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那个焦距长?为什么?
目镜的焦距长,因为显微镜的物镜离被观测物体非常近,这么近的距离还是在1到2倍焦距之间,所以,物镜的焦距是非常小的同时,物镜成的像是在2倍焦距之外,也就是,镜筒的长度一定是大于2倍焦距的,而镜筒本身不长,这也印证了显微镜的物镜焦距很短。
二、显微镜的焦距是多少?
常见的10倍镜与标本的焦距一般有5-6毫米左右;40倍镜一般有有0.2-毫米左右;100倍物镜一般有0.19-0.13毫米左右
三、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是多少
显微镜目镜焦距,估算公式为250/目镜倍数,比如,目镜为10X,则其焦距为25mm; 物镜焦距大概公式:200/物镜倍数,比如,物镜为10X,则焦距为20mm以上只是大概估算,不同系统会有区别
四、显微镜目镜的焦距为2.5cm,物镜的焦距为1.6cm,物镜和目镜相距22.1cm,最后成像于无穷远
已知,f1(物镜)=1.6cm,f2(目镜)=2.5cm,L(镜筒长度)=22.1cm。
1/u1+1/v1=1/f1
u2=L-v1
1/u2+1/v2=1/f2
v2=∞,即1/v2≈0
解得物体离物镜的距离v1=(1.6*19.6)/(19.6-1.6)=1.7cm
物镜的线放大率m=u1/v1=11
目镜的角放大率α=25/f2=25/2.5=10
显微镜的放大率M=αm=11*10=110
五、显微镜物镜与目镜焦距关系
1、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
2、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3、目镜和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相反。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显微镜的整体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扩展资料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