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色?
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住吊脚楼能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在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山地,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的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也更各具特色。如侗族吊脚楼结构严谨,有的高达五六层,但却不使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和,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二、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是怎么样的关系
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风荷载、地基土质情况、地下水位、降雨量和是否处在地震带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筑基础和整体结构就要有不同的应对,特别是级别的高低要求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居住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因为气候变化较大,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有很大作用。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哈尼族,居住的是蘑菇房,传说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要是与环境有关系的就是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与环境有关的是土掌房,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我认为与当地环境无多大关系。 藏族碉房,藏族应处高寒地区,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另外一种是帐房,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因生活的流动性,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回族 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杂居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居住形式也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势和习惯有关系,所以回族民居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外,有些方面也与当地民居有相似之处。如在内地或平坦地带的回族居住的是平房和楼房;在黄土高原上的居住的是窑洞;在云南一些地方还有竹楼等。不太好说,你参考这个网址吧 白族,无太大关系,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洱海附近的白族建筑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蒙古族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最后一个了,壮族,我觉着无多大关系,但是说说吧,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希望有用
四、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众多因素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云南的诸如地貌、河流、气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地形环境几乎是云南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分布 地理环境因素
一 云南民族分布概况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1995年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92万人(1999年)。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见证了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个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傣族等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时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 、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独立发展,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二 云南民族分布与地理条件因素
对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产生巨大影响的地理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条件等等。本文仅从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来加以分析。
2.1 地形条件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如:其中有10个民族——回族、白族、纳西族、 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区,共计约450万人口;而分布于低山地区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约500万人口;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有苗族、僳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约400万。由此看来,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满着云南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的气息。
云南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整个云南省坐落在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区。高大的山系、崎岖的山路以及纵横交织的河流,将云南省划分成众多的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如横断山区即三江并流地区,高大的山系纵贯南北,横断东西,交通不便,这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带的居民处在一个相对隔离的“世外桃源”中。历史上这一带经济落后,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各部落之间经济联系处于割裂状态,进而限制了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导致了各族群在独立的空间中发展,进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由于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所以其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又如: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坝区。过去以竹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现已有砖木、砖混结构。他们的生产分工与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女人从事采集、纺织、做家务活等工作;男子则从事狩猎、渔业等农活。现在还产生了“瓦刷”(雇工)耕作的形式,以应付季节性很强的农活。血缘氏族是构成村寨的主要核心。
由于受地形条件因素的限制,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流行着原始的、古老的民族风俗。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怒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方式一代代的继承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的原始方式来作记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形条件因素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过去各民族之间的因地形条件而导致的地理空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也被逐步打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民逐渐走出大山,走出河谷,奔向祖国各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同时各少数民族的独立的民族文化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遗失。
2.2 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分布除了与特定的地形条件因素有关联外,也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温暖湿润的河谷地区与高寒的高山高原地区的常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与文化,滇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原上气候较温凉的地区也常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民族文化。而云南又是一个多高原、山地分布的地区。尤其是在三江并流地区,崇山峻岭、河谷纵深,山地气候垂直地理分异较为明显,因而在这一地区河谷、山腰、山顶等各部位分布有众多民族,且各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滇南地区气候类型为终年炎热、夏季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便应用着相应的抗热、防潮等措施以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显示的湿热的气候环境。如云南独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热带地区,这使得其与云南北部高寒区的民族文化有得巨大差异。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家竹楼”就分布在这些坝区里。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因为这些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起着通风透气、隔湿隔热的作用。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而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西双版纳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使得气候因素对民族分布的影响日益减弱。这也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具有了相互交错分布条件。
三 云南民族当代分布情况及发展预测
各种地理条件因素对云南各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产生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进而使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人们逐渐走出去,到其他地区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民族的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云南各少数民族昔日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步演变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分布格局。
现代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但是,这同时又导致各族人民的文化的独立性逐渐丧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趋于一致,这也对我国多样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各族人民在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胜利果实的同时还必须得担负起传承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不容遗弃。这将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在此,我们得学习学习日本在发展现代化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