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问干将,莫邪剑的来历?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於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於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耶。阳怍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甚重。」
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将、莫邪是一把挚情之剑。
二、古之雌雄名剑“干将莫邪”,到底是铜剑还是钢铁剑?
图一:今人臆造干将莫邪剑(青铜)
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图二:某景区 干将莫邪雕像
★墨子生当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期,《内储说下》宰人称刀刃“利犹干将”
★《盐铁论 ? 论勇》称“莫耶之利”,谓干将之剑为“利兵”。干将似为利剑的符号。
★跟干将、莫邪之锋利相对的是铅刀之钝滞,《韩诗外传》卷七第十八章正闹言之①,而赀谊《吊屈原赋》反说之,以讽刺世人颠倒黑白。
★陆贾《新语?术事》云:良马非独骐骥,利剑非惟干将,美女非独西施。“知千将、莫邪是各种利剑中最为锋利也最为有名的一种。”
★《艺文类聚》卷九三引《东方朔传》载朔答骠骑难曰:“干将莫耶,天下之利剑也,水断鹄雁,陆断马牛。”
★刘向《说苑?杂言》:“干将为利,名闻天下。”所以,干将莫邪的名声来源于其锋利之刃,锋利之效又使之成为天下利剑、名剑的符号。
图三:干将莫邪铸剑情景插画
因为早期传说不但没有充满情意和奇趣的情节,其至连“干将莫邪” 也还仅只是剑名。以干将、莫邪为人名自《吴越春秋》始以干将为吴人(也有说是楚人),莫邪为干将之妻。其他说法虽不同,但同样以为人名,不过依然总有误以干、莫二字为姓,遂致众说纷纭。暂且不论干将、莫邪是否是自《吴越春秋》开始作为人名,即就作为剑名也有必要略做下说明。
根据后世干将莫邪为吴王阖闾(前514--前496年在位,卒后二十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作剑的主流说法,以及莫邪为欧冶子之女之说,也有干将与欧冶子一起为楚王铸剑之说。即使传说非真,从欧冶子(公元514年)与墨子(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内储说下》宰人称刀刃“利犹干将”可以大致推算出干将莫邪剑的大致时间在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之间。(注:刘向《孝子传》载是为晋王铸剑,《搜神记》说法是为楚王作剑,晋王春秋时期(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大致时间类似,故可忽略不提)。
图四:龙泉宝剑 干将莫邪剑(百炼钢)
从图二的雕像和图三的插画等一些作品的锻打上可以看出剑为钢铁。而★《山海经注》曰:"汲郡冢中,得铜剑一枚,长三尺五寸,今所名干将剑,明古者通以锡铜为兵器。"(注:《山海经》为战国初至汉初楚人所作,经西汉学者刘向(前77—前6)、刘歆(一名刘秀,约前50年-公元23年)父子校刊而成。《山海经注》为西晋郭璞(276-324年)所著,郭璞为《山海经》最早研究者。研究《山海经注》发现:郭璞主要围绕文字校勘及词语、名物考证两个方面进行注释,主要使用征引古籍、列举实物两种方法。在对郭璞的注释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注重传世文献,还非常重视新出土的文献,他所征引的诸多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神话学价值;)
那么干将莫邪剑到底是青铜还是钢铁剑呢?
图五:青铜干将莫邪雌雄双剑(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青铜剑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与韧度,而大刃则硬度更高,但韧度稍差一些。<考工记>上所提出的比例,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是相当正确的。)青铜合金,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与军事兵器等。越王勾践剑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图六: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 剑长55.7厘米
这柄越王勾践铜剑铸制精良,集华美和实用于一身。据发掘者说,铜剑刚从素漆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不见一点锈痕,摞起来的二十几层纸一划而破。东周时期吴越兵器即已利甲天下。《考工记·叙》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又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其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可见此时期青铜铸剑术的高超。
青铜剑的制作过程(图示):
图七:青铜剑的铸造过程
春秋至战国时期青铜铸剑技术虽精湛。然而就青铜和钢铁刀剑本质上来说,青铜并不如钢铁剑的硬度和韧性高,也不如钢铁刀剑锋利。(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干将莫邪剑的大致时间在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之间,这一时期也正是青铜钢铁并存且钢铁兴起的阶段。)以“利剑”著称的干将莫邪会是钢铁剑吗?
