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
二、山东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我国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各地也是天差地别,所以也逐步形成了我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地方建筑文化。这些地方建筑能反映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 山东文化 中,地方建筑是丰富多样的,不信咱们就一起来山东看个究竟吧。
济南四合院
山东传统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旧时各地的府县城镇之中,分布与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规模不同而已。大都留存有清代民居,少数城镇中保留有明代民居。各地城镇民居中,最为典型的应为济南就成的民居,济南旧城区位于现在历下区环城公园以内,其历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旧城民居一直沿着传统而稳定的趋势发展着,特别是明代以后,建筑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
济南旧城的民居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在布局、结构、风格上与北京四合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过去,这些四合院多分布与旧城街巷的两边,大多为二进院落,分前院和后院,大门位于前院的东南或西北角,称之为门楼。济南门楼都高大而精美,门楼的门枕石、犀头、跑马板上大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其他形制大都与北京四合院相仿,但载门楼、瓦脊等局部的装饰与水巷相结合的院落分布,灰墙、黛瓦的淡雅色彩上,却使济南的四合院不同于北方民居厚重、严谨的特征,而体现除了一种江南民居建筑的轻巧与明快。
旧时济南四合院中常载几株石榴树和梧桐树,泉城中许多着名的泉水也散落在旧城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清澈的泉水常常从院落外的水巷流过,因而旧时济南的四合院一年四季都感受这大自然无尽的变化。
沿海民居海草房
地方民居中,以胶东沿海民居的特征最为明显。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的东部,属于沿海丘陵地区,这里的村落历史都不太久,多为明朝以后从内地移民或屯兵设防而形成的村落,村落布局也大都保持了内地原有村落的形式,但民居建筑却充分了的难过地的自然材料,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因而院落大多都依坡就势。自前向后,步步登高,虽然庭院狭小,但几乎每家每户都能保持良好的通风与采光,这里的民居院落多为三合院的形式,即正房多为三间,两侧为厢房,对围墙门楼,房屋的建筑材料就取之院落后面的大山和大海的恩赐。
当地的海边出产一种柔韧细长的还草,保温隔热经久耐腐,过去用他造成的屋顶冬暖夏凉、浑厚朴实,别有渔村的风味,这些海草房的墙体由当地出产的暗红色的花岗石砌成,墙体厚实,整个民居给人粗犷、朴实的感觉。过去,胶东荣城一代的沿海渔村几乎全是这种紫灰色海草顶和暗红色石墙的民居,成片望去,屋脊欺负、色彩温和,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片想和温馨的气氛。
栖霞牟氏庄园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牟氏庄园,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栖霞牟氏庄园是以套院式布局为主,大院套小院,院与院间由偏离中轴线的一条过道(更道)来联系,求功利而不求形式,为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
石墙均平整如镜,石缝细如线,据说,砌墙时,主人每天都会给石匠发一些铜钱和锅铁,用之嵌在墙缝间,使墙面平整。如若仔细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墙缝里嵌着的铜钱。据说,平均每块石头造价为一斗谷子,此面墙就耗谷物四百四十六斗。
院落里有一面花墙,砌有三百八十六块六边型的墙石,任取其中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型花卉图案,总体上组成一个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其细致精巧让人惊叹牟氏庄园以其恢弘的规模,深厚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传统建筑之瑰宝”、“中国民间小故宫”、“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现已成为遐迩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中部山区的石屋
山东中部的山区地势起伏、平地狭小,那儿的民居村落多分布在山坡陡地,以求少占耕地,因而整个村落远远望去,民居院落高低起伏有变化,与脚下的青山融为一体,加上四季草木的点缀,景色非常优美。山区的民居院落也多以三合院为主,因地制宜,布局自由、注重实用。
房屋多以湿透垒成,那儿的石头房子非常特别,整个院落从门楼到围墙,从台阶到强身,都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块砌成。屋顶的檐板石有的竟达1m多长,气势颇大,这种石头民居加上原木的木门窗构件给人质朴粗犷的感觉,与山东其它地区的民居风格截然不同。
山东山区的石头民居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山区仍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目前由于山东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这类民居在山东泰安、临沂等地山区还完整保存。
麦草泥墙面的院落
在鲁西南、鲁北等平原地区,历史悠久、土地辽阔、那儿的民居建筑院落很大,一般为五间北屋、三间厢房,院落内另搭建牲口棚、大草棚、猪圈等生活设施,院前一般还建有一个小小的菜畦,种点瓜果蔬菜,小小的院落充满了农家生活的情趣。
这类民居往往以土坯、麦草为建筑材料,即房屋墙体多为土坯砖墙,用麦草泥筋抹墙面,屋顶末成平顶,中用麦草成坡顶,只在门枕石、挑檐石做点雕刻装饰。这种泥土民居虽不如砖石瓦房坚固耐久,但房屋顶易于维护修缮,草筋的生土房屋远远要胜于今天的钢筋混凝土大厦。
以船为家
