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肉际处具体位置是哪里啊
就是大拇指跟部那啊,比较肥大的那块肉.是在手心那面的.那不是那块肉显示的有白的有红的,所以是赤白肉际
健康术语-手掌后白肉际穴
手掌后白肉际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白肉际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稍前赤白肉际。
定位:位于手掌后,腕远侧横纹中点稍前处,左右计二穴。
取穴:手掌后白肉际。
与经穴关系:位于手厥阴心包经掌部之循行经路上,“大陵”穴直下方。
主治:霍乱转筋。
刺灸法:直刺0.2 0.3寸。艾炷灸3 7壮;或艾条灸5 15分钟。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陕西人民出版社,1963年
刮痧之十二经穴位位置介绍 二
刮痧之十二经穴位位置介绍 二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始于手小指指端尺侧少泽穴承接心经,向上 历经手掌、腕部、前臂,前行经缺盆(锁骨上大窝)进入胸中,与心脏联 络。继而沿着食管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抵达胃部,归属于小肠。
从缺盆分出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至外眦,转向耳部,进入耳中。
(1 )少泽穴
位置: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 甲角0.1寸(指寸)。
功效: 利咽开窍,活络通乳,清 热醒神。
主治: 神经分裂症、脑血管病、咽 喉肿痛、乳汁不足、卒中昏迷、 乳 腺炎、头痛、目翳、鼻衄(鼻出血)、 疟疾等
(2)前谷穴
位置: 在手尺侧,微握拳, 当小 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 头赤白肉际。
功效: 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手指麻木、头项强痛、产 后缺乳、扁桃体炎、乳腺炎、腮腺 炎、耳聋、耳鸣、目痛、颊肿、疟 疾等
(3)后溪穴
位置: 在手掌尺侧, 微握拳, 当 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 横纹头赤白肉际。
功效:清心安神,疏经活络, 散 风清热 。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头项强 痛、鹅掌风、热病、感冒、臂痛、 耳聋、目翳、癫痫、瘫痪等
(4)腕骨穴
位置:在手掌尺侧, 当第5掌骨 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 赤白肉 际。
功效: 疏经活络. 清热散风。 主治:尺神经麻痹、 颈项强痛、
扭伤、肩臂酸痛、小便短赤、口舌1 生疮、落枕等。
(7)支正穴
位置: 在前臂背面尺侧, 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效: 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清 热养阴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尺神经麻 痹、肘臂痛、精神病、 头痛、目 眩、颊肿、消渴、癫狂等。
(8)小海穴
位置:在时内侧,当尺骨鹰嘴与 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利节,清 心导火。
主洽:颈淋巴结核、颈项强痛、 小便短赤、精神病、目眩、耳聋、 牙痛、颊肿、臂痛、震颤、癫痫、 瘫痪等。
扭伤、肩臂酸痛、小便短未赤、口舌 生疮、落枕等。
(7)支正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清 热养阴。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尺神经麻 痹、肘臂痛、精神病、头痛、目 眩、颊肿、消渴、癫狂等。
(8)小海穴
位置: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 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利节,清 心导火。
主治: 颈淋巴结核、颈项强痛、 小便短赤、精神病、目眩、耳聋、 牙痛、颊肿、臂痛、震颤、癫痫、 瘫痪等。
(9)肩贞穴
位置: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 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功效: 清头聪耳,舒筋利节。
主洽:脑血管病后遗症、上肢肿 痛、肩胛酸痛、肩周炎、耳聋、耳 鸣、瘫痪等。
(10)鹏俞穴
位置: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效: 化痰消肿,舒筋利节。
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肩胛酸 痛、臂痛无力等
(11)天宗穴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功效: 理气消肿,舒筋利节。
主治:上肢肿痛或麻痹、颊颌肿 痛、肩胛酸痛、乳房疾病、臂肘 痛、瘫痪等。
(12)秉风穴
位置: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 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功效: 止咳化痰,散风活络,舒 筋利节。
主治: 支气管炎、颈项强痛、臂 痛、麻痹等。
(13)曲垣穴
位置:在肩胛部, 冈上窝内侧 端,当儒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 点处。
功效: 疏风止痛,舒筋利节。
主治:肩臂疼痛麻痹、呼吸困难 等。
(14)肩外俞穴
位置: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 下,旁开3寸。
功效: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酸痛、肘臂 冷痛、低血压、胸膜炎、肺炎等。
(15)肩中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 下,旁开2寸。
功效: 疏经活络, 宣肺解表。
主治: 支气管扩张、肩臂酸痛、感 冒、咳嗽、哮喘、吐血等。
(16)天窗穴
位置: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 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功效: 利咽聪耳,清热散风。
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咽喉 炎、聋哑、耳鸣等。