铁剑始于春秋早期。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900年前后的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晚期。欧冶子,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约公元前514年前后)。铸造了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冠绝华夏。发现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三把绝世钢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太阿、工布,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可见干将莫邪之时钢铁剑已然展露锋芒!《越绝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判定该书作者为汉朝的袁康和吴平)说,干将和欧冶为楚王锻造了龙渊、工布、泰阿3把钢铁名剑,这个传说是基本符合春秋实际情况的。直到战国初期钢铁剑兴起,长度不断增加,开始于青铜剑并驾齐驱,甚至超过青铜长剑。
图八:玉柄铁剑—最旱的中国铁剑
此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为:块炼渗碳钢,是公元前9一8世纪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铁剑。
图九-1: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块炼铁)
图九-2: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块炼铁)
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长度38.4cm 宽2-2.6cm,此时期的剑为熟铁,熟称“块炼铁”,是有矿石在800-1000度的条件下,木炭还原得到的,出炉时含有大量杂质和固体块。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0.5%的中碳钢,在剑身断面上可以用放大镜看出反复锻打的层次,约7-9层。
图十:百炼钢折叠锻打
这是用块炼铁打成片后进行固体表面渗碳,使两面形成高碳层,中间夹着低碳层,经过对折锻合,并用若干片迭搭锻打成长剑,钢的含碳量为0.5%-0.6%,金相组织均匀,可能进行过热处理。缺点:生产效率低,产量小。含碳量很低,质地很软。需要经过反复锻打才能造出一些形状简单的器物。由于上诉缺点所以未得到普遍应用。但由此也可知此时已然已经出现了“百炼钢”技术。
图十:楚铁剑(战国)
解放初湖南衡阳出土了14把楚国钢铁剑,其中最长者长达140厘米。近年在湖北宜昌出土的一柄铁剑通长120厘米,柄长30厘米以上。这种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锻造技术的提高,此时钢铁剑已然由春秋时代装饰和自卫的短剑发展为了实用性武器。
图十一:战国铁剑
图十二-1: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金饰件). 铁已经朽烂
图十二-2: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金饰件)
图十二-3: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 金饰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对范睢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这是那个年代的秦国国君对楚国铁剑技术的赞美。由此也可以看出晚了干将莫邪剑(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至少150年后的钢铁剑也只是少量但仍未普遍应用于军队(保密工艺?锻造不易?)。即铁剑只能是熟悉冶铁技术的能工巧匠为等级极高的贵族锻造。物依稀为贵,又因春秋战国时期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钢铁对青铜材质上的天然优势,剑君私以为干将莫邪剑为百炼钢铁剑。
三年而成,天下名器的雌雄名剑“干将、莫邪”,以君之见到底是钢铁还是青铜剑呢?
三、干将莫邪是我国古代宝剑名吗
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朝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春秋时期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铸剑师,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后与他的妻子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一把剑叫干将,一把剑叫莫邪。由于知道楚王性格残暴,干将在将莫邪剑献给楚王之前,将干将剑给妻子传给儿子,后来真被楚王杀死。他儿子成年后成功完成父亲遗愿,将楚王杀死,为父亲报仇。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壮烈,批判了楚国国君的残暴。
四、干将莫邪剑的故事是怎样的
干将莫邪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统治者的残暴和少年的壮烈。
【传说一】
干将莫邪
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
干将花了三年工夫,终于铸炼出一对宝剑。这是他一生中铸得最好的剑。可是干将明白楚王的脾气,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免得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
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这使干将更加愁眉苦脸。到京城交剑的日子到了,干将对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我留下了一把剑,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树底下。等孩子长大了,让他替我报仇。
