,普通人家尤其是山区人家多采用纯木结构,最具地方特色。

典型代表:江头村古建筑群

江头村古民居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100余座,分布井然有序,传承脉络明晰。明代建筑一般为单座,土砖卵石墙体,穿斗木构架,悬山顶,房屋面积不大、且较低矮。

而清代民居则多为较高大宽敞的三开间两进院落,多为清代各代科举才子的故居或旧居,基石条纹细密有致,墙体多磨砖对缝,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天井、层楼兼备,山墙和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隔扇门窗充满了精美而寓意深长的吉祥纹样。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五、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