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陵剪纸”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这是为什么呢?

山西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纸行业的至尊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堪称剪纸艺苑一奇葩。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

寻根发脉,上溯历史,周成王剪桐封虞就是发生在三晋大地上最美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的剪裁艺术品。这一历史故事说明剪纸的起源在初唐在山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代形成了广灵剪纸,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一直流传至今。

起初,当地剪纸的主要材料是麻纸,后来用生宣,工具是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数把刻刀,一次可以刻出30至50张同样图案的作品。

据资料记载,在民国年间,当地从事剪纸的人员数量增多,光焦山就有20多家,每年一进腊月,剪纸艺人就糊上亮子(幌子),在临时做的两扇轻便窗子上,把自己所刻制好的窗花分类贴在窗纸上,到集市上叫卖。

如今,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 "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

二、广灵县的剪纸特色是怎样的?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东北门户。广灵县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强,生动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

广灵县剪纸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

三、广灵有什么名胜古迹?

广灵县西汉称平舒县,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置广陵县,金改现名,现辖2镇、7乡、312个行政村,人口16.3万。

该县位于永定河上游,东与河北省蔚县相邻,北与河北阳原连接,西与浑源毗邻,南现灵丘接壤,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中川区海拔940—1500米,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375米。全长32公里的壶流河横贯全县。

广灵县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C,无霜期111—130天,降水量418毫米。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薯类、葵花等。名优特产“东方亮”小米,五香瓜籽、白麻、五香豆腐干、画眉驴等倍受人们青睐。民间剪纸更是驰名国内外。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煤、铁、磷、锰、大理石、石灰石等。旅游资源主要有著名的水神堂、号称小悬空寺的圣泉寺、汉长城遗址和明代石桥等。

近年来,广灵县围绕镁合金、水泥建材、白麻纸和绿色食品四大基地建设,着力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镁业、水泥、纸浆、民爆、电力、化肥、煤炭为主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环境建设有了新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壶省级森林公园、水神堂、汉白玉石林等旅游景区,同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治理环境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措施,民间资本不断向加工、生产领域转移,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优化了整个县域经济结构。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98亿元,财政总收入506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被评为全省11个经济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县(区)之一

四、广灵剪纸的简介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流传三千多年,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广灵剪纸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这是为什么呢?

山西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纸行业的至尊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堪称剪纸艺苑一奇葩。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

寻根发脉,上溯历史,周成王剪桐封虞就是发生在三晋大地上最美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的剪裁艺术品。这一历史故事说明剪纸的起源在初唐在山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代形成了广灵剪纸,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一直流传至今。

起初,当地剪纸的主要材料是麻纸,后来用生宣,工具是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数把刻刀,一次可以刻出30至50张同样图案的作品。据资料记载,在民国年间,当地从事剪纸的人员数量增多,光焦山就有20多家,每年一进腊月,剪纸艺人就糊上亮子(幌子),在临时做的两扇轻便窗子上,把自己所刻制好的窗花分类贴在窗纸上,到集市上叫卖。

如今,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 "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

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 (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先看预想的剪刻效果如何。经过一番认真修整,剪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术熟练,也可以不描墨图而直接在画稿上

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

在广灵剪纸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代传人张民锦、张仲晨兄弟二人功不可没,他们的艺术风格大胆夸张,含蓄幽默,刀法流畅,技艺纯熟,用色考究,画面艳丽,并做到了写真与写意的协调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今,以张会堂、张咏堂、张多堂为代表的又一代传人,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弘扬广灵剪纸之神韵。目前,广灵剪纸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生产广灵剪纸的4个乡镇、9个村、1200余农户为主体,兴办了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和大同市广灵剪纸技工学校,并在国内多个地区设立了展示厅和专营店,打造出一条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

2008年,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广灵剪纸入选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