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打灯啥意思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 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 幽静的夜色中, 人们团聚在一起, 观赏皎洁的月亮, 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 桂树和玉兔的神活故事。
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 天色黯然, 令人失望! 但意味着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 雪花纷飞,又令人兴奋。
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 在许多地方, 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 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 被广泛流传下来。
当然, 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还没有搞得很清楚, 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够对应得上。
现在, 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 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 也就是说, 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 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 元宵节前后, 又会有冷空气入侵, 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 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 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 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 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 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 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 原来, 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 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 风、云、雨、雪、雷、电、雾、霜, 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 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 也表现出有一定的“节奏感”。
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 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一定条件下,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 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 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 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东北的冬刮西北风是什么歌的歌词
东北的冬刮西北风是《东北的冬》这首歌的歌词,由著名词曲作家、音乐人大平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作品。
《东北的冬》
演唱:大平
作词:大平
作曲:大平
编曲:李天钊
录音:戎延绪
混音:周晓明
制作人:大平
打冰尜 欻嘎拉哈
成串的辣椒在墙上挂
窗户上都结霜花
兜里都揣着爆米花
纯粮的酒它火辣辣
大铁锅里贴饼子
大茶缸子老红茶
扭起来秧歌吹喇叭
东北的冬 刮西北风去
半夜三更总雪打灯
大棉裤它最抗风啊
夹鞋片子冻脚疼
打出溜滑堆雪娃
冰车一滑就不回家
粘豆包儿得蘸白沙
酸菜缸里开白花
东北的冬 刮西北风
大雪壳子三尺冰
热炕头上最招疯
火盆一围就满脸红
东北的冬 刮西北风
半夜三更总雪打灯
大棉裤它最抗风啊
夹鞋片子冻脚疼
东北的冬 啊 东北的冬
扩展资料:
《东北的冬》被改编为电影《猛虫过江》片尾曲,由小沈阳演唱,由著名音乐人大平作词作曲、金牌制作人金志文制作。
全新改编的《东北的冬》为电影注入朗朗上口的喜感,东北人天生的幽默夹杂在一连串的土话中扑面而来。
浓重的东北曲风搭配画面十足的歌词,《东北的冬》作为《猛虫过江》的电影片尾曲,由导演兼主演的小沈阳亲自操刀演唱,金志文全程监制。
为将这首电影片尾曲注入更多惊喜元素,小沈阳突破自我变身rocker,不仅相隔多时再度开嗓,还挑战架子鼓火力全开演绎东北喜感摇滚。
《东北的冬》作为口味纯正的东北歌曲,此次又加入了流行、摇滚曲风改编,使整首歌曲朗朗上口且不失节奏感,洗脑程度堪比神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的冬(大平演唱歌曲)
百度百科-东北的冬(小沈阳演唱歌曲)
雪打灯什么意思
雪打灯的意思是有冷空气入侵,会阴天或下雪。
出自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传统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