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县城的特色表演有哪些?
福安“畲族歌会:
畲歌同《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似,“已知畲歌的发生时间,是4000年前畲族最早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
福安“奶娘踩罡”:
本项目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由中国传统宗教道教闾山派教职人员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具传承方式极隐蔽。现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海峡两岸共同信奉的道教女神,顺天圣母陈靖姑自幼行善,为匡扶正义赴闾山学法至二十四时为解闽地生灵于大旱毅然献身的故事。
福安“平讲戏”:
“平讲戏”是闽东人民智慧的结晶,地地道道的地方剧种,系闽剧之前身,流行于闽东语系区。唱腔多吸收当地民歌俚曲、道腔释乐,乐队仅用“刀鞘板”“鱼鼓”配合锣鼓打出节奏,演奏用毛胡、楠竹双清、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
唱腔带有海盐腔声调和南戏柔曼温婉乡音,又吸收了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特点。2014年,平讲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又称抽狮,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霍童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6年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霍童线狮应邀参加了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欢欢喜喜过大年》、新加坡2014妆艺大游行及国内诸多省份的展演等,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故其有着“中华一绝”的美誉。
屏南“四平戏”:
屏南四平戏作为古代戏曲声腔——四平腔发展形成的地方剧种,历经五百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剧目和声腔音乐,以及形式古朴的表演艺术,保存了独特而古老的剧种个性和风貌。
四平戏是以稍变弋阳的四平腔为主要基调,其乐队仅有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不用管弦乐器演奏托腔,演唱采用“一唱众和”的程式。
姚氏京剧提线木偶不同于普通福鼎提线木偶的地方有:唱腔,以皮黄取代乱弹腔;念白,京白、韵白为主,方言白为辅;行当,引入京剧行当;乐器,改用京剧乐器伴奏;剧目,改演京剧传统剧目并创演新编剧目,开创了木偶戏演连台本戏的先河。
其乐队分为文、武场。演员唱腔有西皮、二簧、反西皮、反二簧、吹腔等。
二、农村小县城的特色表演有哪些?
农村小县城的特色表演有:
1、社火
社火(She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2、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3、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4、吹唢呐
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民族交响乐团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5、打腰鼓
腰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被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三、民间的艺术活动有哪些?
1、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2、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
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3、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4、木偶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
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
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5、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活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活动,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艺术
四、小县城的特色表演有哪些?
1、二人转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2、马戏团
马戏团,是进行马戏表演的团体组织。它起源于非常血腥残酷的古罗马角斗士斗兽场。当时有“只有面包和马戏”才能使罗马人快乐的说法。
在英文里,马戏团叫做“Circus”,源自拉丁文“圆圈”的意思,指圆形露天竞技场。
3、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