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屐可不是日本特产,中国人记忆中的木屐有哪些

木屐可不是日本特产,中国人记忆中的木屐有哪些?

用户1914671027 2018-03-04 14:27

如今提到木屐,人们常常想到日本的和服与木屐装扮,但其实中国很早就出现木屐,且一度十分普遍下面来看看中国各地都有哪些不同式样的木屐呢?

板凳鞋

由于木屐大多构成是一块木板加屐齿,至于系反倒不一定原本就被固定在上面,有些是使用时帮一下就ok了,所以光秃秃的木屐长得非常像小板凳,有些地方也有称板凳鞋的。

《云南傣族哈尼族木屐》

▲哈尼族木屐舞

一位中国台湾网友在云南省博物馆的非遗展厅里拍到的是这样子的。还有直接利用竹子的弧度做成一个整体的,非常有趣。

▲哈尼族木屐

此外,以下几张照片虽然不是哈尼族的,但是整体更像一个小板凳。

▲木屐,元米供图

泥屐

相比板凳鞋的贫苦色彩,泥屐就显得正式多了,一些相关的文章里提到它是富家所用。

泥屐有前半截类似木屐的形态,穿的时候连脚带鞋套进去,走泥地或者雪地的时候时候就不会脏鞋子,到了要不需要的地方直接一脱就好了,非常方便。

▲泥屐

这种泥屐应该也是与明清时期有雨鞋作用的木屐最为相似,都是套穿的。

▲外销画里修木屐的人

毛窝子

在上面那种泥屐基础上,还有一种是将整个鞋帮都做上去,可以盖住整只脚,这种应该就不是套穿的,而是直接当作鞋子穿了,主要是用在雪地的冬天,比较保暖。

直到近年,农村依然有一种被称为“毛窝子”的泥屐,是在木屐的基础上用草编出鞋帮,然后在里面塞稻草、芦苇、旧棉花等,达到保暖的目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廉。

▲毛窝子

潮汕木屐

潮汕木屐尤为有名,不过它的样子更像是一种拖鞋,但是不分左右脚。以前潮汕人几乎在家都穿木屐,现在好像只有在一些传统节俗上才会保留这个项目了。

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南粤笔记》载:“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

潮汕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鸭母冇”等木料制成。初为棕索木屐,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20世纪40年代出现蜂腰屐,用汽车外胎的橡胶纱切制加工成屐皮,代替棕索,造型始有左右足之分。稍后蜂腰屐屐板加上油漆,有黑、橙、青、红色数种,画上花卉图案,甚为美观。其特点是穿着凉爽易去水,可走泥路。每年除夕,人人必购上一双新木屐;新嫁娘则必制一双红油漆的新娘屐。

——《潮汕(普宁)民俗风情录》

▲潮汕木屐

潮汕地区特殊的成人礼“出花园”里就会用到红色的木屐,婚礼中也有木屐的存在。相比一些木屐适用场合正式程度不高来说,潮汕木屐算是比较特别的了。

▲潮汕木屐

木屐的消亡

如果我们去问家里的长辈,有的父母辈都还对儿时穿着各种木屐的印象记忆尤深,如果老家相对偏远又是靠南方雨水多的地方,甚至如今还仍在使用。

很多读者也提到了这点:

后来木屐之所以消亡,或者说,越来越罕见,主要是因为材料的更迭。

木头是一种相对耐用、易得又廉价,还便于加工的材料,对于以前大家穿着的不防水的百衲底鞋子或不太耐用的草鞋,都算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尽管舒适度上可能会牺牲一点。

后来塑料、橡胶等材料在我国流行起来以后,就取代了木头。还有的是和木头综合使用,比如给木屐加胶皮的底。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普及使用塑料、橡胶的时代相对滞后,当时木屐依然很流行。

随着生活方式的迭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些东西终将会成为回忆里模糊的印象。但是嘛,这个世界,有你来过,就很美好了。

二、一种舞蹈

叫踢踏舞。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有拍打敲击的意思,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在20年代的美国。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经多年发展,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在踢踏舞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人物——WILLIAM HENRY LANE是一位伟大的节奏舞蹈家,他把非洲舞步加入到爱尔兰的吉格舞中,强调节奏与打击胜过旋律。其后,又主要有三位踢踏舞者奠定了踢踏舞的基础,他们分别是KING RASTUS BROWN、BILL ROBINSON、JOHN BUBBLES。BROWN首创了成熟的踢踏舞步,他的舞步特点是多为平的脚形,其后的ROBINSON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舞步,突出了脚尖的技术。而BUBBLES则创造了称为CRAMPROLL的舞步,他的舞步特点是同时运用脚尖和后跟。

踢踏舞是一种被用来听的舞蹈样式,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伟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乐家。在早期的踢踏舞比赛中,评委甚至坐在木制的舞台下面,根本不看舞蹈演员,而是听他们打击节奏的轻重缓急,对于踢踏舞来说,最重要的是节奏是否清晰。一个好的踢踏舞者,不管是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做到清清楚楚。

踢踏舞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就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和美国风格的踢踏舞。历史最悠久的踢踏舞要算发源于美国本土的,被称为HOOFING的流派。HOOFING本身就有踢踏、跳舞的意思,因此当时跳踢踏舞的人也被叫做HOOFER,HOOFER这个词还有黑人的意思,这说明了当时的踢踏舞者多为黑人,同时也说明了踢踏舞与黑人舞蹈的渊源。

资料:

三、介绍一下踢踏舞,它是怎么样的舞蹈?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有拍打敲击的意思,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在20年代的美国。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经多年发展,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在踢踏舞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人物——WILLIAM HENRY LANE是一位伟大的节奏舞蹈家,他把非洲舞步加入到爱尔兰的吉格舞中,强调节奏与打击胜过旋律。其后,又主要有三位踢踏舞者奠定了踢踏舞的基础,他们分别是KING RASTUS BROWN、BILL ROBINSON、JOHN BUBBLES。BROWN首创了成熟的踢踏舞步,他的舞步特点是多为平的脚形,其后的ROBINSON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舞步,突出了脚尖的技术。而BUBBLES则创造了称为CRAMPROLL的舞步,他的舞步特点是同时运用脚尖和后跟。

踢踏舞是一种被用来听的舞蹈样式,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伟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乐家。在早期的踢踏舞比赛中,评委甚至坐在木制的舞台下面,根本不看舞蹈演员,而是听他们打击节奏的轻重缓急,对于踢踏舞来说,最重要的是节奏是否清晰。一个好的踢踏舞者,不管是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做到清清楚楚。

踢踏舞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就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和美国风格的踢踏舞。历史最悠久的踢踏舞要算发源于美国本土的,被称为HOOFING的流派。HOOFING本身就有踢踏、跳舞的意思,因此当时跳踢踏舞的人也被叫做HOOFER,HOOFER这个词还有黑人的意思,这说明了当时的踢踏舞者多为黑人,同时也说明了踢踏舞与黑人舞蹈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