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年文化 的资料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西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薄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四十天。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是一种强化的生活。

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缘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那么中国人崇拜什么?崇拜太阳?崇拜性?崇拜龙?崇拜英雄?崇拜老子?崇拜男人?崇拜祖先?崇拜皇帝和包公……非也!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众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神佛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借助神佛的威力,实现向往,主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啊,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 “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顿时闪闪发光。

对于崇拜生活的民族来说,理想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愿望。

生活中有欣喜满足,也有苦恼失落;有福从天降,也有灾难横生。年时,站在旧的一年的终点上,面对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怀着这样的愿望:企盼福气与惧怕灾祸。于是,千百年来,有一句话,把这种“年文化心理”表现得简练又明确,便是:驱邪降福。

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十分了有趣,比如闹水的龙和吃人的虎,都很凶恶,但在中国的民间,龙的形象并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龙灯,人龙一团,喜庆热闹;老虎的形象也不残暴,反被描绘得雄壮威武,憨态可爱,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身上。通过这种理想方式,生活变得可亲可爱。同样,虽然生活的愿望难以成真,但中国人并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愿望与现实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以创造,将美丽而空空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为一体。一下子,生活就变得异样的亲近、煌煌有望和充满生气了。这也是过年时我们对生活一种十分特别又美好的感觉。

怀念年画

作者:许玮(安徽芜湖)

“扶墙走,扶墙站;只穿衣,不吃饭。”过去,这则谜语一出口,孩子们就会齐声喊:“年画!”但是现在,知道谜底的孩子恐怕不多了。

幼时,我曾固执地认为:新年是从年画里走来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一张画着四肢如藕节一般胖乎乎的娃娃抱着大红鲤鱼的年画更能体现出浓浓的年味。那时候,书店里是扑鼻的印刷品的清香,街边的摊位上也摆满了红艳艳的春联、鞭炮和花花绿绿的年画,处处涌动着新年的喜悦。

买年画的时候,父母总是由着我去挑选。我买过《长坂坡》,上面画着威风凛凛的张飞和赵云;买过动物画,里面有威武的狮子、老虎,还有那俏丽的孔雀、梅花鹿……那时年画的内容多是花鸟草虫和明星照片,价格也不太贵,一毛、两毛即可买一张。许多孩子都会买来年画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和好友。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过年贴年画是件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事。再穷再苦,也不能让家里的墙壁和大门空着。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对年画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年画意味着新年的到来,离穿新衣、吃糖果、走亲戚、领压岁钱也就不远了。除夕那天,大人孩子还会走家串户去看年画,谁家多,谁家好,当然也要评论、比较一番。只有贴好了年画、放过了鞭炮之后,一家人才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过团圆年。

30多年过去,岁月带走了快乐无忧的童年。现在贴春联的习俗还在继续,年画在一些地方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偶尔,关于年画的记忆会渐渐浮起,重温着心底一缕挥抹不去的温馨。

除夕守岁

作者:韩晓玲(山东烟台)

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人们一大早起来就贴春联、换门神、包饺子,晚饭前还要上坟祭祖。祭祖的仪式庄重简单。先将写有祖先名讳的家谱和牌位摆好,献上供品。而后到祖坟前,烧香纸,放鞭炮,最后将祖先们的在天之灵领进家来。这种缅怀先人的做法,颇有西方感恩节的味道。

除夕夜要守岁,记得小时,一盏煤油灯放在桌上,灯芯子挑得老大,绽开一朵“灯花”,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的。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们钉新棉布衣服的钮扣,父亲则掏出崭新的角角票,给我们发“压岁钱”。一家老小围着一篮瓜子,边嗑边拉家常。瓜子像话题一样无穷无尽,话题像瓜子一样可口可心。

上世纪80年代,除夕守岁变成了守“春晚”。晚上8点钟不到,全家人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当听到李谷一、毛阿敏美妙甜润的歌声时,当看到赵本山、宋丹丹滑稽可笑的表演时,当欣赏牛群、冯巩唇枪舌剑的功夫时,全家的快乐无以言表。

