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邡红白茶最好的品种是
什邡红白茶,是四川省德阳什邡市红白镇的著名特产,产于什邡蓥华山区,因该茶仅多见当地莹华乡和红白乡,所以当地人称该为茶为“红白茶”。该茶具有生津止渴、解暑去热、开胃健脾等养生功效,并且具有独特宜人的芳香味,是其它白茶所没有的,饮用时口感特好。
什邡红白茶是百茶中的稀有品种,原产地中国四川省什邡市蓥华山区。当地居民土法炮制饮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四川人历来喜饮绿茶和花茶,该茶从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该茶基本上仍处于野生的原始状态,仅有极少量的人工栽培。茶源仍靠山民采集野生茶为主,采集成本较高。因该茶仅多见当地莹华乡和红白乡,所以当地人称该为茶为“红白茶”。9my
什邡红白茶具有生津止渴、解暑去热、开胃健脾等养生功效,并且具有独特宜人的芳香味,是其它白茶所没有的,饮用时口感特好。随着四川旅游业的发展,红白茶逐渐传出莹华山区,在中国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白茶、红茶、乌龙龙茶饮用区,受到广泛的欢迎。
什邡红白茶属樟科木浆子属。常绿小乔木,叶草质,互生、椭圆形成倒卵状圆珠笔形,先端渐尖至突尖,基部楔形,背面灰白色,有卷曲柔毛。花期9月,果期次年5-6月。嫩叶可作饮料,称“白茶”、“老鹰茶”、“红白茶”、“毛豹皮樟”。产于四川盆地东、西、南部等地。常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红白镇的木瓜坪村的紫竹坪红白茶,有的茶树直径达50公分,据很多农民讲有的茶树达500年树龄了,食用红白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什邡红白茶的保健功能:
科学实验和红白茶爱好者的品茗实践证明,红白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醇素高于其他茶类,故红白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健身减肥。综上所述,红白茶保健的主要功能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除油腻、助消化、醒酒;利尿解毒,杀菌消炎防病;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防辐射,抑制癌症;保健美,减肥胖,延年益寿。
什邡红白茶的改良品饮冲泡程式:
1 、赏茶:即欣赏干茶样,特别是茶绒色泽。
2 、温杯温壶:即用烧开的水冲洗盖碗,品茗杯,紫砂壶。
3 、置茶:将茶叶置入盖碗中,用茶量为3克。
4 、洗茶:用沸腾的开水高冲入盖碗中,随即弃之倒入水盂中。
5 、冲泡:用现沸开水高冲沏泡,用水量150毫升。
6 、分茶:将茶汤刮去浮沫,用凤凰0头法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别倒入品茗杯中,每杯倒七分满。
7、敬茶:将茶杯放在茶托中,举杯齐眉,奉给宾客。
8、品茶:先观汤色,然后闻香,最后品尝滋味。
二、什邡板鸭是哪里的著名小吃?
什邡板鸭是一道四川的汉族名吃,什邡当地著名美食传统名产,有口皆碑,具有100余年的历史。产鸭史远及古蜀国鱼凫王朝,美食史可溯自西汉雍侯宫与五代蜀王宫宴。著在《王家尚食谱》古籍曾记有,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从绵竹蒸蜜酒、取什邡鸭为佐,畅游长江作赤壁赋的佳话。而后什邡板鸭终成国人喜爱的蜀中美食。什邡特产的什邡板鸭分生板鸭和熟板鸭(俗称烧腊鸭子),系腌卤食品中的精品,历史悠久,是与叶烟齐名的什邡特产。
制作方法
制作过程----:
1。选鸭
