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掩耳盗铃的寓意,英语翻译

相传春秋时有人拾得一钟,想把它击碎背走,用椎一击,咣𪤅有声,怕人听见来抢,就赶快掩着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事见《吕氏春秋·自知》。后以“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二、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 掩耳盗铃的意思及寓意

1、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2、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三、掩耳盗铃的寓意和启示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

小偷取来一个铁锤,想将钟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锤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于是小偷找了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听见之后蜂拥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

四、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寓意简述

1、掩耳盗铃寓意 :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2、春秋时期,有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小偷使劲捂住耳朵发现钟声变小了。掩耳盗铃,就是指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五、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

掩耳盗铃的寓意: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瞒不住的事情还要想法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近义词

弄巧成拙

读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解释: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译文: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却坏了事。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六、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人不能自作聪明,也不要自以为是。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在自己欺骗自己。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占有,自己不能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寓意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