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

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

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一种食物,长期食用能抗疲劳,提高抵抗力,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下面是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

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1

【处方用名】蒲公英、黄花地丁。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主治热毒疮疡,乳痈,内痈,湿热黄疸,热淋证等。

【临证运用禁忌】脾胃虚寒者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10~30克,鲜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临证用药体会】蒲公英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凡热毒壅滞所致疮痈肿毒,无论内痈、外痈均可应用。因其既能解热毒,又能散滞气,故古今均视为用于治疗乳痈之要药,内服外敷皆有良效。可单用,亦可与瓜蒌、金银花、牛蒡子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品配伍。现有关其广谱抗菌及疏通阻塞之乳腺管作用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用于治疗其他皮肤疮痈疔疖肿痛,常与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用于治疗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桔梗、芦根等配伍;用于治疗肠痈腹痛,可与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合用。并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近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本品对于体内外多种炎症属于热毒者均有良效。本品又能利尿通淋,对多种湿热证亦有较好疗效;用于治疗湿热淋证,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伍用;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多与茵陈、栀子、大黄等配伍;用于治疗泻痢可与黄连、黄柏等相配。并能清肝,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致之目赤肿痛。

中药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有哪些2

【蒲公英的用量用法】

内服:10~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蒲公英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用量过大能致腹泻。

【蒲公英的本草摘要】

《本草备要》:“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本草正义》:“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也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蒲公英的现代研究】

成分:含蒲公英固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胆碱等。

药理:有抗菌作用,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杀灭作用;对某些病毒、致病真菌以及幽门螺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肿瘤、保肝、利胆、利尿、通乳等作用。

临床报道:蒲公英注射剂、煎剂、片剂、糖浆等用于多种感染均取得较好疗效,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外科疾患、五官科炎症、皮肤科炎症,以及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腮腺炎等。

二、蒲公英有哪些特性?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乳痈早期,红肿坚硬,可单用鲜品煎汁内服,或捣烂外敷,也可与全瓜蒌、牛蒡子、银花、青皮等同用,方如瓜蒌牛蒡汤;用于肺痈吐脓血,可配伍芦根、桔梗、薏苡仁等;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知母、桑白皮等同用;用于热毒肠痈,可配伍赤芍、银花、大黄等,方如阑尾清化汤;用于疮痈肿毒,可配伍野菊花、地丁、紫背天葵等,方如五味消毒饮;用于瘰疬痰核,可配伍玄参、夏枯草、浙贝母等;用于目赤肿痛,可配伍菊花、黄芩、决明子等。

2.清热利湿通淋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用于热淋刺痛,常与黄柏、车前子、白茅根等配伍,有“通淋妙品”之称。

【用量用法】10~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禁忌】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三、蒲公英功效与作用

蒲公英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一定的清热利湿、发汗解表、消疹祛斑、解毒润肠的功效,对一些风热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适量食用一些蒲公英,可以有效吸收蒲公英中的膳食纤维,从而促进肠道蠕动。1、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症,尤其是清肝热,辅助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肝热引起的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化脓性疾病,如皮肤感染、化脓等。2、护胃助消化:蒲公英是治疗胃痛的佳品,可用于食积、脾胃湿热、肝郁、胃火过盛所致的胃脘痛、饱胀、呕吐等症状。

禁忌:1、脾胃虚弱的人:由于蒲公英本身是一种凉性食物,如果脾胃虚弱的人食用将蒲公英,可能会导致腹泻或腹胀等异常情况。2、过敏的人:蒲公英虽然是常见植物,但这种植物表面有绒毛,如果过敏,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