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蜡染?安顺蜡染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蜡染是中国贵州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方法之一,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其中以安顺蜡染最为著名,被称为“蜡染之乡”,安顺蜡染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蜡染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的民间印染方法之一,在古代称为蜡缬,和绞缬、灰缬和夹缬并列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印花技术。缬指的是染花的丝织品或是织物上印染的花纹。蜡染是用蜡刀蘸取蜡液,然后在白布上画出各种图案纹样,再将画好的白布放入靛缸中浸染,最后水煮脱蜡后就会呈现出绚烂的花纹。

蜡染的魅力在于浸染的过程中,随着蜡迹破裂呈现出的形态各异的冰纹,这种冰纹因为其不确定性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美感,这种蓝白相间的艺术品带着它独特的风格,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安顺蜡染

蜡染以我国贵州安顺蜡染最为著名,因此也被称为“蜡染之乡”,也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蜡染的纹饰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种类上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两种,而自然纹饰又分为动物纹饰和植物纹饰两种。

安顺蜡染的自然纹饰都来自与贵州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大自然,那些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在他们的手中被浸染成了各种形态各异,造型夸张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尽显了高原古朴的风味。

而那些几何纹饰则是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传统纹饰,这些图案中包含着古老的神话、图腾信仰,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和热爱。

安顺蜡染所使用的布料多为当地少数民族亲手制作的土布,是一种纯手工棉纺织品,用这种土布做出的蜡染不仅韧性好,而且着色和品相也相对更好。

历史悠久

安顺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因此,安顺蜡染也叫作“瑶斑布”。

从古至今,蜡染一直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让这一古老璀璨的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二、什么是贵州丹寨蜡染?

一、丹寨蜡染概况

蜡染是一种绘画与印染技术相结合的民间手工艺,由于能适应自饮自斟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所以由少数民族妇女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下来。

历史概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花工艺。古称“蜡缬” 。亦是苗族“丹都支系”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苗语称“木图”(mub tut)。该支系自称嘎弄(ga33 nou23)他族称之为“白领苗”。

丹寨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新唐书·南蛮传》上记载:应州(今黔南、黔东南一带,丹寨也在其内)少数民族首领谢元琛曾带领一个身穿蜡染刺绣(卉服鸟章)服装的乐队去朝见唐太宗。

丹寨苗族蜡染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点蜡是以圆点排列为虚线,再由虚线组织成图案;画蜡则以线和块面来描绘图案。苗族蜡染可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几何纹比较抽象概括,最具代表性的有“涡妥”纹,是一种水涡旋纹,传说是祖宗迁徙途中渡过的河流中旋涡,固定在女性盛装上的肩背、衣袖处,不能更改;而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使用自然纹样,自然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特别是鸟的变化最为丰富,想象力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在丹寨的妇女几乎都有一套制作蜡染的好手艺,她们从小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画蜡,十多岁的姑娘就已经是熟练的画蜡能手了,她们一不起草,二不用尺,信手拈来,随意自然。

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点蜡的方法,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

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画完之后,要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 。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脱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传统的蜡染从纺线织布,到蓝靛蜂蜡,样样都是取自自然的产物。

三、贵州蜡染的风格

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四、贵州蜡染的特点

贵州蜡染的特点是色调素雅、纹样优美、文化内涵丰富。

传统 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大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逐渐出现。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

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现仅选择几种重要的作—些阐释。

贵州蜡染的用途:

贵州蜡染与所有民间工艺一样,具有实用功能。在蜡染的流行领域,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装饰和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的信仰、愿望和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在长期的民间活动中,反映民间心理的蜡染,丰富了民间活动的内容和趣味。蜡染产品包括许多日常用品,可用于妇女头巾、裙子、围裙、被套、帽子、床单、窗帘、窗帘、背扇、布、手帕、挎包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贵州蜡染

五、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

主要源于苗族生活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蜡染历史介绍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六、贵州蜡染的介绍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