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阜阳剪纸的剪纸传人
阜阳剪纸的巅峰人物朱英和程建礼,分别代表了精细刻法和随意起剪两种风格,两位老人过世后,将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的人是两人共同的女弟子——吴青平
阜阳剪纸研究会秘书长吴青平立足于抢救,宣传,传承,和发展阜阳剪纸的基础上,在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的指导下于2004年成立“青平坊剪纸工作室”。
“青平坊剪纸工作室”.融入了阜阳剪纸界的精英, 对阜阳的传统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创新,为推进剪纸事业的发展,举办了多期剪纸学习班,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奖。
“青平坊剪纸工作室”在吴青平的带领下于2005 年开始历经2年时间创意,策划,设计,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长223.11米整张红色宣纸作品<和谐中华>并与2008年8月7号赠送给<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组委会,此作品已经申请世界吉尼斯。 阜阳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十大神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葛庭友先生醉心剪纸,在从刘继成、程建礼等老一代阜阳剪纸艺人哪里学习到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后,刻苦专研,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7年,葛庭友老师为庆祝北京奥运会创作了个人巨型剪纸《和谐中华》,并赠送给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组委会,获特殊贡献奖。同年与刘继成老师等人合作完成的《中国奥运金牌颂》大型艺术挂笺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金奖。2010年7月葛庭友更是受邀到上海世博会作剪纸表演。
为了更好地传承剪纸,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葛庭友先生建立了阜阳顺昌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剪纸与现代相结合,以阜阳剪纸为主要产品,并开发了以剪纸艺术为主题的服饰、礼品包装、工艺美术品、旅游文化用品、书画装裱、广告装帧设计、工艺美术培训等优秀产品。
二、阜阳有哪些国家非物文化遗产?
我是安徽阜阳人,奶奶从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花鼓灯的表演,每次我们那里有什么重要活动,奶奶都会出席参加花鼓灯的表演,而且她在当地的是非常有威望的。听奶奶说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阜阳还有界首市彩陶烧制技艺、界首书会、肘阁抬阁、嗨子戏、梆子戏、黄冈柳编等丰富多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剪纸的资料。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从许多相关资料来看,其发源地在中原。阜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艺术,并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享有盛誉。
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的发展历程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花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纸流传下来的入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剪纸在有关史籍中的记载:
唐朝 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