选鸭是关系到板鸭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选用的都是三星堆鸭子河上农家放养的当年饲养的仔鸭,肥度适中,肉质鲜嫩。这种鸭肉吃起来口感好,细腻爽口,更主要的是非常香。
2宰杀脱毛 在宰杀前一天要停喂谷,多喂水。宰杀时把鸭倒挂在专用木架上,加快血液流尽,防止体内淤血。否则板鸭会变成红褐色。脱毛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流尽余血的鸭要马上进行脱毛,用80~90℃的热水,将鸭递毛下锅浸泡全身,来回摆动数次使羽毛湿透,迅速起锅,立即脱毛。
3.割外五件:外五件是为下腭、两翅、两爪。把验收合格的脱毛光鸭顺着膝关节、腕关节的骨缝用刀割下。工艺特点:刀口准,切口整齐,骨完整。
4.头刀:头刀是决定板鸭体形和质量的关键。
以左手绷紧鸭胸外线,右手将刀口对准外线由胸骨后端向前推刀,切开外皮和肌肉,然后刀口对准内线和双勾,由后向前推刀破开胸骨,切开双勾。用双手扒开大小边,抓出鸭肫至体外由后向前翻起鸭肠。将刀对准鸭尾中点由胸骨向下切开皮和肉。最后劈开双轮。
5.分解内脏:先出气管,拧断大肠,取出鸭肫、心、肝、食管和肺。
6.二刀:割去睾丸、小鸭蛋和余杂。然后留筋骨两根,其余折断。底板分成八字形,把皮层的上瘦肉刮净,并推向两边肋下。割去大肠头。不带油和肉,破开肛门一半,绷板定型后肛门成半月形。
7.腌制:腌制要用精制盐,盐粒细而均匀,含杂质少。在使用前必须把精盐炒干到无水蒸气为止。把擦好盐的鸭子,一只一只地叠放进有古法秘制的调味料的缸内,经过12小时的腌制。
8.漂洗:经腌制好的板鸭须逐只滴去盐水。放入40℃左右的温水中,漂洗2至3次,洗尽余血和内杂等污物和盐粒。漂洗用水要随时更换。
9.定型:漂洗的板鸭应立即送到绷板上,这时鸭体温较高,鸭体柔软容易造型。拧断颈骨和大腿骨的韧带,将腿骨适当推进大腿肌肉内,腿膝骨的后端朝上,使两腿端正;拉开四周的皮张,摆好尾油,不得露出皮张。把鸭造成桃圆形。绷板3小时左右待水分稍干后,将板鸭放成一线或阶梯式,在每只大边的白点上,穿孔穿绳。绳长30厘米,绳结靠在大边里面。板鸭提起后成水平,稍有前高后低。
10.晒露:完成后放农家院内晒架,必须座东北朝西南,使板鸭上午晒颈部,下午晒底腹,有较长时间晒底腹,可使板鸭干得快,滴油少。晒露时间早期板鸭为5~7天,中后期为7~9天。
经过这么复杂工程作出来的板鸭自然好吃得不行,我们什邡文板鸭作出来的板鸭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放个一两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三、家乡什邡的特产
什邡没有什么水果出名的。
特产有:烟叶、蒜苔、什邡晒菸、红白菜、红白豆腐
等等
四、什邡特产是什么
什邡土特产介绍
红白豆腐
民国时期,在章山深处万山环抱的一片平坳处,散落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一头天齐宫,称为白庙场,一头太阳神庙,叫作红庙场,于是因两座庙宇的颜色而命名。石亭江、通溪河交汇于此,以殷家沟为界,二场相距约二百米。这山中,习惯于种黄豆,称为五月黄与九月黄,颗粒圆实饱满,由于山高谷深,蔬菜缺乏,最初有一人家,用石磨手工磨豆腐出售,当时,方法还很原始,豆浆过滤也仅用麻布;点浆用的卤水,也是趁满山的五倍子花开放后,用开水浸泡摘来的花朵汁代替;为了消豆浆泡子,只有采用本山漆树叶子投入,可收良效,这些土办法做成的豆腐,颜色比较灰黑,宛如黑豆磨成的浆,颇为群众欢迎。当年,逢六月六日开始的蓥华山香会期,从这里入山的人流络绎不绝,红白庙场也骤然繁荣起来,人们驻足休息时,在场上幺店里一坐,总会叫一份“白牛滚水”的嫩豆腐,蘸以食盐、辣椒面,伴两杯山酿烧春,别具风味,可以消乏疲劳,这时的红白豆腐的质量还谈不上美味佳肴,但却成为游山香客,物美廉价的的食品,后来山村又用玉米壳、花生壳、木屑、柏叶等烘烤出一种干豆腐,干香麻竦,更成了佐酒佳品,红白庙场产豆腐的历史就如此延续下来。这里的豆腐特别香嫩细白,堪称上品,这恐怕与山涧下清澈的观音岩泉眼和山涧奔流的矿泉水大大有关吧!?
