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北京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包括:智化寺京音乐、昆曲、天桥中幡、“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厂甸庙会、京西太平鼓、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象牙雕刻、雕漆工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共13项。
2、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中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汉族音乐。
3、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4、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扩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
特别是现代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1、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入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入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篆刻
入选原因: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4、漆器
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陕西秦岭地广人稀,盛产漆树,在周、秦、汉时己大量运用于宫廷家具装饰,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最具代表的有:屏风,脱胎花瓶、漆碗等古代用品。
5、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有哪些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或具体到某一个事项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文化空间,在其中的某一事项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比如一个苗族鼓藏节事项(也是用《苗族古歌》作为祭祀词之一的事项)。他对铸柱撑天从材料选择到冶炼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学认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征性数据反复出现,是古代数学的传播,他对事件及天象的叙述,是天文历法的表现,蝴蝶妈妈生出人与神及动物以及对宇宙诞生的描述,就是古代关于宇宙、人、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仪式中体现出众多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经济体制,他表现的战争周折就是古代的军事战术,他包含的古歌、音乐舞蹈、服饰银饰就是文学和艺术,他的活动整体就是苗族的传统的宗教信仰。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传统蜡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学追求、审美情趣、工艺技巧等等。这一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在一个事项中,可以包括有无数个文化的信息。 二、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事项的立体内涵,都是现任的集体创造。它不像现在的电视电影、喜剧及音乐、小说诗词等,有明确的内容责任人,即创作者。它是某一事项的初始形态得到集体认同后,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逐渐丰富而形成的。上面所说的集体,有极为明确的社会性,它有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社区、一个村落、一个人群、一个行业。集体性不单表现在创造上,还充分表现在传播与传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事项的初始形态一旦得到集体认同后,他便在这个集体中显示出他的价值,这个集体在确立了他的价值取向后,开始进行传播,传播的过程,就是各种事项介入集体生产生活、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乐嬉戏等等领域的过程。这样,这些事项开始在某几个方面或一方面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生产劳作、社会交际、精神向往、艺术创造等等。传播中这些事项显示出了他对维护社会平衡、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体现出了及体检相互借用、互相影响的现象——才有了现代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文化圈、文化域,甚至文化社区、文化群落、文化村落这些概念。有了集体创造、集体传播、便开始有了集体传承。传承是由遗产事项的价值确定的,继而便有了集体传承的自觉性。物质遗产如遗址、物价等,它的传承(一代接一代研究、移交)是不可变异的,因为它是静态的,固定整型价值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活态的,所以它的传承就出现了这么个自觉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固守主体,横生枝节”;这个主题是传统的,得到一代代集体认同的主要内容,横生的枝节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丰富主题内容,去改造一些不适应当时形态的枝节——这就是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遗产产生的变异性。这一切都是集体活动,所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