(17)天容穴
位置: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 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功效: 消肿降逆,清热化痰。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 鸣、颊肿等。
(18)颧醪穴
位置: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功效: 疏经止痛,清热散风。
主治:三叉神经痛、眼睑痉挛、 口 眼蜗斜、目痛、牙痛、面肿等,
(19)听宫穴
位置: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 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功效: 清脑聪耳。
主治:下颌关节炎、 外耳道炎、失 声、 耳聋、耳鸣、 眩晕 头痛、耳 痛、 牙痛等。
赤白肉际的准确位置
指四肢的内、外侧赤肉与白肉交界处。其中在上肢部屈侧(手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为“白肉”。伸侧(手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为“赤肉”。在下肢部,内侧为阴面,即“白肉”。外侧及后侧为阳面,即“赤肉”。
如何用手指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
用手指找穴位通常用捏、触、按三种方法。方法一、捏法: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有痛感或麻感的位置就是穴位。
方法二、触法:用手指触摸皮肤表面,当出现紧张感、刺痛感、麻胀感的位置就是穴位。
方法三、按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垂直按压皮肤,发硬,有压痛感和紧张感的位置就是穴位。
脚上外侧赤白肉
1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上2cm处。主治感冒、头痛、鼻炎、鼻窦炎。2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6cm。内旁开2cm处,主治三叉神经痛。3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处。主治神经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压、昏迷。4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外旁开1寸处。主治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5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4寸,外旁开3cm。主治坐骨神经痛、阑尾炎。6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2cm处。主治痢疾、腹泻、十二指肠溃疡。7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外旁开2cm。主治癫痫、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8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9cm,外旁开2cm。主治癫痫、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9号穴:在拇趾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主治痢疾、泄泻、子宫炎。10号穴:在涌泉穴内旁开1寸处。主治慢性胃肠炎、胃痉挛。11号穴:在涌泉外旁开2寸处。主治肩痛、荨麻疹。12号穴:在足底拇趾与第二趾间后1寸处。主治牙痛。13号穴:在足底小趾横纹中点处1寸处。主治牙痛。14号穴:在足底,小趾横纹中点处。主治遣尿、尿频。15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不5分两旁的凹陷处,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6号穴:在足背内侧,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17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下2.5寸之足背上。主治心绞痛、哮喘、感冒。18号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内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闷、急性腰扭伤。19号穴:在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主治头痛、中耳炎、急性慢胃肠炎、胃及十二脂肠溃疡。20号穴:在足背三、四趾间后1寸处。主治落枕。21号穴:在足背四、五趾间后五分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腮腺炎、扁桃腺炎。22号穴:在足背一、二趾间后1寸处。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23号穴:在拇长伸肌腿内侧跖趾关节处。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结节性痒症、湿疹、荨麻疹。24号穴:在第二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中耳炎。25号穴:在第三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26号穴:在第四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27号穴:在太白穴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癔病、腹痛。28号穴:在足背内侧舟骨突起下后方之凹陷中。主治头痛、子宫功能性出血、附件炎。29号穴:在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主治子宫功能性出血、支气管之、哮喘。30号穴:昆仑穴直上1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足跟后缘的中点与二、三趾间连线折为10寸,此线定为正中线;足底各趾间下足跟后缘连线平等于正中线。其间隔约为1寸;足面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各约为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