在山东东南部的微山湖地区,那儿的居民并无建房居住的习惯,而是每家每户以船为家,那儿的船屋大的有两三丈长,小的不过数尺,称为“连家船”,渔民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都赖以生活在这种“连家船”中,这种以船为家的居住方式是由当地渔民特殊的生产活动方式所决定的,这在山东民居中是个特殊的例子。70年代以后,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湖边都建立起了固定的居民居住点,现在真正以船为家的人正在逐渐的减少。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五、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四、福建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福建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分别如下。
一、福建民居建筑特色
福建传统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又有排屋、土楼、土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是不管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福建传统建筑的乡土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布局与当地民俗习惯相吻合,更突出的还表现在就地取材,对泥土、木材、石材等地方材料的巧妙应用。福建为山岭地脉,土壤为红壤、黄壤为主,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除沿海地区一些民居因缺乏良好黏土而使用石墙,福建大多数传统民居采用的是土木结构。用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建造直径近百米、高十余米的方、圆土楼,则是福建一绝。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材料与民情习俗、工匠体系、施工技术、装饰工艺等结合,形成福建独特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艺术。
二、福建当地自然环境
福建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衡,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速海拨高度1千米。
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无霜期内陆在三百天左右,闽东南沿海在三百四十天左右,可一年三熟,适宜甘庶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
五、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吗?四合院居住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其发展历史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很多的人们对于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往往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北京的四合院,让很多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情怀,那么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吗?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其发展历史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很多的人们对于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往往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北京的 四合院 ,让很多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情怀,那么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吗?四合院居住文化有哪些?下面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
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吗?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 坐北朝南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夏季炎热多雨,冬天保暖。
特点: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 金鱼 ,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当地环境的关系:四合院属于合院 住宅 ,夏季炎热多雨,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清皇都所在,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从自然上讲,由于北京为明,分别为正房、东西偏房、倒座、倒座一般也是门房。
四合院居住文化有哪些?
四合院的主要功能是家人的居住与活动场所。家人的身份与辈分不同,居住的 房屋 也不同。在四合院中,正房居于首位。一般是三间,中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位于东面的称东次间,位于西面的称西次间。如果正房五间,次间两侧的房屋称稍间,位于东面的称东稍间,位于西面的称西稍间。在尺寸上,明间,次间与稍间递减。
而且,同样是次间与稍间,在尺寸上也略有差别。东次间大于西次间,东稍间大于西稍间。之所以出现这个差别,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以“左”为上。这个现象,在年代久远的房屋,十分显著。晚近的房屋,不明显了,甚至次间与明间的尺寸都完全一样。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吗?四合院居住文化有哪些”的相关知识,四合院这种房屋一般中间是庭院,而且面料相对比较宽敞,可以在院中种植一些花草或者是养殖一些小动物,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是比较有特色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