长大后漂泊在外,回家过年就寄托着父母殷殷的期望。有年冬天特别冷,年关之际下了大雪,母亲老早便在回家的路口张望。直到晚上我才赶回家,热气腾腾的水饺还没吃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便已响起。女儿像当年的我一样站在冷风里仰着小脸望着耀眼的烟火,笑容明媚。

生活中,有的东西会轻而易举地忘记,有的却铭记一生,春节的记忆与温馨,我将永远珍藏。

大理过年喜做“杀猪客”

作者:魏向阳(云南)

云南大理白族地区过春节很讲究。那时过春节给我留下较深印象,除了穿新衣放鞭炮吃元宵之外,便是做杀猪客、吃杀猪饭。按照习俗,每年腊月中下旬,每家每户都要争取宰杀一头半头的年猪,以解决一年吃肉用油的问题。之所以有杀半头年猪的说法,是因为那时农民养猪要先交上国家食品部门的征购任务,而后自己才能杀猪吃肉,有的人家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养几头肥猪就更难。即便如此,应节气也要宰上一头,上交半头后,另外半头留下请几桌客,这时几乎所剩无几的猪肉再做成腊肉腊油供一年食用。

做杀猪客,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为幸福。那是因为一则能在吃肉机会不多的年景里得以饱餐几顿;二是刚宰的猪肉新鲜,白族农家地道的火烧猪肉喷香扑鼻,那些传统待客的酸菜炒肉、猪血青菜芋头汤等等,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垂涎欲滴……杀年猪剩下的部分除制成腊肉,就是做成酥肉、粉蒸肉等白族人家过年待客“土八碗”的家常菜,猪头、猪脚就做成猪脚冻等特色风味菜。

而今30多年过去,大理也和祖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过年才杀猪吃肉的老皇历早已过时,做杀猪客的机会越来越少,偶尔碰上图的已不是大吃大喝,而是新鲜口味了。日渐丰富的娱乐活动也充实了过年的内容,杀猪待客再也不是主要的节目了。

豫东儿童“鞭炮乐”

作者:任国征(北京)

我的家乡豫东平原,从腊月廿三的祭灶节到正月初五的“财神生日”,鞭炮都会时刻伴随着小孩子。一般是爸爸给我们兄弟每人买一盘大约50响的小炮,然后长辈会送一些。这时,我就会根据数量计算好每天放多少个。

我们家没有“守岁”的习惯,睡觉时放“三声关门炮”作为熄灯哨。“一年一个好,谁家起早谁家好”,差不多凌晨三点多钟时,爸爸又会放“三声开门炮”让大家起床。这时是绝对不能“赖床”的,否则一年都会很懒散。起床后,我们几个喜欢坐到灶台旁和爸爸一边烧柴一边聊天。爸爸这时喜欢给我们讲些爆竹的来历,讲些“人要实火要虚”等简单却重要的道理。讲着讲着,锅烧开了就下饺子。一年中最大的一盘炮就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燃放。吃完饺子天还未亮,“拾炮”,就是捡一些还没有燃放的小鞭,成了我们小孩子的头等大事。大家就好像赛跑一样,从村东跑到村西,从村里跑到村外,每个小孩都乐滋滋的。

有趣的是,由于我们那里“景年”(喜欢年)和“热炮”(喜欢炮)给幼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渐渐因为“开门炮”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因为“拾炮”形成了晨练的习惯。现在的我仍然坚持早起或工作或习武,神清气爽,可谓过年习俗所赐。

前些年当我孤身在广州、芝加哥和北京过年时,我总会给河南商丘老家打电话。听听电话那头下饺子时的鞭炮声,似乎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眼里泪花随之泛了起来。

