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朔州是不是有个平鲁县?反正是个县城,谁能给我介绍一下那里,我真的想要了解,谢谢

区域概况

原名平鲁县,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朔州市为山西省地级市时,改县为朔州所辖区。朔州市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2′至112°41′,北纬39°21′至39°58′。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毗邻,南连朔城区,东接山阴县,东北邻右玉县。疆域基本呈正三角形,南北长69.5公里,东西宽67.9公里,总面积231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本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5.5℃。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井坪镇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北距呼和浩特市160公里,南距省府太原270公里,东距煤都大同市138公里,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高岭土、石墨、石灰石等40余种。其中煤、高岭土、石灰石等蕴藏量大,开采价值高。煤储量达130亿吨,主要有4号、9号、11号煤层可采,地质构造简单,贮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是良好的动力用煤,驰名中外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本区境内。高岭土总储量13亿吨,其中高岭岩勘探储量272.5万吨,可采储量140万吨,厚度为2米,据专家论证,这样大范围可供单独开采的高岭岩矿体,在我省属首次发现。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部分超过美国完全煅烧质量标准,具有特殊的经济开发价值。除煤、石灰石外,其它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经济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国内外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农产品主要有集营养、保健、食疗、益智为一体的名特优小杂粮,倍受市场青睐,久享盛誉,被确定为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区(县)。尤其是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豌豆、马铃薯淀粉含量极高,为良好的制粉原料,油料以葫麻为主,味香色亮,久存不腐,亚油酸含量极高,为我国食用油之冠。

交通通讯

109国道纵贯南北,与山西大动脉大运公路相接;引黄入晋万家寨专线横穿东西,元(元子河)芦(芦家窑)、安(安太堡)木(木瓜界)两条铁路专线与北同蒲线接轨,“纵横四主干,网络连支线,出境六大口,全区大回环”的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邮电通讯实现了程控化,开通了1.3万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电力网络覆盖全区,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5座,高压配电线路1200多公里,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神头电厂距区政府驻地30公里。

农业

土地资源广阔是本区的自然优势,人均土地26亩,农村人均耕地7亩。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农作物中的莜麦、山药、葫麻、荞麦、大豆、豌豆、谷子等颗粒饱满品质优良。产量丰富,是开办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的理想原料。全区共有土地349万亩,其中耕地121.7万亩,宜林地80万亩,牧坡84万亩。近年来,认真实施了“三种”(种子、种畜、种苗)工程,推进马铃薯、葫麻、养羊三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区山药、葫麻种植面积都稳定在21万亩以上,产量占到全区粮食总产的40%以上,羊饲养量在38万只以上,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550元左右。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初具规模。

工业

近年来,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围绕煤炭资源的延伸,转化和增值,在改造传统产业上做文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集中精力实施五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高岭土公司精选厂,现已形成2万吨“双90”涂料级生产能力;计划投资1.8亿元进行二期扩建工程,引进美国7万吨立式煅烧窑,到2004年达到10万吨生产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硬质高岭土生产基地;总投资4010万元的芦西选煤厂,年入选原煤45万吨,经过资产重组,目前已进入正常生产运行。总投资9350万元的多孔硝铵三期工程,年生产能力可达到5万吨,这一项目已列入山西省“双高一优”调产项目;总投资5.1亿的矸石发电厂,首期建设2*5万千瓦机组。目前,《合资意向书》和《项目建议书》都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民营经济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投资280万元的鑫平煤气、投资1620万元的翼翔新材料、投资3000万元的向阳皮革、投资400万元的硝酸钾、硝酸钠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在平鲁安家落户,据2001年统计显示,近年来该区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新增258家,累计达到1162家。每年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占到全区财政总收入的20.6%,贡献份额明显增加。

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地上工业初具规模,高岭土精加工前景看好。行业涉及机械,化工、建材、陶瓷、酿造、电子、皮革、食品加工等20多类。一些功能齐、全技术新颖的工业产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近年来,平鲁调整制定了“四一三四”经济发展战略;四个基地枣名优小宗粮豆,商品基地,油料商品基地、肉蛋皮毛商品基地、水保用材料基地;一个支柱——煤炭;三个重点——化工、建材、加工;四个基础——道路、通讯、市场、教育。对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行政区划

