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呵护的民间艺术
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
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能表演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呵欠、抓痒、搔首、舔毛、蛰伏、依偎、跳跃、奔窜、上柱、下地、钻穴、出洞、登山、跳涧、越岭、飞腾、回旋、翻滚、喘气、颤栗、怒吼、咆哮等动态,光是表现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争球、抢球、抱球、抛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如果你看过去年冬天那期播出的传承者时,你一定会被他们的精湛技艺表演所折服。
内画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马头琴
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听到最最多还是那首《 赛马 》,辽阔的草原,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最喜欢的是还是叶问跟李小龙,李小龙的寸拳,截拳道,所向披靡,将功夫的境界发挥的极致!
高杆船技
起源于明末清初, 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表演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的蚕花水会,在桐乡清河村双庙渚、南松村富墩桥和含山等附近水面上表演。 高杆船由2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船面铺满木板; “杆”是一支较长的带梢毛竹,以石臼为杆基, 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竖立。 表演时利用人的重力、毛竹天然的柔性与韧性, 使毛竹的上端自然弯曲90度与水面平行,形成类似于单杠的表演区域。 平伸出的毛竹又巧妙地将演出者的落地点引出船体而置身于水面之上, 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安全保障。
阮
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音响富于特色。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在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为她做了一件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古代称之为“秦琵琶”。长期以来,阮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与形式,近几十年来,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的很快,有高音阮、中音阮、低音阮等多个声部,而自成一族乐器。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阮上张四条琴弦。在这族乐器中,按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侗族大歌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首饰龙
诞生在温州的乐清等地,决不是偶然的,首先,温州地处东南海滨,历代渔民靠海捕鱼为生。鱼船是渔民的生命,离开了船,渔民就没有一切,正因为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他们对鱼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创造出这种特殊的龙灯,这正是海洋文化特征在民间灯采中的具体反映。其次,它和当地的工艺美术密切相关,名闻全国的乐清细纹刻纸,据说和龙灯上的“龙船花”有着血缘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并逐渐使剪纸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后成为一门独立的有区域特色的艺术。龙船灯,不仅仅是元宵节的绝妙灯彩,更是一件无比精巧的艺术品。首饰龙灯,作为明代的传统灯采,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是温州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吴越地区灯采的代表作,在全国也算一绝。
古彩戏法
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自南宋以来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变戏法都遵循传统,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须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艺人讲究“八字真言”,称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后台做准备工作用捆起、绑好、埋藏、掖夹;前后使活时用撕烂、携带、摘下、解开。
这就是中国的魔术,真的是叹为观止。中国古彩戏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戏法演员大都身穿着长袍,道具如鱼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带在身上;表演内容按照中国汉族民俗,大都有庆贺吉祥之意,例如;吉庆有余,瓶升三戟(谐音平升三级)。
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雅库特系,其中的一个小部落,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
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空气新鲜,野味十足,当地人半当真的说"这地方绝对没有污染,连苍蝇、蚊子都是绿色食品"。
稷山高台花鼓
山西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鼓乐舞蹈,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汉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古代河东地区传统的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在山西运城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看到那么多孩子用心卖力欢乐的在表演,真的感动到哭,这种 群体艺术 代表的才是世世代代的老百姓热爱生活的表现。
提线木偶
被赞誉为“ 让木偶活起来 ”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 “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此戏目前在福建地区仍然很兴盛! 福建泉州 的提线木偶都保留得较为完好。
川北大木偶
川北木偶戏,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家传艺术,流行于四川一带,风格细腻,富于神韵,技艺非凡,倍受世人数目。
广东醒狮
醒狮在中国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有南狮和北狮之分,风格特点各有不同,南狮头上扎有一直角,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又被称为醒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醒狮文化被广大华侨带到了世界各地。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霹雳布袋戏
霹雳布袋戏已摆脱传统”印象“的表现手法,而以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分类似的“写实式”、“社会化”表现。这种形式使得角色分类由原本的基本分类越分越多,终至今日模糊的情况。我们更可以发现:霹雳布袋戏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弱点的真实情况,也纳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紧密思维之中。因此,布袋戏角色在每个木偶的作为上或多或少产生了可批评点,一个角色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对某一个角色,有人可能会直接切入观察,有人可能会横向剖析角色,将一个角色担纲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现实一般的情、缘、恩、愁,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类似,故霹雳布袋戏能引人入胜也往往在於此。
