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圭峰塔?
据<惠安县志>载,圭峰塔始建于元代,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倒塌,重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圭峰塔早期是海岸天然航标,能指引渔商船舶安全顺利地出港入澳。据说,该塔具有镇海安澜、避邪御灾的玄妙之功,其中奥秘在于塔刹为卯榫相嵌的活动装置,榫间标有记号,转换塔刹方位能镇住狂风恶浪。
圭峰塔脚下原有一块状若玉笏的巨石,名为圭峰石,巍然屹立在海岸峭岩上。据谱牒载,元朝进士卢琦未成功名时就住在距此石700米处的舍中。每当夜月初升之际,圭峰石的倒影便会映入书斋。其母指石日: “儿乎!儿乎!当效此石为一方之保障。”琦铭记慈母谆谆教诲,更加奋志勤学,常到塔旁倚石诵文吟诗,终于在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荣中进士。卢琦既是爱民良吏,又是文学才子,堪称“起海国文明”一楷模。关于圭峰石,在峰尾镇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仙观澜的故事: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洞宾云游至此,俯瞰人间万象,但见紫气萦绕,金光四射,好生疑窦,便按住云头。歇脚憩息,在圭峰石畔,放眼远眺,但见烟波浩渺,蜿蜒的海湾山环水抱,洁净的沙滩堆金缀玉,潮涌的涛音顿挫。铁拐李欣然赞道:好一处风水宝地!吕洞宾仰望着身旁高耸的巨石,心中顿发书生意气,倏地拔出太乙神剑,对着圭峰塔下崖壁巨石,上下左右挥舞,勒下“观澜”两字。圭峰塔下的沙滩上,有一口令人称奇的“仙龙甘井”,井水随潮涨而满,。可一旦退潮取井中水泡茶、制豆腐,却是特别的清爽可口,别有风味。这口井还经常为出入船舶提供海上用水。井的北侧有一座“国安宫”,里面供奉着唐朝天宝十四年平定安史之乱而牺牲的张巡、许远、雷万春三位将军。
圭峰塔自清朝重建后,经战乱和“文革”的破坏,塔身伤痕累累。1998年5月,圭峰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经过广大会友的不懈努力,终于寻到遗失多年的葫芦塔刹。现在圭峰塔已修葺一新,在塔东峭坡新筑一道雉堞围墙,并在塔左右两侧建构两座凉亭,古塔新亭交相辉映,兼之海风涛声,豪情雅韵可尽揽。
有山有水,有庙有亭,有石有井,圭峰塔周围景色幽雅,站在塔侧,肖厝港和湄洲岛隐约在望,峰尾古城内外尽在眼底,美不胜收。正如前人赋诗所赞日:
皎月当空悬影梅。东风入塔潮音来。
神仙绝技留斯处,好为诗翁作舞台
二、家乡的景点-峰尾塔作文200字
我是个很恋家的人,我爱我的家乡,美丽的渔村,我在这里出生生活了二十几年,满满的记忆,大街小巷满满故事,有传奇般的爱情,有感天动地的故事,有迷人的古城风景,有特色的各种小吃…………太多太多了,我不知怎么形容,欢迎你的到来,亲身感受这个小城的美妙~
峰尾古城文化节,抬头一望“东南巨镇”,再进村口曾经的豪门古宅,一个时代的标志技术“福船”制造工艺,一条百年韵味的古街,从头走到尾,这里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恰逢〈圭峰塔之恋〉这座古镇的爱情电影试映…对,这里就是我的家!欢迎你的到来。
三、你知道峰尾的历史故事吗
峰尾镇位于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陆域面积1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随着福建炼一体化项目的启动,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东扩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峰尾镇现在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布于诚峰,诚平,郭厝3村.独具特色的圭峰文化,北管音乐和古船模制作技艺,是该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起崇武古城,遐迩闻名,而与其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泉港区峰尾古城,却鲜为人知。
峰尾本是个半岛,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规格较小。隆庆壬申年间,加筑环城,浚沟护城,兼容民居,东南西北设四大城门。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年雄伟的城墙被国民党政府拆毁,只剩下四大城门依稀可辨,加之后来经济实在困难的小学也拆城基建校舍,最终导致整个城墙几乎荡然无存。
古城经过一系列的人工摧毁和风雨侵蚀,如今峰城已“无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的经济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
当时日本对我国沿海进行全面封锁,以海为生的沿海地区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落后,而峰尾渔民却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180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300至160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那时峰尾就设有“海关”。
海运贸易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的渔民、农民入股,还吸引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商人前来参股、托运,在城内开设行店、餐馆、茶庄,小小的峰尾城内就有23家商行,另有布店、药铺、酒家、茶馆等60多家行店。著名的“沈家门兴”、“台湾兴”商船闻名海内外,引得众多商贾前来贸易、参股或自设行店,峰尾城内商阜云集,栈铺林立,舟来车往,络绎不绝。夜里管弦弹唱,通宵达旦,留声机响个不停,且不时上演莆仙戏,一时人山人海、热闹繁华,宛若不夜城,有“小上海”之称,周边客商来峰尾贸易时吃住可免费,足见当时峰尾经济之繁荣,也是当时的奇迹。
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在这片古城上,沿海大通道穿城而过,一座新的石化港口新城正在海边崛起。
冬日的午后,笔者随着熟知这里历史的刘宗鼎老先生踏上清幽、狭长的古街,浮躁的心绪立即在古老静谧的氛围中沉淀下来,听着刘老先生侃侃道来,看着青石铺就的古巷、残瓦朽木的古屋、青苔斑驳的商铺以及深幽冰凉的百年古井,遥想着悠远年代的那一副繁荣富庶的惠北渔民市井风情图,不由感慨万千。
古街两边如今住着上百户人家,许多人还以渔业为生计,驾着木帆船讨海。斜阳下,闲适的老人坐闲倚门前,任冬日的阳光打在身上,打发一段悠闲的时光,曾经的浮华已经如过眼云烟,褪色成一段平淡的日子,在门口慢慢流淌。
岁月如诗,往事如歌,漫步在曾令峰尾人民引以为豪的古城道上,遥想当年的繁华,无限感叹被清风拉长。随着炼化一体化的启动,未来10年内,国家将注入1000亿元资金,把这里建成我国六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和四大国际货运中转站之一,古城将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矗立在海峡西岸,再领风骚数百年。
四、泉港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一、笔架山
笔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752.3米。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这里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笔架仙公寺传说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
二、樟脚古民居
从324国道泉港区段朝阳公路往里走三四公里,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即到涂岭镇樟脚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即年,距今已有207年的历史。
樟脚村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是一座五彩的石头村庄。据说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尽收眼底:一堵堵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
三、下炉“玉笏朝天”
进入泉港境内的涂岭下炉,举目可见一块突兀的菇形顽石,此石乃闻名海内外的“玉笏朝天”。玉笏朝天为泉港的标志。天然巨石因几千年海浪的侵蚀形成,是海峡对面台湾野柳的“女王头像”的双胞胎,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四、前黄土楼
在前黄镇前黄村的西南面,有个村落名叫土楼,村名取之一座雄伟奇特的古民居大楼。这座大楼俗称“土楼”,又名“定楼”、“黄素石楼”,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五、虎岩寺“伏虎胜境”
从福厦公路涂岭车站东南行约五华里,有位于昆仑山南的伏虎岩,俗称虎岩山,山腰有虎岩寺。在群山环抱中,古刹亭台,峭岩怪石,清泉幽洞,古木修篁,伏虎岩四时胜景迷人——它冬时翠色不褪,夏日暑热尽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