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甬剧的由来 特点 优秀曲目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二、宁波民间艺术3个

1、甬剧

甬剧,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

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

2、姚剧

姚剧,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姚剧是流行在余姚、慈溪、宁波、舟山、上虞、绍一带的戏曲剧种。它是在民间歌舞“马灯”、“旱船”、“采茶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初为近于说唱的“对子戏”,在余姚一带称作“灯戏”或“灯班”。由于姚剧语言通俗、流利清晰,唱腔近于口语,往往一、二十句唱词顺而歌,一气呵成,运腔自然,犹如鸟语,故有“鹦歌班”之称。

3、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省宁海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宁海平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宁波附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宁海平调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4、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俗称“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是浙江省地方传统曲艺之一。

四明南词是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代表曲目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

5、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是浙江宁波传统地方戏曲之一。

宁波走书曲调丰富多彩,伴奏独具特色。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且演唱简单,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用宁波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大红袍》《绿袍》《英列传》等。

三、介绍宁波的传统剧目“甬剧"(50到100字)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 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经典剧目有:《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亮眼哥》、《爱情十字架》、《老冤家》

四、宁波地方戏有哪些

宁波地方剧种有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甬昆(又称“宁昆”,为宁波昆曲的简称。1933年后,戏班相继解散,甬昆从此绝唱)等。

想知道相关的介绍,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我在这里复制出来也没多大意思。

五、什么是甬剧?

甬剧早期曾叫“串客”,也叫“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等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甬剧

六、请教一下,宁波特色的表演节目有哪些?除了一些戏曲和狮龙外~(高分酬谢)

跑马灯,是流传在宁波一带的民间特色表演形式。 有点类似荡湖船。但跑马灯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演出,时间也限于正月的头三、五天。跑马灯队伍有十余人,全都是男性,行当分工明确,跑马的是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其余则是二十出头的后生。那些孩子脸上都涂了厚厚的油彩,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跨着用竹子作骨架糊上纸的马。马头在前,马尾在后,双脚权当马蹄,模仿骑马动作,摇头摆尾,忽停忽跃,来回穿梭十分滑稽。在跑马时,旁边有乐队伴奏,有锣、鼓、钹、箫、二胡等。

【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小戏、曲调演变而来。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及宁波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曾一度改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

【宁海平调】宁海县地方剧种。始于明末清初。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其唱腔特点、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对白以宁海书面官话为主,吐词文雅。原均为男演员,50年代后始有男女合演。剧目有近百之多,内容以反对封建礼教、除暴安良为主。�

【四明南词】也称四明文书,属弹词类。主要流行于浙东地区,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一般以堂会形式进行演唱,弹唱时,多为三人一档,常用乐器以三弦、扬琴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词有词调、赋调、正赋、平湖、紧平湖等五种,俗称“五柱头”。�

【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大头和尚舞】在宁波市郊、鄞县广为流传,昔日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便以“太平会”名义,走村串户,恭贺新禧,消灾祈福。其表演是将纸制大头和尚变形面具套在头上,由两个分帖子的人领路挨家户分帖,口讲吉利话,待户主出钱后,便将贺年帖贴在门上,然后再表演舞蹈,动作机械、诙谐、滑稽,锣鼓节奏别具一格,充满欢乐气氛。�

【龙舞】宁波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宁波乡村许多地方辟有龙潭,农民历来有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常见于迎神赛会及各种庙会。宁波龙色彩丰富,形式多样,有布龙、绣花龙、双龙盘柱、打结龙、断尾巴龙、小人龙、草龙等,一般为9节、12节,多至18节、24节,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和庆祝集会组队表演,奉化条宅村龙舞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

【狮舞】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班,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狮子在中间狂舞、嬉打、咬打、抢灯,四周皆围观群众。�

【骨木嵌镶】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明代骨木嵌镶主要用于家具的雕饰。清乾隆年间,宁波的骨木嵌镶工艺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和精致的技艺名闻遐迩,被列为“贡品”。在制作方法上分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采用象牙、黄杨木、竹黄、腊石等作为图面纹饰的原料,锯成形后,嵌在木坯上。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图面纹饰平嵌入木坯后用刻刀勾线而成。嵌镶的构图有“丹青图”和“古体”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间的风俗画,后者形同汉画,其内容以表示吉祥、长寿、富贵为主题,以人物、博古、山水花鸟为题材,产品有床、几、椅、厨等。�

【朱金木雕】传统工艺。又称漆金木雕。在明清时期,工艺制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础上以朱砂色为底,贴金饰彩而成,显得金碧辉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料,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根据不同对象雕刻而成,题材多取于戏剧故事,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深厚。有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较粗犷。朱金木雕主要用于寺、庙、祠堂等建筑及木床、花轿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传统工艺。宁波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称始于商周。其做法是将金箔研成粉状,与大漆调合后或涂或填。漆器以木胎为主,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以朱红和黑色为漆器的基本色调。传统的制作方法有纹饰在透明的漆膜里面的沉花,纹饰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镶嵌等手法使纹饰出于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类,而浮花工艺为宁波漆器传统工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装饰以金为主,有描金、贴金、堆金、追金、开金、平金等手法,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图案等。�

【金银彩绣】又称"仿古彩",为传统宁绣中的精品。宁绣与湘绣、苏绣、京绣、粤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金银彩绣采用各色真丝织品为原料,在彩绣、平绣图案周围盘绣以金线和银线而成。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底色以深色为主,主要有深红、深蓝、墨绿、黛色、铁锈红、咖啡色等,制作工艺可分为网绣、包金绣、垫金绣三大类。题材有龙凤、花卉、佳禽等。主要用于绣衣、靠垫、台布、床罩、软包等生活用品。�

【宁波草席】古称明席(宁波古为明州),也称甬席(宁波简称甬),俗称"滑子"、"席子"。以盛产于宁波西乡黄古林一带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绿麻作经线编织而成。宁波草席质地精密,厚实挺括,刚劲有弹性,柔软光滑,能散热降温,收藏方便,经久耐用,铺垫、打包、挂门窗均可使用。�

【宁波草帽】宁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县、余姚农村不少妇女善编草帽,常作为家庭副业。以草编之乡慈溪长河乡编织的金丝草帽最优,轻若云,亮似雪,美观实用,经漂白染色、绣画、装饰,可与时装配套,既是遮阳实用品,又是装饰性工艺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丝、麦秆、维特克、咸草、席草、龙须草、黄草、鸡冠草、纸草、黄花菜叶、勒菲草等10余种,年总产2000余万顶,除席草帽500余万顶内销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国外根据流行服装设计帽型,配装饰后投入市场。�

【宁波竹编】宁波是竹编之乡,四明山盛产毛竹,历史上就用竹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的篮、箩、簟、筐、笼等。明、清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食篮皆竹编,现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数十家乡村办竹编厂,工人善用篾丝、篾片,巧妙地编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花盆套、花瓶、废纸篓等,既实用,又可观赏,畅销海外。�

【赛龙舟】为水乡的民间习俗。宁波的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旧时宁波城区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的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龙(船)首高昂,划船人服装与舟同色,一人立于舟前敲锣指挥,一声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烈,先到终点者为胜。�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宁波西乡、鄞县高桥镇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国有梁祝的坟墓9处,“读书处”5处,但梁山伯庙仅宁波一处。�

【八月十六中秋节】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宁波菜肴】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海鲜名闻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轻形式,重实味,鲜咸相兼,美味可口,宁波人昵称“下饭”。烹饪制作大都采取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宁波十大名菜为冰糖甲鱼、剔骨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苔菜拖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彩熘全黄鱼、炒鳝背。尤以冰糖甲鱼、锅烧河鳗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

【邱隘咸菜】宁波特产。盛产于鄞县东乡邱隘镇,用雪里蕻菜腌制。雪里蕻菜冬种春收,腌制依据放盐多少来错开上市季节。邱隘咸菜色泽黄亮,有香、嫩、鲜、微酸特点,能生津开胃,可炒、煮、烤、炖、蒸、生拌、配菜肴、做汤料、做馅子。做配料可解鱼腥,除油腻,"咸菜黄鱼"为宁波名菜,俗话"三天不吃咸菜汤,两腿感到酸汪汪"。邱隘咸菜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装食品厂改进咸菜生产卫生设备与保鲜贮存,使其畅销国内外。�

【宁波猪油汤团】宁波人过春节,有吃猪油汤团习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汤团,汤团圆圆,象征团圆。宁波汤团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馅,油烫香甜,自成特色。宁波市区开设有“宁波汤团店”和“缸鸭狗”汤团店,近年来还出口冰冻宁波猪油汤团到港澳及欧洲各地。宁波汤团�

【溪口千层饼】宁波特产。制作配料严格,选白净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麦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温度要适中,酥而不焦,每饼27层。松脆异常,咸中带甜,满齿清香。

【余姚杨梅】宁波特产。肉质细软,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玛瑙。有白种、粉红种、红种、乌种四大类,以乌种的荸荠种为最佳,因其成熟时呈紫黑色,似荸荠而名之。杨梅时节较短,初夏红种的早大种先熟,白种水晶杨梅最迟上市,俗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杨梅形状可爱,汁液鲜洁可口,味甜如蜜,作为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加工后有蜜饯杨梅干、杨梅饮料、杨梅酱、糖水杨梅等,杨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杨梅烧酒是消暑佳品。余姚杨梅为国家农业部“七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名、特、优、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杨梅重要产地。�

【浙贝母】宁波特产。是贝母的一种,因产于浙江,故名“浙贝”,又称大贝。原产象山,是宁波市鄞县著名经济特产和贵重中药材,亦称"象贝",为“浙八味”之一。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上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炎、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痔痈节肿毒等功效。鄞县樟村一带盛产,下半年种下,次年5月收获,鄞县鄞江桥产量占全浙江省的70%,被称为“浙贝之乡”。

吃露天米饭

二月初二日,旧时女子相聚携米和炊具去郊外,搭起镬灶烧饭,还去偷割农家田园的菜煮羹,俗称“二月二吃露天米饭”,谓吃后人会聪明,乡间称吃“天野羹”。在未吃前,先盛一些饭放在或抛在屋瓦上,让麻雀吃,叫麻雀捎信给百花娘子,祈求灵聪。

包红指甲

七月,凤仙花(宁波称“满堂红”)盛开,少女捣花汁以染无名指及小指,后发展为十指全染,谓之“包红指甲”。包法,用满堂红花掺和少许明矾捣烂,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裹指甲,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亦有以白花包者则成玉白色。其色短期洗涤不去,日久渐退,故引人喜欢。俗传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如能延至次年正月初一不退色,能使老人看后眼睛不会昏花,更是讲得神乎其神。

做年糕

进入十二月后各家做年糕和米鬼,早者十一月下旬即已开始。乡间挨户排好日子,除请年糕师傅(农民)外,多互相帮忙。做法有磨燥粉、磨水粉两种。宁波年糕柔滑细腻,久浸不糊,昔以梁湖米年糕、水底清年糕著称,今以慈城年糕较佳。年糕,谢年时必供,吃年夜饭必食。《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送年送灶事才了,又把门神贴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