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泉州标志性建筑,你最钟意哪个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城之一。更是唐朝时期四大口岸之一。那么在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最能代表 泉州文化 的标志性建筑有哪些呢?我找到的这些你又最钟意哪个?一起来看看吧!
泉州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泉州飞天迎宾:
1996年落成的泉州城雕“飞天迎宾”,是一个高25.8米,直径30米的立柱,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设计。柱体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铜像 ,或作捧物状,或手持“南音”乐器作吹奏状;柱体下有圆形水池和喷泉,四周花草环绕。城雕的柱体造型源自石笋,“妙音仙女”铜像源自开元寺大雄宝殿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 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闽南的民居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特色,再加上当地的环境就非常优美,因此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有些人对闽南民居特点非常感兴趣,想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闽南的民居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特色,再加上当地的环境就非常优美,因此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有些人对闽南民居特点非常感兴趣,想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这时可以看看以下的内容,了解各种闽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特色的建筑,包括土楼、番仔楼等等。
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
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1、土楼,方圆错落、大型居民结构的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 房屋 。福建土楼是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也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2、蚵壳厝,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式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的一种建筑形式。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外,还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因为非常坚固,而沿用至今。
3、番仔楼,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纽约的沃尔华斯大厦,这些世界鼎鼎有名的建筑,都微缩在了一栋楼里,你见过吗?在福建的福建漳州绍安县城里的天然楼,就融入了这些元素。“天然楼”建于1930年, 建筑面积 600多平方米,是仿 哥特式建筑 ,共四层楼高、17个房间,外形将中国传统风格与欧陆格调融为一体。如今,经历过抗日炮火的天然楼,还依然挺立在那里,墙体没有剥落、裂缝,地板砖完好如初,风采依旧。
以上就是关于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的相关介绍,其实闽南民居有多种多样的建筑特色,而且每一种建筑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保存价值特别高。而且闽南民居的特色建筑保留的相当不错,也能充分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相当多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
闽南有哪些特色的建筑 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
闽南建筑的特点非常突出,比如空间布局往往会与不同区域的民俗习惯结合,突出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居民会怎么利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出非常经典的造型,而且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闽南建筑的特点非常突出,比如空间布局往往会与不同区域的民俗习惯结合,突出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居民会怎么利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出非常经典的造型,而且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以下介绍的就是闽南有哪些特色的建筑以及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希望大家在看完这些内容之后有更多了解。
闽南有哪些特色的建筑
闽南特色的建筑相当丰富,比如红砖古厝,土堡,悬空寺等等,特色鲜明,历史悠久。
1、红砖古厝,红砖古厝是福建省四大民居之一。它分布于闽南、闽中的沿海县市,红砖红瓦,白色石基,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装饰,华丽古典,规模宏大,像极了皇宫和庙宇。其红砖居民群落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被誉为闽南传统建筑的标志。
2、悬空寺,永泰悬空寺,又称广岩寺,明宋时期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片岩,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阁楼。
3、土堡,福建大田的安良堡,传说是一个清代道士打造的建筑。该堡建于嘉庆年间,历时五年建成,这座防御性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土堡和其它土堡不同,进入厚重的堡门,迎面是两组面阔三间的上下堂屋,沿大门左右墙体是用大块毛石切筑的阶梯,拾阶而上是通上堡顶处左右两条阶梯的梯道,这与以往所见到平行跑马楼完全不同,站在中轴线的厅屋放眼望出去,三面景致尽收眼底。
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土楼在泉州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份,沿海县份个别地方也有。除土楼外,泉州还有木楼、竹楼、吊脚楼等建筑型制,主要分布在永春、德化等竹木资源丰富的地方。
泉州土楼基本上兴建于清代,在其建筑外观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封闭性和防卫性,尤其是后者。不少土楼都有瞭望台、射击孔,墙壁和大门都很厚实,不但要封铁皮,还要在门上方安置 水槽 ,以防火攻。这使人联想到土楼民居形成时期的战乱频繁、土匪出没的历史背景。而在土楼的内部结构方面,则又使人感受到一种囿于封闭圈里的相对开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隐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户小 住宅 。土楼居民的集体意识比较强烈,风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难,一旦发生战事,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战斗的集体。
以上的内容就是闽南有哪些特色的建筑以及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不少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不知道这些建筑的特征,也不了解到底哪些建筑比较有魅力。看完以上的介绍之后,相信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也能感叹闽南建筑文化的魅力,对将来的建筑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