搜狐博客:云城居士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仅仅是红火热闹,更重要的是能吃上许多平时吃不上的好东西,还有许多至今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年味的习俗。

(一)忙腊月

我们这地方有句俗语“大腊月借笄蓖”,意思是每家每户都在忙腊月。忙啥?主要是准备过年的吃的。过去,人们比较穷,平时吃不上东西,所以一进入腊月,都要准备一正月的吃的。把做好的都放到一个大瓮子里,等到正月里吃,因为我们这地方讲究正月里不做新吃的,取光景后沉之意。

才过了腊八就开始忙起来了,每天少则蒸一锅,多则两三锅,种类繁多,有豆馅的窝头,有枣山,有花糕,有钱龙,有面蓝……不一而足。这其中有很多讲究,比如,枣山,其实与山没有一点关系,就是用枣蒸的花馍,只是个大了些,但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有,取“早早起山”(发财)之义,除夕之夜,要把它供在灶王爷前面;又如,“钱龙”,一般是给男孩子的,一个大枣饼上盘着一条面龙,龙的嘴里衔着一枚硬币,要等到二月二的时候才吃,大人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多挣钱,故名“钱龙”……其它的东西都各有含义。

这些一直要忙到年底,到除夕这天,就是打扫院子、包饺子、贴对联,就等过年了。

(二) 过大年

真正的过年,是从除夕这天开始的。当贴好对联,吃完午饭,全家就着手包饺子,这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麻利的人家早早包好饺子,晚上一家人就是看春晚,我家的营生多,往往是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但这是现在。在我小时候,我们村里还没通电,更不要说电视了,除夕夜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熬年”,这大概与“年”的传说有关吧。

所谓“熬年”,其实就是熬夜,有的地方叫“守夜”,从除夕一直到早晨的“接神”。据老人们讲,谁能熬年谁来年就会交好运。平时老百姓节俭,晚上早早就吹灯睡觉,但除夕夜,要点一夜的灯,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猜测是图吉利吧。记得有一年,我也要“熬年”,母亲说,你这么小,哪能熬得住,快点睡觉吧。我不听,执意要“熬”,母亲也没办法,任我,她与父亲睡觉了。我坐在炕头,盯着油灯,不大一会,就迷糊得坚持不住了,一吹灯,到头便睡,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看到母亲有些生气,说谁让你把灯吹灭的,屁也不懂……好在是大年,没有多说我,但我知道母亲心里不太高兴,因为除夕夜黑灯瞎火的不吉利。

除夕夜的另一重要的事就是“安神”,据说众神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凡间的情况,除夕这夜又回到了人间,所以人们要照顾好神。当母亲把第二天吃的安顿好之后,在睡觉之前,要到院子里放几个炮,就是“安”了“神”,这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只能安安静静地入睡了。如果要“熬年”也只能只能静静地呆在屋子里。

大年这天,早晨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神”,谁家最早谁家就有福,所以,村子里人们就像比赛似的,都要早早“接神”。其仪式还有点神秘色彩,一起来,不能有大的动静,要先把手洗得干干净净,以示对神的尊重,洗手的时候绝对不能把水洒在地上,否则不吉利。接着要把街门打开,这样神才能进来,然后放几个炮,就算把神接来了,接下来就是吃大年的早饭。

吃完早饭,就该出去拜年了。首先是去本家的长辈家,所谓拜年,也就是问个吉祥,说些“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然后再去其它亲朋好友家。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年味依旧

作者:李士心(河南杞县)

“腊八,祭灶,年节来到。”不知这是多少代传承下来的顺口溜。与旧时相比,虽然现在过年无需怎么忙活了,但年三十包好饺子,在鞭炮声中把门神贴上,然后下饺子吃团圆饭,老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则是至今不变的。在我的记忆中,吃团圆饭之前,不少人家的主妇还要于当院摆上供桌,跪拜祷告,祭天地,祭祖宗。