平鲁区辖2个镇、11个乡:井坪镇、凤凰城镇、白堂乡、陶村乡、下水头乡、双碾乡、阻虎乡、高石庄乡、西水界乡、下面高乡、下木角乡、向阳堡乡、榆岭乡。

二、煤炭工业与城镇用地扩展

平鲁区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镇,其煤炭储量达130亿t,2011年以来,煤炭工业的比重占平鲁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煤炭生产加工项目建设对整个平鲁区城镇用地的扩展作用明显,主要是由于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及劳动力集聚方面加大了对城镇用地的需求。平鲁区地方煤矿煤炭产量相对中央煤矿煤炭产量而言,其产量较低,但在1996—2013年期间,煤炭产量增长明显(图 7.11),地方煤矿的产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96年煤炭产量为842万t,2013年增加至1824万t,增加了1.16倍。

图7.11 平鲁区地方煤矿煤炭产量变化

Fig.7.11 Production changes of local coal mines in Pinglu District

平鲁区在煤炭产量提升的同时,先后引进神华、晋能、中煤、华美奥、北京天然气、美国安格、省地电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建成工业项目13个。平鲁区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镇,煤炭生产加工增产增效、技术革新等对平鲁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及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平鲁区各研究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如表7.10所示。平鲁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以前远高于山西省和中国的比例,在2004年以后略低于山西省和中国的比例。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虽呈降低的趋势,但高于山西省的比例,更高于中国的该比例。虽从业人员的比例在降低,但数量在逐渐增加,1996年平鲁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0.59万人,2013年增加至1.22万人,1996年采矿业从业人员为0.30万人,2013年增加至0.53万人。通过对比,进一步表明平鲁区煤炭开采对从业人员的聚集作用明显,另外也表明从业人员对传统第二产业及采矿业的聚集依赖在下降。

表7.10 平鲁区各研究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及采矿业从业人员变化

煤炭工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其产业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促进了城乡劳动力与就业人口在煤炭开采区域的聚集,同时煤炭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逐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组团式的煤炭企业发展加劳动力就业的空间集聚(景普秋和张复明,2005)。一般认为这是煤炭工业推动城镇化水平提升的第一个阶段,但是煤炭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属分散化、粗放型经济模式(张复明和郭廷儒,2002),这样推动了因煤炭企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空间集聚而产生的城镇用地扩展。针对平鲁区而言,第一个阶段在1996—2004年期间,是煤炭工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阶段,也是煤炭生产加工就业的初次聚集阶段。这一阶段平鲁区城镇用地增加了548.55hm2。

煤炭工业推动城镇化水平提升的第二个阶段是依托煤炭工业的生产企业集聚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保障要求相对较高(景普秋和张复明,2005)。

平鲁区第三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表7.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略高于山西省和中国,尤其是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增加明显,在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0.59万人,2013年增加至1.49万人,增加了1.53倍。交通运输仓储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增长相对缓慢,远低于山西省和中国。通过对比,平鲁区依托煤炭生产加工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2009年以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从从业人员的比例来看,平鲁区依托煤炭生产加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业还有很大的潜力。

2004-2013年是平鲁区煤炭工业推动城镇化水平提升及城镇用地扩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形成规模性聚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镇用地的扩展。在这个阶段,城镇用地扩展了444.25hm2 ,主要满足依托煤炭生产加工而发展的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及从业人员的居住需求。

表7.11 平鲁区各研究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及交通运输仓储业从业人员变化

三、社会经济情况

3.1.2.1 人口状况

平鲁区现辖2镇11乡379个行政村。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总人口为20.70万人,城镇非农人口为10.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50.14%。城镇非农人口中的从业人员为2.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0.03万人,第二产业工业人员1.2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有0.53万人从事采掘业。

3.1.2.2 经济状况

平鲁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财政总收入每年以5亿元的幅度递增。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GDP为257.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4.5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10.0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3.0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81.52%。2013年财政收入为16.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50.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万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0.70万元。

