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中的礼仪有哪些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二、和敬清寂含义是什么?

日本最著名的茶道祖师是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1521~1591),他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或“千家茶道”,其子孙分为三派,影响至今。茶道的宗旨可用四字概括,即“和敬清寂”。和、敬,小而言之,表示主客之间和睦共处,互相尊敬;广而言之,则寄以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清、寂,表示茶室环境的清净幽雅与陈设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根据以上宗旨,茶道对于茶的质量、色泽,茶的烹煮技巧,对水的要求,茶具的色泽、质量,茶室的环境、设施。水果点心的配置、尤其对宾主间的语言、礼节、仪式等等都有不少讲究。据说一名大家闺秀要学好整套礼仪,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摘抄一段茶道中“和、敬、清、寂”的说明: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说:“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清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里的“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用禅的话说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这是禅宗力主排弃的完全意识化的自我和执着的自我。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三、和静清寂是什么意思啊

"和静清寂"是日本茶道的宗旨,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自从最澄带回茶籽,荣西兴起日本茶事,千利休集大成;历经了六百余年,成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体系,至今繁荣而不衰。我理解的"日本茶道"属于人道的范畴,是哲学。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人通过茶事的修炼而接近"禅"的边缘。和:即平和,从面和到心和,心和反应面和。敬:"和"的状态下,恶心灭,善心起,对人、对事、对物都很敬,"敬"即"尊敬",是"礼"的结果,"敬"是通过"礼"来实现的。

“和敬清寂”是指无论何种环境,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它可以保持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他绝对不会影响他个人的清寂。它是一个孤独者的精神。是心理安静,不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用一种和谐的心态出看待周围,不再那么哗众取宠,不再那么强势逼人,安静的看待别人的处世为人,少去干涉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淡淡退出这个属于神马浮云的团体,静下心来干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多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点好片,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真实的形态。

这个方面我目前就了解这些,且对哲学没有什么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和静清寂的意思 和静清寂的出处

1、“和敬清寂”是指无论何种环境,都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都可以保持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绝对不会影响个人的清寂。它是一个孤独者的精神。

2、“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五、日本茶道内涵是什么?和、敬、清、寂

日本的 茶道 历史也是非常悠久,虽然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不过同样也在日本的发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内涵。日本的茶道更是以“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将茶道打造成文化艺术活动。

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

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

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六、日本的茶道:“和,敬,清,寂”是它的茶道精髓

茶道之美融合了多种艺术审美价值,必须要用鼻,舌,身体,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和体会。在和风细雨之中,主人出入茶室的脚步声,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让主人和客人完成了一种仪式。

1

日本历代的茶人都会在禅寺之中进行数年的修行,他们从禅寺得到法名,并且一生都接受禅师的指导。

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文化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茶道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也代表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

茶室之中,良好的氛围就是通过“和”来体现。在茶事过程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

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的时候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

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

窗子分布的位置决定了茶室之中的光线,经过白色和窗纸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

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之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

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谐,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茶道中的“敬”也是源于禅宗,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

“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垢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在禅宗看来,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都是来源于此,人如果想要成佛,就需要实现一种超越经验,也就是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这种自悟呈现出茶道与禅宗之间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意。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是指对于灵魂的洗涤。

在被称之为露地的茶庭之中,茶人要随时泼洒清水,清洁地面。迎接贵客的时候,还要擦干净庭院里的树木和石头。

茶室之中更要求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炭都要提前洗去浮尘。通过这些行为,才能达到祛除身外污浊,内心清净的目的。

日本茶道一直都是致力于抑制或者放弃那些邪念,让茶庭成为一个无垢清净的世界,让每一个进入茶庭的人都保持清净观念,让心中一丝一毫的尘垢也翻涌不起来。

这一观念之中确实存在一些茶道脱离现实世界的要求,而处于茶室之中的清净心情就像是已经要成佛一样。

“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决定了茶道存在的意义。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而“寂”在梵语之中就是指“静寂,和平,静稳”。

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纯,孤绝”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茶人在完成了对各种事务的否定之后,进入了一个了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

茶人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原有的思想束缚,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茶道中的“寂”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

2

茶的意境是一种追求完美心灵的过程,日本茶道要求茶事不能喧哗,要寂静,以便寻求心情的安稳,茶道修养要求茶人自己体会和习得。

“和,敬,清,寂”表达了茶道精神的禅悟,和与敬是茶事之中主客的心得,清与寂是茶事,茶庭和茶具的心得。

茶道让茶人有了存在的姿态,心性,而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净心情,辨是非,应时节,分轻重,厚朋友,都是茶道所教诲的日常教训,用来修身养性,济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