又经历一代复一代,红白庙场已改建成了红白乡(镇),原先以磨豆腐为业的也由一家,发展成了六家,其中一户但姓和一户张姓的豆腐坊很有名。它们一般生产水豆腐、干豆腐、五香卤豆腐。特别是后边这种叫做“尼姑豆腐”,还蕴藏一桩故事:这位豆腐制作人,是武胜县一位尼僧,法名寂量,学习豆腐制作几代人的经验,掌握了较有特色的五香卤豆腐的配方,后来,她云游到绵竹三溪寺,她与什邡红白乡的但、张二家都有一些俗契因缘,向他们传授了豆腐制作技艺。红白山区,水质特别清冽爽口,这是制豆腐的一个有利条件,使她从老家学来的技术,得以在红白场安家落户,开花结果。
据豆腐作坊主人谈:红白豆腐纯用胆水点浆,点法上有其奥妙,使水豆腐外形老,吃起嫩;凡作豆腐菜肴时,先下锅打毛,绝不会翻砂。也就是说,切块的豆腐下锅后依然棱角分明,保持原状,既不会散烂,也不会变老,因此入口香融细润,较之猪脑更别具风味,博得食客交相赞誉。其为麻竦烫或清汤、白油,各臻其妙。至于豆腐干分本味与五香味,其制作过程讲究干净卫生。作法是,把煮浆过滤和点浆后所得的半成品装入木屉,用千斤顶挤压,力度适宜,烘干设备采用一座烧本山无烟煤的炉灶,上边加一块铁板和一层铁丝网作间隔,以防止直接烧烤。在烘烤前,用精盐先抹平面,入味;采用汉源大红袍对口椒增添香味烘烤后,若要加工成“五香豆腐干”时,再入卤锅、收煮。由于在磨浆、煮浆、过滤、点卤、压制成型,烘烤、卤制等过程中,严守质量要求,按照家传密法操作,因之,不管水豆腐与干豆腐,都能保持红白豆腐的特色风味,优于其它地方的产品,每天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干豆腐,每天都是登门预约和守候提货。目前,红白豆腐已远销成渝、黑龙江、辽宁、深圳等地,博得众口赞誉。
红白豆腐一直沿用胆水点浆,制作者谈:依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黄豆,差比羊肉”,因而制成浆,既为高蛋白,用胆水更能促健脾开胃;不比石膏点浆,性凉,久食易伤脾胃,颇有道理。其制品销往成都铁路疗养院和青白江川化厂广大地区,都受到群众欢迎,启人食欲大增,不宜多食卤制品的老弱及对疗养病人尤宜。
红白豆腐堪称什邡一佳,且其尚可开发的品种不下十余种,其前景是广阔的。巧手点琼浆,众品齐夸胜硕羊,章山佳味存红白,玉碗呈君任品尝。”
什邡板鸭
什邡特产的生板鸭、熟板鸭(俗称烧腊鸭子),系腌卤食品中的精品,历史悠久,是与叶烟齐名的什邡特产。
板鸭系以其在晾晒和腌卤过程中,均采用竹骨绷撑,成品成板状而得名。
生板鸭有三类:即去骨鸭饼、桶鸭、板鸭。成品可保存三至五月。近年来采取真空密封包装,保存期更可延长,便利运销。吃法以清蒸
为宜。下放蔬菜,不失本味。煮食亦可。
熟板鸭系卤制。色鲜味美,细嫩化渣,肥而不腻,风味独特。最宜不出锅热吃,不宜久存。
因为名师各有师承,所以什邡烧腊鸭子亦各有风味,但皮色金黄、肉色红润、肥而不腻、嫩而化渣、耐久咀嚼、鲜香味独特,则是它们的共同特色。
什邡特产晒烟
什邡特产晒烟,在清嘉庆《什邡县志》已有“淡芭菰”(即晒烟)的记载。
清末民初,种烟已遍面坝区十六个乡。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记有:“农民种五谷杂粮外,多种烟,叶烟为邑物产大宗”。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是什邡晒烟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据民国二十六年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产烟二千三百四十四万斤,民国二十四年产烟二千三百七十六万斤。民国二十五年产烟二千四百万斤。三年平均种植面积十二万亩。所产烟中,毛烟占百分之七十,柳烟等合占百分之三十”。
当时,县内经营制造卷烟的工厂和作坊大小达六十九家,据民国二十八年统计,有大烟栈一十七家,小烟栈百家,每年吞吐量达三十万担。
一九四九年全县种烟面积七万一千九百五十一亩,总产量一千零六十八万斤,单产一百四十九万斤。一九八三年晒烟种植八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亩,亩产三百零三斤,总产量达二千六百九十一万斤。亩产和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一倍和一点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