吃过团圆饭,把初一早上下饺子的水添到锅里,放上箅子,馏上馒头,就开始守岁。“除夕关门三声炮,初一开门三声炮”,三声炮过后才生火下饺子——这是今昔相循的。下饺子时是不能弄出声响的,而饺子出锅时则要大鸣鞭炮。饺子出锅后,先给自己的父母、叔伯,附近的长辈送一碗。因为街坊邻居姓杂,给长辈送饺子是不分姓氏家族的,这是我们村的一个传统。

吃过新年饺子,晚辈的要去给长辈的拜年。说是拜年,并非像旧社会那样磕头下拜,只是问问安、说说话、道道情而已,求得一种温馨和睦、相敬相爱的氛围。接下来,过年就进入另一个高潮——走亲戚:初一,干儿干女到干爹干娘家去;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三,故了爹娘的出嫁女儿回娘家给爹娘上坟;初四日起,其他各种亲戚开始走动,直到初七八,放眼望去,路上依然车来人往,好不热闹。

十三晚上试灯,小孩开始挑灯笼,连挑三晚;小年节晚上家家户户开始送灯。“十五年节十六节(过)”,十六早上,在太阳没出来以前,要烤霉气火——“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过去,姑娘媳妇还要到地里拔豆茬——“拔,拔,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多吉祥啊!

十五十六晚上放宫灯,是极热闹的;十七晚上老鼠嫁女,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则是极寂静的。——到此,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抚今追昔,我觉得在我的家乡,一些老传统老习俗,不仅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变。但是,那种古已有之的温馨的年味,却依然在过年的点滴之中传承,让人感觉到那种相识的温暖。

忙 年

作者:咸庆英(山东费县)

记忆中,小时候每到过年,大人们就忙得团团转。

母亲和奶奶忙着做吃的。一进腊月,就在院子里支起鏊子烙煎饼了,两个人一个烧火一个烙,一烙烙好几天,烙高高的几大摞,放在盆里、盖顶上,用包袱蒙着,可以吃到二三月里。烙完了煎饼,还要做豆腐、生豆芽、蒸年糕。做豆腐和蒸年糕要先把豆子和小米用石磨磨成浆,母亲忙不过来,就喊我和哥哥帮忙推磨,我们边推边在磨道里打打闹闹,再冷的冬天也感觉不到冷。这些还不够,还要烀海带、炸年货、剁一盆又一盆的馅子。烀好的海带像晒衣服一样,滴溜八挂搭在院子里的晒衣绳上;炸货有满满的一大筐子,想起来就悄悄地去捏一个吃。有一年,我们家还和二叔家合伙买了一挂猪头下水,父亲和二叔忙乎了一整夜,才收拾好,冷了一大盆猪头冻……

父亲忙着一个一个去赶年集。年集五天一个,父亲赶完了东庄的,赶西庄的,把母亲钉的盖顶和他自己编的筐拿到年集上卖掉,再从年集上买回过年用的东西,有细长的带鱼、大捆的海带、筷子、碗、鞭炮、敬天用的火纸和香,还有烧香用的小瓷罐子等,还少不了给哥哥买的小豆炸、鞭炮,我戴在头上的彩纸花,外加柿饼、黑枣、瓜子等吃的东西,年景好的时候,我们还会有一身新衣服,每人手中多一个一拽吱吱叫的小泥狗或一只迎风突突转的小风车。

那时候,一年到头都是省吃俭用的,过年给我的感觉,就是把一年该吃该用的东西都省着,留到那几天来享用。所以,小时候总是盼啊盼啊盼过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年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

现在,过年再没那么忙碌了,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天天吃的穿的都像过年,也因那些食品都可以方便地买到,不必非自己动手不可。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看看桌上的食品、看看年集的规模、看看过年时街上娱乐的人们,都比过去更丰盛、更喜庆、更热闹。也许,不是现在的年味淡了,而是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怀念旧时春联