干将带着宝剑去见楚王,楚王一得到宝剑,二话不说,立刻命令士兵杀死了干将。“哈哈,这下天下没有比我更好的宝剑了!”楚王得意极了。
干将死后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赤鼻。莫邪记住丈夫的遗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
十多年以后,赤鼻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诉了他。赤鼻流下了热泪:“啊,可怜的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爸爸报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日日夜夜练剑。
就在赤鼻加紧练剑的时候,楚王接连几天做了同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冲过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吓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们去打听,才知道干将果然有个儿子,正准备进城刺杀他。
楚王害怕极了,一边派人去抓赤鼻,一边命令士兵守紧城门,防止赤鼻混进城来。
赤鼻只好带着宝剑逃进了大山。没法为爸爸报仇,赤鼻伤心极了。一天,赤鼻在树林里遇见一位壮士。壮士非常同情赤鼻的遭遇,决定帮他一起报仇:“我能为你报仇,不过,你得把你的头和你的宝剑借给我,我带着你的头去请赏,趁机杀死楚王。”赤鼻一听这话,立刻跪下给壮士磕头:“只要你能为我父子报仇雪恨,我什么都愿给你。”赤鼻说完,提起宝剑把头割了下来。壮士拾起了头和剑,伤心地说:“放心吧,我一定要杀死楚王。”
壮士来到王宫拜见楚王。楚王见这头和剑跟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高兴极了,要赏壮士。壮士说:“大王,要是你把赤鼻的头放在锅里煮烂,他的鬼魂就不会来伤害你了。
楚王赶紧叫人架起大锅,用大火煮头。谁知煮了三天三夜,赤鼻的头还是没有烂掉。壮士对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赤鼻的头就能煮烂了。”
楚王也觉得奇怪,就亲自走到大锅边,伸长脑袋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那把宝剑,用力一挥,把楚王的头砍落在大锅里。卫兵们大吃一惊,过来抓他。壮士手起剑落,又把自己的头砍落在锅里。
人死剑在,干将造的一对宝剑留了下来。人们把其中一把叫做干将,另一把叫做莫邪。
【传说二】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编辑本段]【《搜神记》原文】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编辑本段]【《搜神记》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很生气,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王大怒,叫他合套。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楚王发怒了,把干将给杀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背后,得到雄剑,早晚都想找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子,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说了这件事了,便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立。侠客说:“我决不会辜负你!”这样,尸才仆倒。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客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跳出汤锅,张着眼睛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客说:“这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楚王立刻走近去看,侠客用剑比划了一下楚王,王的脑袋就掉进汤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
【历史】
先秦以前,春秋诸侯以力征营天下,时吴越相衔,吴戈锋利,闻名诸侯,北威强齐,西征大楚,南陵越王,海内震怖,争先结交,奉为盟主,自夫差与父报仇,侵占越国已数年矣。越王勾践身为车卒,引导车马,供差遣于夫差日久,夫差满足,放归百越后,勾践未尝一日不思报仇矣,然国力衰,无可为,遂悬苦胆,自耕种,领人民,定社稷,国人以为敬,尊之“国父”,“国父”思仇,夷人对曰:“吴戈之锋,无兵可敌,大王诚愿雪耻,应宜强兵求刃,臣闻吴戈出于欧冶子之手,然吴王妒贤,害之,以绝其兵造也,现其婿干将尚在,可以为用。”越王大悦,厚币请之于吴中,遣死士三百护送,干将思仇,感恩,为越王语:“臣有兵造之法,然其难,难于上青天,恐王无力且后无心也!”越王前踞曰:“吴王夫差,吾之敌也,安可拘小礼,忘大耻,请以国付,自今尔即吾也,百越之山,任君以游。”干将对曰:“敢不受命,请携妻莫邪,以助一臂之力!”
次日,干将莫邪登天台,以俯察天地之灵气所聚,干将曰:“欧冶子尝告我,越之东有山峰戈壁,其怪石溢金,光彩夺目,可炼百炼钢,然路险,尔当赴天池,取冰泉,回至宫中整高塔,以待我。”遂发,天池极寒,莫邪名门之女,耐寒,以此托之。
干将行路,干粮已尽,三月不知肉味,遂至怪石滩,其中黑蟒绕石,花蛇穿穴,毒蝎横行,巨兽时出,况又风吼日月,黄沙漫天,怪石呜呜然如鬼哭,人非能活之一日于此,至今只知进之者,从无归来人,干将历七日,目眩,缺耳,少腿,手烂,目几无光,身披七十余创,血脓不止,鱼肠剑已毁,全凭烂手支撑,八日正午,阳光烈烈,东方耀眼,干将生吞毒蝎,拔其毒尾以止身痛,目光焕出异彩,以残躯求百炼钢,身后血脓遇强光而熟,干将矢志不渝,终得精铁,大呼天不负我,祭天而死,干将之随身雄鹰绕之三匝而去,时莫邪冰泉已俱,遂登高塔,祈黄天,炼名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干将莫邪双剑出焉,其志惊天动地。
勾践后三年持干将灭吴,配莫邪登吴之宫殿,制曰:“从今尔后,干将为不屈热血,莫邪为大地女神,虽死,其不屈自然淫威之精神永存!”
