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家族

胡姓的由来 胡姓:以谥为氏 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关于胡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说法均与陈地有关:一是以陈胡公谥号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有胡国,子爵,其地在陈国附近,是附庸于陈国的一个小国。 古代姓氏学著作认为,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我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 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闵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相传二十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 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

衡阳县金兰镇的历史

金兰镇位于衡阳县城以西35公里,乃衡阳西大门。东邻大安、库宗乡;南毗井头镇,西与邵东县水东江乡交界,北接曲兰乡、双峰县花门镇。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水田39254亩,旱土5694亩,水面10650亩,林地111438亩,森林覆盖36%。辖5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727个组,21277户,总人口70057人。乃衡阳县第二大乡镇。金兰寺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办公室地址:金兰寺聚峰路15号。

金兰镇山川秀美。北亘古城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东屹聚湖峰,聚衡岳之精华,集蒸湘之灵秀,风景秀丽,素有蒸西名山之美誉,山上苍松翠竹,奇花异草,美不胜收,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叹为观止。南面为城坪冲山脉,山峰众多,山势挺拔,大山山头连绵不断。中型水库--城平水库建于冲口,大坝雄伟壮观,巧夺天工。库区内,山青水秀,环境清幽。炎日盛夏,返舟库面,徜洋于青山碧水之间,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真乃旅游避署之佳境。全镇东、北、财三面高,西、中部低,蒸水河由西向东蜿蜒流经全境。前人有“金兰八景”名句:“云山烟雨实堪夸,聚湖风水锦绣华,紫云洞内诗千首,白竹湾头酒百家,石马潭前龙现爪,城坪雪岭鸟喧哗,细望甘溪流润远,十里夜放石榴花。”

金兰镇历史名人众多,近代史专家谢冰,清西湖总督常大淳,伪三军司令员刘国运以及当代的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刘国玉及专家周文韬、常家宝、曾骥才等皆诞生于此。

金兰镇矿产丰富。已开发石灰石、铁矿、金矿等。境内盛产稻谷、鲜鱼,素称“鱼米之乡”,竹木建材质优价廉,“檀桥板栗,全国有名,香茶、柑桔等名闻遐迩。

金兰镇交通便利,新老S315线贯彻全境,规划中的衡邵高速及双峰至祁东的S320二级公路将交汇于金兰,并即将动工,通村公路四通八达。

金兰镇基层设施齐全,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国家二级干级通讯站一个,移动通讯站发放塔4个,电视差转达台2个,有线电视台一个,学校50所,其中中学5所,(金兰中学被定为全省示范中学),中心小学1所,完小4所,村小40所,镇卫生院1家,卫生分院5家。水利设施配套,有水库6座。城镇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城镇功能齐全,3千平方米的集贸市场位于镇中心,另有工业品市场,家具市场等专业市场。

金兰镇民营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有规模工业企业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6家。主要产品有衡阳铜线厂生产的衡雁牌电线和衡阳友谊电线电缆石厂生产的飞达牌电线,并通过了国家3C认证,产品质量优良,性能可靠。另外还有衡阳振华木板厂生产的刨花板系列,产品畅销长沙、武汉等各大城市。

金兰镇党委、政府热烈欢迎国际国内各企业家、老板到金兰投资办厂兴业,我们的承诺是:只要来金兰,一切好商量。我们的工作准则是:一切为了客户,全方位服务于客户,最大限度让利于客户。

谢彬的人物生平

谢彬,号晓钟,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群益村人。出身贫寒,八岁入私塾启蒙,喜读王船山《遗著》,毕生著述达30余种,近千万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

1887年,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金兰寺(今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自小受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影响,逐步树立救国救民的大志。谢彬先后毕业于清泉县(今衡南县)高等小学堂和衡州府中学堂。

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加了刘道一、黎尚雯等在衡山组织的武装暴动。以后,写文著书宣传民族大义,痛斥清廷丧权辱国、残酷压迫人民的罪行。

武昌起义时,与衡阳同盟会员积极响应,参加游行示威,同前来镇压的军警进行英勇搏斗,手臂负伤仍战斗到底 。

1912年,由湘省府遴选,资送留美,因袁世凯窃权突变,遂改东渡东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献身革命,意志犹决,常撰文捍卫共和,反帝讨袁。

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为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捍卫共和、反对帝制写了许多文章,甚为孙中山所赏识。

1916年,学成归国,与革命党人林烈敷等参与广东、湖南的护国战争 。事后,奉孙中山之命,以财政部特派员身份前往新疆考察。写成《新疆游记》,是民国以来较早介绍西北边疆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名胜险要的专著,并提出开发大西北,巩固国防等许多有益的建议,孙中山为该书作序 。

1919年,在上海主编《民心周报》、《醒狮周报》。

1920年,任中华书局特约编辑,任教于大夏大学。

1921年,回到衡阳,讲学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

1923年,谢彬应孙中山之召,在广州大本营任经济顾问。

1924年,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事政治运动和著作。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中将参谋部参谋长,授中将衔。 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和湖南省政府秘书长。

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主要精力著书立说。

抗日战争前夕,受聘于湖南大学,任经济系教授、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协助唐生智守卫金陵。

日本投降后,辞教育部长而出任衡阳船山中学校长 。

1947年,任衡阳船山中学校长。

1948年9月,谢彬因长期潜心学术研究,积劳成疾,病逝于衡阳市故居,葬雨母山乡群益村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