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由来
在古代太阳可以用九头鸟或金乌表示
在古代太阳一词,起初并没有日光的意义,太阳是表示极盛的阳气。只是到了后汉,才具有日光的意义。 伏羲发明“易经”中,世界万物分为阴阳。柔软的、黑暗的、不明显的东西叫做阴;阳刚的、正直的、热烈的东西叫做阳。而阴阳又有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分。在这个世界中,最能代表阳刚的正直的东西恐怕就要数太阳这个东西了,于是太阳便叫做太阳。而月亮在古时也叫太阴,而月亮也是后来由于语言习惯演化的口语叫法。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也正因此,太阳成为永恒的象征,在很多文学作品及歌曲中得到颂扬传唱。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的由来是什么?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与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转动。
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39万公里的气体球,由于引力的作用,太阳的密度和温度是向内增加的。表面温度约6000开尔文,密度极其稀薄。太阳中心温度超过1500万开尔文,压力约每平方厘米3400亿牛顿,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60克。在这种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我们能够直接观测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从总体来说,太阳是稳定的,但它的大气层却处于激烈的局部运动之中,黑子、耀斑等日面活动现象就是这种运动的结果。
太阳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氧、氮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太阳的自转非常缓慢,而且在不同纬度处自转的周期不同。在赤道上,自转一周要25天,而两极附近自转一周需要35天。太阳的寿命估计为100亿年,目前它已经度过了约50亿年。
太阳是怎么形成的
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太阳形成的时间以两种方法测量:太阳目前在主序带上的年龄,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电脑模型确认,大约就是45.7亿年。这与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阳最古老的物质是45.67亿年非常的吻合。
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以这个速率,到目前为止,太阳大约转化了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成为能量,太阳在主序带上耗费的时间总共大约为100亿年。
太阳是发光的发热,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食物链的源头是植物,有了太阳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人和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气。
扩展资料:
根据太阳活动的相对强弱,太阳可分为宁静太阳和活动太阳两大类。宁静太阳是一个理论上假定宁静的球对称热气体球,其性质只随半径而变,而且在任一球层中都是均匀的,其目的在于研究太阳的总体结构和一般性质。
在这种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公转: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周期约2.5×10⁸年。银河系中心可能有巨大黑洞,但它周围布满了恒星,所以看上去象“银盘”。这些恒星都绕“银核”公转。与地球公转不同,这些恒星公转每绕一周离“银核”会更近。
自转:太阳和其它天体一样,也在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自转,但观测和研究表明,太阳表面不同的纬度处,自转速度不一样。在赤道处,太阳自转一周需要25.4天,而在纬度40处需要27.2天,到了两极地区,自转一周则需要35天左右。这种自转方式被称为“较差自转”。 [3] [5]
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大棚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
太阳的由来 太阳是怎么来的
1、在群星之间,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布满了物质,是气体,尘埃或两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种低温,不发光的星际尘云,相信是形成恒星的基本材料。
2、这些黑暗的星际尘云温度很低,约为摄氏-260至-160之间。天文学家发现这类物质如果没有什麼外力的话,这些星际尘云就如天上的云朵,在太空中天长地久的飘著。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发生,例如邻近有颗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震波通过星际尘云时,会把它压缩,而使星际尘云的密度增加到可以靠本身的重力持续收缩。这种靠本身重力使体积越缩越小的过程,称为”重力溃缩”。也有一些其他的外力,如银河间的磁力或尘云间的碰撞,也可能使星际云产生重力溃缩。
3、大约在五十亿年前,一个称为”原始太阳星云”的星际尘云,开始重力溃缩.体积越缩越小,核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密度也越来越大。当体积缩小百万倍后,成为一颗原始恒星,核心区域温度也升高而趋近於摄氏一千万度左右。当这个原始恒星或胎星的核心区域温度高逹一千万度时,触发了氢融合反应时,也就是氢弹爆炸的反应。此时,一颗叫太阳的恒星便诞生了。
4、经过一连串的核反应,会消耗掉四个氢核,形成一个氦核,而损失了一点点的质量。依据爱因斯坦质量和能量互换的方程式E=MC^2,损失的质量转化为光和热辐射出去,经过一路的碰撞,吸收再发射的过程,最后光和热传到太阳表面,再辐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太阳辐射。当太阳中心区域氢融合反应产生的能量传到表面时,大部份以可见光的形式辐射到太空。
5、在五十忆年前刚形成的太阳并不稳定,体积缩胀不定。收缩的重力遭到热膨胀压力的阻挡,有时热膨胀力扬头,超过了重力,恒星大气因此膨胀。但是一膨胀,温度就跟著下降。膨胀过头,导致温度过低,使热膨胀压力挡不住重力,则恒星大气开始收缩。同样的,一收缩,温度就跟著上升,收缩过头,导致温度过高,又使热膨胀压力超过重力, 恒星大气又开始膨胀。
6、这种膨胀,收缩的过程反覆发生,加上周围还笼罩在云气中,因此亮度变化很不规则.但是胀缩的程度慢慢缩小,最后热膨胀力和收缩力达到平衡,进入稳定期.此时,太阳是一颗黄色的恒星,差不多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
7、太阳进入稳定期后,相当稳定的发出光和热,可以持续一百亿年之久。这期间占太阳一生中的90%,天文学家特称为”主序星”时期。太阳成为一颗黄色主序星,至今己有五十亿年,再过五十亿年,太阳度过一生的黄金岁月后,将进入晚年。有足够长的稳定期,对行星上的生命发生非常重要。以地球的经验来说,地球太约和太阳同时形成,将近十亿年后才出现生命,经过四十多亿年后,才发展出高等智慧的生物.因此,天文学家要找外星生命,只对生存期超过四十亿的恒星有兴趣。
太阳从哪里来的
回答: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太阳形成的时间以两种方法测量:太阳目前在主序带上的年龄,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电脑模型确认,大约就是45.7亿年。这与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阳最古老的物质是45.67亿年非常的吻合。
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
以这个速率,到目前为止,太阳大约转化了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成为能量,太阳在主序带上耗费的时间总共大约为100亿年。
延伸:
太阳(Sun)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