干将莫邪,千古绝唱,自此以后,无人称勇士。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其重。”事并见于《列士传》、《搜神记》、《拾遗记》等,或谓干将莫邪为楚人。其铸剑事各书所载不同。因而又演绎了其子献雌雄剑于楚王而报杀父之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莫干剑的由来】
春秋时,吴楚边境的平川上,住着一对铁匠夫妇(吴国人),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他俩是铸剑的名工,剑铸得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有一天,邻国楚国的楚王把干将叫去,给了他一块生铁,说这是王妃夏天晚上纳凉,抱了铁柱,心有所感,怀孕生出来的怪东西;看起来这铁不同寻常,可否用它来打造两口宝剑。
干将恭恭敬敬地接过王妃生产的铁,仔细端祥了一番,说:“大王,铁是块好铁,只是用来铸造两口宝剑,就怕不够呢。”
楚王说:“这儿还有点宝贝呢。”说着,他从袍袖掏出几粒乌黑晶亮、比蚕豆稍大的东西,递给干将。又说,“这是铁胆肾,是从吾国的兵器库中得来的,千金难买的宝贝呀!那产铜的昆吾山同时又生产一种兽,有兔子那般大小,雄的毛色金黄,雌的毛色银白,它们既吃红沙石,又吃铜铁。它们不知怎地钻进了兵器库中了,没过多久,兵刃器械就差不多被吃光了,外面的封署却依然如故。后来,孤王检查兵器库的时候,才把这两只怪兽捉住。剖开它们的肚子一看,才发现了几粒罕见的铁胆肾,这才知道兵器都被这两只动物吃掉了。这铁胆肾可是铁的精华所在呀!你将这些拿去,定要给孤王铸造出一对削铁如泥、吹风断发、能飞起杀人的宝剑!”
干将便将王妃生产的铁以及铁胆肾带回家中。他不敢怠慢,忙与妻子莫邪一同架起洪炉,装好风箱。干将另外还采集了五方名山铁的精华,和王妃生产的铁和铁胆肾混合在一起。然后,他候天时,察地利,等到阴阳交会、百神都来参观的时候,便开始鼓炉铸剑。夫妻俩在炉旁紧张地劳作了三个月,不料天候突然发生变化,气温骤然下降,铁汁凝结在炉膛里不消融了。干将诧异地问道:“这是何故呀?”莫邪想了想,说:“记得师父说过,神物的变化,需要人作牺牲;金铁不消,需人体的东西投入炉中。”说罢,她马上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熊熊的炉火中;干将也割破手指,滴血入炉,这一来,果然不久铁水就沸涌了。
干将、莫邪辛勤地铸剑,真可说是千锤百炼,百炼千锤,三年过去了。
这天凌晨,东方突然飘来两朵五彩祥云,缓缓坠入炉中。干将知此刻剑已铸成,于是开了炉。一打开炉门,只见“哗啦啦”喷出一道白气来,震得山川都动摇起来,那白气直冲上天,久久不散。再看炉子,已冷如冰窟,只见青光闪烁,一对宝剑卧在炉底。干将、莫邪将剑取出,但见此剑寒如秋水,锋利无比,古今少有。这是他们夫妇俩几年心血的结晶,所以,就把它们自己的名字做了宝剑的名字,雄的就叫干将,雌的就叫莫邪。干将把雄剑插进蛇皮剑鞘里,交给莫邪;把雌剑装进木鞘里,准备献给楚王。他对妻子说:
“我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功。楚王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怕我将来又会替别人铸剑,一定会找借口杀掉我的。我如今去献剑,只把这柄雌剑献上去,雄剑你要收藏好。我死之后,你肚里的孩子若生下来为女,就罢了;若是男,等他长大了,让他拿着那柄雄剑,替我报仇。”
说完,干将便背上“莫邪”剑去见楚王了。
几个月过去了,莫邪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赤”。可是,干将真的被楚王杀死了。
赤一年年地长大了。十六岁这年,莫邪指着屋边那只废炉,把当年干将如何铸剑,后来又如何被楚王杀害的事情,一一告诉了儿子。赤听了,泪流满面,悲愤万分地说:“娘,你放心,爹爹死得这么冤,我一定去杀死残暴的楚王为爹爹报仇。”
赤便开始蘸着剑池的水,在磨剑石上“嚓嚓”地磨起来,磨了几天几夜,终于将宝剑磨得十分锋利。他便将宝剑插入蛇皮鞘,穿上母亲特地为他做的青衣,拜别了母亲,找楚王报仇去了。
这一天,赤进了京城。很巧,楚王刚好在演武场上观看武将们比武。楚王正看得高兴,忽然看见有个眉清目秀、身材结实的后生,背着一柄宝剑走来。楚王斥责道:“这里有武将比武的场所,你是何人,来做什么?”后生回答道:“我是来取一人的首级的!”楚王听了心中生疑,便又问:“你要取谁的首级?”那后生听后,指着楚王骂道:“暴君,我是赤,十六年前被杀死的干将是我父亲,今天我是为父报仇来了!”楚王大吃一惊,急忙抽出“莫邪”剑,向赤抛去。赤却不慌不忙抽出“干将”剑,向着那道白光掷去。只见两道白光一上一下地在空中闪耀着,来去追逐着,一直窜上云端,不见踪影了。不一会儿,只听见晴空中一声霹雳,两道白光并作一道白光,从空中飞落下一,坠入了赤背上的蛇皮鞘里。
赤见雌雄双剑都已归来,立即转身抽剑向楚王抛去。楚王大叫不好,转身想逃,但只见青光一闪,暴君的头颅滚落在地上。
赤替父报了仇,便回家给母亲报喜。哪知莫邪在儿子走后,日夜担心忧愁,盼儿盼得两眼望穿,死在了家中。赤为了安慰和怀念死去的母亲莫邪,就用“干将莫邪”雌雄双剑来陪葬,自己云游他方,不知去向了。
还有一些关于干将莫邪的电影你也可以去看看
《搜神传》(电视剧)
《铸剑》(和干将莫邪有关,但主要讲他们后代眉间尺的故事,可以看看)
《神剑》(这部蛮老的)
《倩女幽魂》(这个的剧情蛮引人入胜的)
《侠影仙踪》
