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南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毛南族婚姻的程序与礼节
缔结婚姻程序与礼仪。这方面,近代以来受汉、壮族影响较深。同时,也不乏民族传统观念与礼仪。一般包括如下阶段:
提亲。无论采用哪种择偶方式,都需要男家委托正式提亲。内容包括口头的及索回女子生辰八字合计是否相克,并施巫术检测吉凶。
相亲,即“落典”。在提亲成功的基础上,凡男女双方索不相识的,父母及中介人约定一个时间、地点让当事人会面。届时,男女双方在同伴陪同下,以一定距离窥视对方的相貌、言谈举止。中介人则往返其间征求意见。最后,中介人平举两只手掌(掌心向上)伸向双直呼:“侬(弟妹统称)呵,你中意不中意?看上了送典来!”旨在请他们投放表态钱。如果一方或双方都不送钱,抑或极少,婚事就此告吹,家长不再勉强。若他们放的典钱多且利落,表示两厢情愿,可以定亲。原来相识的男女,家长们分别征询过了即可定夺。
此后的婚礼还有23个程序内容,主要环节类同汉族的“六礼”(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等),又有许多特别仪式。
毛南族的饮食习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山区,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喜欢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发"为最普遍,称为"毛南三酸"。
"腩醒": 把猪、牛肉切成薄片,用生盐粉拌匀咬透,留两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凉冷,与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三个月后便可用。
"瓮煨":为了能随时吃到酸食品,家家户户还有一种特殊的盐水坛。毛南话叫"瓮煨",可腌制多种瓜菜。
"索发": 把洗清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然后密封。三个月就可以揭盖吃用。毛南语叫"索发"。
除了"三酸"外,还有酸辣椒、酸蕃茄、酸萝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推荐阅读:锡伯族民俗文化
毛南族饮酒习俗
毛南族人好饮酒,也自酿酒。酿酒的原料甚多,糯米、粘米、玉米、小米、高梁、地瓜、南瓜、都可以酿出美酒来。所酿之酒度数不高,一般为20至35度。庙节一般在农历五月,此时插秧已结束,必须祈求天神给予风调雨顺,同时还要祭祀饲养牛的创始人“三界公”。届时,各村都要杀一条菜牛进行祭祀,并给耕牛饲糯米饭团和粉蒸肉。祭祀在三界庙前举行,由“鬼师”主持,并要举行“椎牛”的仪式。毛南族人多礼好客,吃饭时无论客人大小,都被邀请与主人家长辈同坐。吃饭时如无酒招待,会被认为失礼。客人入席后,先用手指或自己人子、蘸酒洒地,表示先敬主家祖先,并祝愿主家万事如意,而后主客碰杯互祝饮酒。毛南族过去盛行早婚,儿子几岁就由父母代为定婚。婚礼有“送典”、“穿耳”、“踩门”、“认亲”等等程序,其间也少不得酒。例如认亲,女方由姑嫂或女伴陪同到男家,男家要办两三桌席请舅父母、叔伯等近亲来,与姑娘见面。在结婚的时候,宾客到达,带队的人要先到主人家屋檐下的一张安放有迎亲神龛的桌子旁,赂神敬酒,然后才能进屋。结婚时不拜堂,但要拜祖先和长辈。
二、毛南族人喜欢跳什么舞蹈 毛南族的舞蹈
毛南族肥套 用于还愿的舞蹈
"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主要特点
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其过程由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念唱到哪个神,哪个神就出来舞,都按一定的程序表演。
表演由一帮专业的神职人员主持,整体结构是由十五个舞蹈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他们表演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很少有剧烈粗犷的跳蹦。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男性神多身穿龙袍、蟒袍,袍上绣着各种鲜艳声调的图形,并配上闪光片。女性神则上衫下裤,不穿裙,与民间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
传承价值
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发挥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看肥套傩俗
毛南族“肥套”傩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历经无数个历史朝代顽强的存活下来,发展和演变,反映着毛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傩俗歌、舞、乐、戏多种娱乐形式,透射出毛南族文化艺术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嬗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肥套”傩俗传播,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谢谢,还望采纳~
三、毛南族的木面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从整体上看,木面舞是以“情”为母体,借助神秘色彩浓厚的宗教礼仪的外壳来表现毛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木面舞排除那些虚无缈茫的东西,舞蹈者虽说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内容都以现实生活为主。故木面舞中表现性爱的动作风趣而不放荡,做到“乐而不淫”;而反映消灾除难的舞时又能“哀而不伤”,体现一种艺术上的蓄美。石山区民族的生活特点,喜、怒、哀、乐的表达,狩猎、战斗、耕作动作的摹仿拟,手脚,肩,胯的有力摆动,长期劳动,生活形成的动律和姿态,构成了这种体态审美情绪,都充分地体现于木面舞的舞蹈语言之中。那种表现男性丰满的肌肉、强健的体魄的舞蹈动作就成为男性美的标志:而表现胸脯、臀部的丰腴、滚圆而有张力就成为女性美特征。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各种情感。由此而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如穿针舞中各种行当图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须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动路线是为了改变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单调的一种艺术手段。因为简单的重复和呆板的直线使人产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线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种曲线美,它体现了男性的勤劳勇敢、女性的美丽温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着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给了人们一种美的感觉。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舞蹈增加了动态美,充实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更显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辉煌色彩。1994年环江民族艺术团曾到日本演出,1999年又组团到台湾去公演。毛南族木面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独特的韵律和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一致获得好评。
四、毛南族的肥套是什么?其中传承着哪些愿望?
毛南族的肥套是他们民族独特的一种还愿的舞蹈,在国家的一些特殊的节日里面,这一个民族就属于穿着盛装翩翩起舞。当然这一个舞蹈里也有他们独特的愿望,在跳这支舞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让自己的民族生生不息,而且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他们祈求明年的收成可以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虽然在我们一些别人看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愿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渴望的全部了。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一个民族他们是比较朴实的,所以他们拥有的这一些愿望也会是比较朴实,而且很容易实现的。他们并没有乞求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说还愿舞也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传统的祈福方式。正因为每年他们都可能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对于这种舞蹈也是给予了自己非常大的信念,他们认为这样的舞蹈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所以一直让这样的舞蹈传承了下去。
这样的一支舞蹈其实也是属于一个传统的民俗方式,人们在跳这支舞蹈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民族的异域风情,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虽然他是一种还愿舞蹈,但是它的种类并不是非常的少,反而相对一般的舞蹈种类来说要非常的多。但是这一些舞蹈统一的一些特点就是在跳舞的时候人们是戴上面具或者是涂一些颜料在自己脸上的,这个时候我是看不见他们真实的容貌的。
肥套以歌、舞、乐、戏呈现给别人,随着时间还有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的变迁,这一种舞蹈开始变成他们民族的一种特色,也可以逐渐的看出来他们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一种逐渐的相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