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县有什么特色
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二、山西应县木塔的历史、周围环境、特色、故事
历史:
它建于公元1056年,并且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围环境: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山西应县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就因为这一句谚语,梁思成就跑遍了整个北平的图书馆。但是没有找到一张图片。
他也不认识这儿的朋友,所以他做了个决定,写了一封地址不明确信投石问路。他把这封信寄到了“应县最高等的照相馆”,他想要有人帮他拍下木塔,并把照片寄给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后十分的激动,便一个人跑来了应县去研究这个木塔了,从此应县木塔就走上了被保护的道路。
扩展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传说:
折叠水火不侵
应县民间流传中,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折叠灵芝草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传说慧能大师应梦把灵芝草采回宝宫禅寺,栽在木塔第六层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灵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应州大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慧能大师的这一功德,由名画家给他绘了一张图。 这图叫"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在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塔
三、应县的名胜古迹有一共有几个?
应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矗立于县城的应县释迦木塔最为著名。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高 67.31 米,底 层直径30米,六檐八角,楼阁式迭起。是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县城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 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玲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一 定的考古价值。
四、应县的历史沿革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埒县,同属雁门郡。新莽改剧阳为善阳,东汉复旧。后废埒县,晋又废剧阳县。
唐末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后徙治天王村,即今城关,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后唐天成元年(926)于应州置彰国军。后晋天福元年(936)入于辽,属西京道。宋属云中路。
金属西京路。元属大同路。
明洪武八年(1375)废金城县入应州,属大同府。清因之。
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8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重归山西省。
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五、请教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明初并入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应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 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 【气候】 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 7℃左右,一月零下 9℃至零下10℃,七月23℃至24℃,年降雨量 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麻烦采纳,谢谢!
六、应县的风景名胜
应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矗立于县城的应县释迦木塔最为著名。 县城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玲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应县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角。据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大雄宝殿是全寺之主殿,为金代原物,深广各3间,平面呈方形大殿设覆斗形大花板,以梁袱划分9格,分别作成9个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画。另外8个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净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余全都在“文革”中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