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的县区,以“70%的土地种草植树,70%的农民进城”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程。平鲁区按照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和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

3.1.2.3 煤炭经济

煤炭经济是平鲁区的支柱经济。2013年全区煤炭产量为1.20亿t,其中地方煤矿的产量为0.18亿t。改革开放以来,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导下,平鲁区的煤炭经济一时兴盛起来。到2000年,全区地方性煤矿总数达到145座,产能不足1000多万t,大多数矿井产能在10万t以下,资源回采率在15%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比国有重点煤矿高出11倍。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具备条件的矿井实施了机械化升级改造。截至目前,所有整合保留的24座煤矿,全部为产能90万t以上的标准化综采矿井,平均单井规模由10万t提高到120万t,资源回收率由20%左右提高到75%以上,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由煤炭大区向新型能源工业基地转型的基础。

中煤平朔公司的主要矿区都在平鲁区境内,为平鲁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11年底,矿区拥有在册职工11626人,资产总额513亿元,已累计生产原煤8.60亿t,外运商品煤6.50亿t,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035;上缴各类税费347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生态环境治理与节能改造,并取得良好效果,平朔矿区社会经济情况如表3.1所示(张召,2013)。

表3.1 中煤平朔公司煤炭产量及收入情况

3.1.2.4 转型经济

在传统煤炭工业经济的推动下,平鲁区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以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地面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煤、电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具有平鲁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平鲁区转型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工业发展园区化,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多元支柱产业格局,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提供坚实后盾。到“十二五”末,平鲁区转型项目产值将达800多亿元,实现利税达240多亿元,安置劳动力近万人,真正实现由煤炭大区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大区的跨越。

3.1.2.5 农业生产

平鲁区农业生产逐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2013年平鲁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5.38亿元。近年来,平鲁区充分利用农民进城后的富余土地,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流动,按照“一区一业、一带一品”的思路,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取向,以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强力推进四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以向阳堡集镇为中心的双万亩种苗基地,以凤凰城镇为中心的2.67万hm2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另山集镇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和覆盖西北山区的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初步形成林草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大板块产业格局,既高效利用了部分闲置土地,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1.2.6 城乡统筹

平鲁区在实现“两个70%”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而加速市域城镇化无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之举。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也是雁门关外农村条件最差、农民最穷的一个县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按照“城乡统筹、整体联动”的发展思路,从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五个一体化”入手,启动实施了“一城十镇百村”战略。“一城”,就是改造建设县城;“十镇”,就是除县城驻地外,将其余的12个乡镇逐步整合为10个;“百村”,就是将原来的450多个自然村逐步整合为100个左右。最终形成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截至2011年,城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全部结束,二期工程全面铺开,完成投资40亿元,改造棚户区200万m2 ,城区规划面积由10万km2拓展到38万km2 ,城市人口由5万人增加到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一城十镇百村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投资7亿元,移民搬迁156个村2万人。

四、朔州市平鲁县是不是贫困地区?

贫困事实上,没有一处地方特别是县贫困,但现在学费学校不上不起大学的补贴,也可以说,贫困,现在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建设跟不上,只能靠在传统的农业生活,中国医药基地---是政府的口号,弄个半年度都没有了

不知道你有什么建议你到筱村的镇宅之见

五、平鲁区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地址

平鲁区建设北路与文学街交叉路口。平鲁区作为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的承载地,以开局就是冲刺的态度和决心,咬定打造国内重要硅芯产业基地总目标,聚焦硅芯全产业链,对照规划精准招商,吸引了北京永昌、三元炭素、光福科技、晋楚三熹等多家企业入驻。平鲁区低碳硅芯产业园区位于平鲁区建设北路与文学街交叉路口。打造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其目标就是要从原材料初加工到终端应用,围绕硅芯产业链,以电子级、光伏级晶硅两条产业链为核心,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产业园。该园区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园一院一业一网”,整体布局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大硅片等硅芯全产业链,依托“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布局能源互联网,到2028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硅芯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