作者:贾清彬(河北保定)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提起年味,总让人想起大红的春联。这些春联,贴的地方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忠厚传家久,耕读继世长”适合贴在大门上;“人口平安”则贴在中堂;门外的墙上或树上换做是“抬头见喜”。对联所到之处无不洋溢出欢乐喜庆的气氛。记得那时的年三十,一早就开始写春联。爷爷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在旁打下手。大年初一拜年,人们要看谁家的春联内容好、字漂亮。直到我外出多年,回家过年仍然保留着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

而今回到农村,却很少见到人们自己写的春联了。城里人贴的则是印刷品的春联,虽然精美,但是少了温情和趣味。真是怀念旧日的春联之趣。

中国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的历史起源年代久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幅多头多绪的历史画面。其实不然,就民俗文化而言,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在经历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灾难磨炼之后,先民们整理出了富有哲理并具有生命力的传承理念,这就是“除灾”与“迎新”熔铸而成的年节风俗文化。除灾是表达一年中的经历过程,其中包含取得的更新成果;迎新属于精神灵魂领域,是颂扬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果所显现的创造精神。

汉代除夕风俗,即现今的除灾与迎新。《吕氏春秋》记载:“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薰以萑苇。”商代初期,崇拜苇子除灾风俗已经演变为薰苇子风俗。汤王建立商朝,任伊尹为相国之时,在宗庙为他除灾祝福,以有声有色的焚烧苇子作为庆贺仪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祝愿商朝昌盛发展而迎新。苇子化为灰尘已不存在,留下的是风俗的内涵:即为迎新而除灾,为除灾而迎新。区别在于,如果是除灾形式,迎新存在是意念;如果是迎新形式(例如迎新春联),其基础是现实灾情的意念,此即年文化传承理念的涵意。汉代人重视除灾的基础地位,故分为两天。除夕坐夜就是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成与败,是传承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新发展,这为后代年节文化奠定了一种清晰的理念基础。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是理性思维,是我们祖先在除夕风俗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年俗文化第二次“革旧创新”,是在盛唐之后演进发展而成的迎新春联风俗。这次“革旧创新”不仅揭露清算皇家篡改古俗的丑行,并废除了皇家陋俗和陈旧观念,而且开辟了永世不衰的新大道——春联的诞生,在年节风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春联的前期风俗,是兴于南北朝的所谓“桃符”门神,即在两个桃木板上画二神驱鬼,该形式实际上是汉代皇家陋俗的死灰复燃。其一是否定汉代在民间除夕风俗流行的“三崇拜”,即在门上画虎的除灾风俗,转换为门神形式;其二是以两个桃木板为皇俗“刚卯”招魂;其三,也是重要的一点,是将刘歆(秀)篡改《三海经》增加的二神驱鬼首次在社会上出笼,从而为后世皇家愚民教化制造了先例。

在河南民间的部分地区,至今还流传遗存的两项古代风俗:第一件是民间巫婆、神汉的巫术,是用一个小桃木板,其上写“桃符”两个字,然后用红布包裹起来,他们就持此物走街串巷为人家驱鬼治病。显而易见这是皇俗在社会上产生的恶劣后果。

第二件是在河南部分地区遗存的除夕“三崇拜”风俗,这是从汉代民间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

当然,民间年俗文化并非与以帝王划线对立,历史上也不乏顺应民意的统治者和先进人物。商汤不重“形”的创新,表明他注重除灾迎新传承理念。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誉为首联,这如同年画的迎新题材。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赞扬民间“革旧创新”的迎新春联,提出“总把新桃换旧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倡导贴春联,废弃贴门神,从而引起“载体创新”改革,首次用红纸取代了桃木板。明朝李时珍作为医生著书立说,揭露皇家编造惑众谎言。朱仙镇在北宋时期对抗皇家制约迎新风俗,另辟迎新年画阵地,这种后继春联的创新精神是朱仙镇人真正的荣誉所在。

新年文化有哪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中国年文化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 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