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是什么啊?

西藏自然地理特征: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很高;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比较温暖西藏太阳辐射比较强,地表面有大面积冰川、草地,东南部由森林分布。

西藏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稀疏,是藏族人口集中分布区,信仰佛教;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工业发展比较缓慢;以公路交通为主,铁路交通和航空运输发展比较快。

青藏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1、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2、帐房

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民居装饰:

藏族是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着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西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置供案,敬奉佛祖。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西藏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在白色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中空为白色。

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装饰,以标识该地区信仰萨迦派。

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有何特点?

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存在多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景点。

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国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二、大昭寺

大昭寺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旧城八角街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

叶,现存建筑为11世纪以后陆续建成的。寺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分前庭、主殿和拉章(活佛公署)三部分。主殿居中,厅堂环绕。寺院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浑然一体。 [79]

三、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命名。初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从七世达赖喇嘛开始,历辈达赖喇嘛夏天都要从冬宫布达拉宫移居于此,在此处理政务。现已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整个公园由建筑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约36万平方米。

四、塔尔寺

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及溪水之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堤塔、过门塔等。整个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融会了汉藏两种庙宇的建筑传统。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的交通面貌有了改善,陆续实现“通汽车、通飞机和通火车”的目标:1954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1956年5月26日,北京至拉萨的航线试航成功;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为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青藏高原特色经济体现在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过程。

特色农牧业有高原牧业、种植业;特色工业有清洁能源地热、风能、水电等产业、优势矿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有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但高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