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风景,风俗,特色食品

一,苏州风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

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二,苏州景点:

1,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2,金鸡湖

金鸡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老城区东北部、苏州工业园区中部,南邻独墅湖,中心位置处于北纬31°18′,东经120°42′,水域面积7.4平方公里。

三,苏州特色食品:

1,雪花蟹斗

雪花蟹斗是一道江苏省著名的传统小吃,属苏菜系,是在芙蓉蟹的基础上创制的一款名菜。此菜以蟹壳作为容器,洁白如雪的蛋泡,稍作点缀,色、香、味、形并俱。

2,樱桃肉

樱桃肉是一道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名菜之一,属于苏菜系。始创于江苏,清乾隆年间传入宫中,山药酒樱桃肉被记录进清《御茶膳房档》,特点色泽樱红,光亮悦目,酥烂肥美。

3,响油鳝糊

响油鳝糊是一道江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苏帮菜。因鳝糊上桌后盘中油还在辟叭作响而得名。以新鲜鳝鱼作为原料,把当天宰杀的鳝鱼切成段儿后,放入佐料,爆炒。颜色偏深红,油润而不腻,新鲜可口。

4,蜜汁火方

蜜汁火方是一道传统名菜。浙江菜、江苏菜中都有该菜品。制作材料有金华火腿、通心白莲等,其色泽火红,卤汁透明,令人回味。

5,酱汁肉

酱汁肉,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名菜,卤酱菜谱之一。其特色是上口酥润,香味浓郁,皮糯肉烂, 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而色泽鲜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拙政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鸡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苏州 民俗有哪些?

苏州美食饮誉中外。有苏式茶肴、苏式糕点、苏式糖果、苏式卤菜;苏式蜜饯、苏式糕团、苏州名茶、苏州沙货、苏州特色调味品、苏州特色酱菜 等10大类1000余种。食俗厅里陈列的名点、名菜、 炊具、餐器等。显示出苏州饮食很早就具有高文化层次的特征,它不仅给人以温饱,而且还能给人以 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享受。

节俗厅里,眼下再现的主要是苏州人过八月半的风俗。每逢中秋节 ,苏州人要“斋月宫”。入夜,家家置供桌于开下,供上菱藕、石榴、栗子、白果等时令瓜果及月饼等。焚香点烛,以寄托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苏州人还有中秋上街看小摆设的习俗,观 前街稻香村生产的苏式月饼最有名,店门前陈列的 小摆设也最吸引人。展厅中,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山塘看会”的小摆设造型生动,玲戏精巧,使 依稀想象着当年热闹非凡的情景。苏州地区有着终年不断的岁时节分活动。如闹元宵、邓尉探梅、轧神仙、迎伍君、黄天荡赏荷、石湖串月、天平观枫、寒山寺听钟等等,组成了浓郁的吴中地方风情。

苏州风土人情及地方特色

(一)戏曲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

(二)苏绣

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不过现已遍布大江南北。苏州的婚纱也是一绝。苏州虎丘婚纱位于苏州城北,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虎丘是苏州专业从事婚纱制造、批发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两大婚纱生产基地之一。

(三)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在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吴地有一种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苏州有哪些民俗

来源:网络 | 日期: 2006-9-10 11:25:11 | 浏览量:27

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 每年4月至5月

玄妙观迎财神 2月上旬(农历正月初五)

西山太湖梅花节 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 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 3月—6月

角直水乡服饰文化节 4月

南浩街神仙庙会 5月

拙政园荷花节 7月—8月

虎丘庙会 9月—10月

中国丝绸旅游节 9月20日—25日

苏州天平红枫节 11月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 12月31日23时起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 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 农历六月廿四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

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