我也是从网上搜来的,就知道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五、干将莫邪剑的来历是什么?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携带用以防身或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两周时期,人们佩剑还表示身份等级。《考工记》记载,士阶层的人,所佩剑的长短重量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身份对应的是上士、中士、下士。
剑由剑身剑柄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称谓。分别为锋、脊、从、锷、腊、茎、格等。初始剑形短小,有短平茎,无管筒,脱胎于短匕首,古人将其插在腰间,剑轻便易使,运用自如,是社会各阶层必备之兵器。
剑最著名的莫过于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
干将、莫邪是一对挚情之剑。关于他们的传说,这里摘录一二,与大家分享: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地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像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关于龙泉剑也有这样的传说:
龙泉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剑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市的南溪村,今天还有一座欧冶子将军庙,供奉着这位铸剑大师的塑像。
传说欧冶子是福建闽侯人,他铸造刀剑的技艺,闻名遐迩。为了给勾践铸剑,他来到龙泉。在冷兵器时代。剑是战场上决胜的利器之一,它的品质至关重要。
古人用天上飞来的陨石来制作剑的刃部。因为陨石中所含的铁质远比青铜坚硬,但这种陨铁非常稀少。欧冶子一直在寻找一种与陨铁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铁砂。
就是在瓯越之地的秦溪山,欧冶子发现了他苦苦找寻的铁砂矿。之后,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铸剑基地。
关于太阿剑的传说是这样的: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为图谋霸业,楚王厚待欧冶子之后,请其前往盛产恶金之地的棠溪,铸神兵利器。
欧冶子耗三年,铸三剑,分为龙渊、工布及太阿。
楚王问:“为何叫龙渊、太阿、工布?”欧冶子之子风胡子说:“欲知龙渊,观其状则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工布,爪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欲知太阿,观其爪巍巍翼翼,如流水波。”楚王将三剑作为国宝,以昭尊位。又将它们作为武力的象征,四方征讨,平削诸候。
晋郑王知道楚王有龙渊、工布、太阿三柄神剑,派使者前去索要,楚王不但不给,反而把使者责骂一顿,轰出楚境。
晋郑王大怒,发兵十万,将楚城团团包围。楚王举太阿之剑开城迎敌。
这太阿剑,当年剑师欧冶子炼铸时,雨师扫洒,雷公击橐(tuó),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乙下观,经过干锤百炼始至成形。挥动如虎啸龙吟,劈山山开,指水水涸,飞起来能取万人首级,晋国之军怎攻得这神刃利器?楚王挥动太阿宝剑,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云、挂、撩,如割草切菜一般,杀得晋军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干里,猛兽殴逐,江水折扬,尸骨遍野。晋郑王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本土,从此大伤了元气。
遂太阿之神兵威名扬天下。
剑以侠士而扬名,侠士以剑而称雄。早期的青铜剑成形于商朝,发达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都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剑身的花纹神秘华丽,即便是经历了两千五百年黑暗的辗转,依然难掩其锋锐,就如英雄,隔着多少世的岁月,依然在被人景仰。
中国刀剑最高的工艺水准在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百炼,就是“将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终因太过耗费不实用,“百炼钢”的技术也失传了。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也爱刀剑,而且曾经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剑,使得当时冶炼刀剑的技术大幅提升。但是清朝扣鸣刀上花纹钢的技术是从日本、东南亚、中东、印度学习过来的。尽管在两干五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使青铜剑不生锈的技艺,尽管清朝的剑上也有花纹钢。但中国的花纹钢在唐代之后就失传了。世界上最好的花纹钢不在中国,我们古代刀剑的铸造技术,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