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忻州社火干什么的?
忻州社火是春节期间忻州一带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忻州社火有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他始于明代,属于广场表演的哑剧,如同戏剧一样,要画脸谱,披铠甲,戴头盔,背靠旗,手执刀枪,通过布阵对打,作架势等表演,再现古战场作战场面。
忻州社火的起源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信仰,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产物,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二、山西省忻州市宁武订婚彩礼多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山西一带婚姻要经过订亲、纳聘、探话、娶亲、回门五个程序。有的地方则要经过问名、纳踩、纳吉、纳正、婚期、迎亲六个程序,即所谓“六礼告成”。订婚后还有一种“西瓜月饼吃三年”之俗,即每年的七月十五,男女双方要互送面人。每个面人约2.5公斤重,共送三年。
每年的八月十五,男方用食盒给女方送上好的大西瓜四个、月饼一塔(垒成塔形的大小月饼若干),也送三年。到娶亲时男方还要送给女方油炸糕80个。河曲、保德一带,结婚这天要吃油糕,菜是浇头,即素菜上浇一点肉汤。家境好一点的吃三圆盘:一盘猪肉,一盘羊肉,一盘鸡肉,谓之“下三圆”。有的人家以顺六碗为主。有人家有八碗八碟子、九围碟、九碗十三花之席。
入席座次也有严格规定,坐首席者为娘舅,陪新亲。左为上,右为下,依次一左一右顺序安排。坐好后,新亲娘舅先开拳,别人方可饮酒进餐。酒过三巡,菜肴上齐后,新娘新郎执壶把盏,逐一敬酒劝饭。繁峙县一带,饭菜要上三道,接连不断,第一道是茶饼,第二道是炒菜蒸馍,第三道是炒菜油糕,其间有鼓乐(现今是录音机)助兴,猜拳行令,尽欢而散。近年来,宴毕后另备宵夜,专请新亲娘舅。
宁武、河曲等地,新娘新郎回门,娘家要设宴招待,要给新郎吃下马饺子。小舅子、小姨子要捉弄姐夫,往往在饺子里加辣椒、花椒、醋等,谓之“耍新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