以剧集的发展带出故事主线情节然后发展出新角色,用特定角色的视角呈现出完整的故事脉络,剧情上重点人物交叉剧情把主线剧情连接得连贯、通顺起来。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系列都能独立成章但是又相互呼应,原本剧情延伸自金光布袋戏云州大儒侠,但已完全脱出原有架构,主要以权谋斗智、人性刻画等方面逐渐成为重点,天马行空的时空设定、故事发展形成了霹雳的一大特色。
二、山西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民间艺术:
1、蒲剧
蒲剧因兴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运城永济),故称蒲州梆子、“乱弹”等,流布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地区。其特点是“满口疾呼很奔放,河曲野啸起回浪,生旦净丑有区别,悲壮激越音流畅”。在蒲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如临猗人郭宝臣(1856—1918),世人赞其“声满天地”“无字不响”,有“慷慨悲壮之雄风”。
2、晋剧
晋剧产生并活跃于山西中部地区,人称“中路梆子”,也称“山西梆子”。晋剧是蒲剧北上后吸收了中部地区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等艺术形式的腔调和打击乐等表演元素而形成的,在语音、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良,变成了既高亢激越又清新委婉的风格。清中后期,晋商的发展壮大使晋剧沿着商路向外发展,在蒙冀陕甘宁青等地均有广泛的传播。
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动于山西北部地区而得名,省内称“北路戏”或“上路调”。早期的北路梆子和晋剧一样,是蒲剧北上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融合起来发展形成的新剧种,舒展刚健的风格是其特色。北路梆子形成时间约在明末,流布于晋北、内蒙古以及河北张家口、蔚县等地。清咸丰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时期,班社众多,名家辈出。
4、民间社火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5、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十八般武艺引人入胜,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
三、山西省目前的武术有哪几派
很多最大的属三家!平遥的王家,祁县的戴家,文水的左家!左家的腿,王家的枪,戴家的拳!三家是山西最大的三派!只因后人不会宣扬,所以只有戴家被听说。左家是铁腿功,王家是什么枪来着(⊙﹏⊙b汗,我忘了)戴家是形意拳。都是很厉害。具体故事,加我qq我可以给你具体写出来,我是左家拳传人!
四、山西传统民间艺术 高跷的来历及特色
高跷的来历及特色: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 );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 )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传承演变: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
垣曲县境内的胡村一带,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这个县的高跷,难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绛县境内的柏壁村和交口县的双池镇的“扑蝴蝶”,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性很浓。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 稷山县和右玉县的“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在乐曲锣鼓声中边舞边前进。
夏县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只跷,四人共绑五只跷的“连腿高跷”,进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难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县境内的高跷,边扭秧歌步,边变换队形,然后进行评说和演唱,叫做“高跷秧歌”。在隰县的干家庄,还有在跷腿衔接处拴上个小铃挡的“响铃高跷”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五、山西省阳寿县的民间艺术是什么?
寿阳大竹马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多种戏剧中的武打人物。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具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解放后,多由当地人在元宵节进城街头表演。[8]
寿阳耍叉
寿阳耍叉就是在武术活动中诞生的一种民间杂技表演形式。表演者十至五十人,赤背赤膊上下滚动着铁叉,时而铁叉离体翻腾空中,铁叉的铁环不时发出阵阵响声,围观者拍手叫好。还有一种小铁叉,长仅二尺,它较大铁叉易于掌握,它由两手持两根尺余短棍,上下翻动,甚是别致。据老艺人赵何林回忆,耍叉的表演套路古代有50多种,能够回忆起来的有30多种。套路有:插花盖顶、二郎担山、海底捞鱼、凤凰展翅、金钩钓鱼、金鸡劈马、单双膀花、金丝缠蔓、蛇心背剑、金鸡串瓣,还有歪大瓮、打把儿、掏麻雀、高飞叉等等。[9]
寿阳背棍
寿阳背棍产生于明代,传入寿阳在明末清初,主要在平头、太安驿一带盛行,尤以太安驿背棍表演精湛,所以在当地也叫太安驿背棍。吸取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之优点,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背棍要挑选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妆打扮后,绑在铁棍上端,下端绑在强壮男子背上的。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据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戏剧故事及人物,配合锣鼓点,迈出各种舞蹈步伐,使孩童摇摆表演。[10]
寿阳评说
“寿阳评说”是流传于寿阳以及周边,近乎说书或道古一类民间街头的说书形式,是类似快板、民谣的民间口头文学,一般是韵白故事,真人真事,合辙押韵,以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寿阳评说”是已故山西省民间艺术家、寿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林元主创而后传承的曲艺形式。
六、武当武术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姬际可所创,传曹继武,曹继武又传山西戴龙邦和河南马学礼,由此形意拳分化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的形意拳,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戴龙邦又传李洛能,李洛能在河北山西广收门徒,使形意拳得到大发展,这一时期其中代表人物是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山西的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的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这八大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所以形意以善打闻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谚语。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练功不练拳。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神拳李洛能超形意拳一步杀改二步,一拳将一武士击飞又将其接住,后有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创形意拳后,形意拳得到不断的发展。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薛颠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形意拳与古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太极、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与少林 太极 八卦 并称为我国武术四大名拳。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